和平发展合作共赢_“和平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作为国际战略和时代主题提出来的。从邓小平提出这一战略思想以来,已经将近20年过去了。在这20年里,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和平与发展”的这一时代主题并未改变,并且将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一个时代。
  现在,我们提出把“和平发展”作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这是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这一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因而,“和平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我国的国际战略和我国的国内发展战略来理解。当然,这两个方面是既有区别而又相互关联的。可以这样认为,“和平发展”作为战略思想的提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符合我国实际。
  “和平发展”
  战略思想的渊源
  “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渊源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是“和为贵”及“协和万邦”。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也曾有过中华帝国的强盛时期。中国式的这种兴起和强盛,同西方帝国是完全不同的。动力不同,道路、途径和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中国式的强盛的动力,不是来源于对外扩张、殖民掠夺和霸权争夺。中国式强盛源于本国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以及统治者政策的恰当。强盛起来之后,中国一直强调的是“协和万邦”,谋求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决定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战争来源于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争夺原料、市场和世界霸权。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以反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旧制度为旗帜的共产主义政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上是爱好和平的。但是这一科学论断近年来不断被误解与歪曲。“帝国主义”这个词也久违了。究其原因有两点。首先,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继承沙俄衣钵,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实行了同社会主义本质不相符合的霸权主义。其次,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从反共立场出发,把社会主义同暴力、革命、独裁、冲突、对抗和战争联系起来,鼓吹“民主和平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和“霸权和平论”(世界在一国霸权统治下才有和平)。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和奉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方针政策。历经70多年光荣而曲折历史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失败了。其主客观原因多种多样,极其复杂。而苏联奉行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国也深受其害,并且坚决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因此,中国不可能也决不会走苏联的老路。
  科学发展观是实施
  和平发展战略的保证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的发展观”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也是通过实践认识发展提高的一个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协调,和谐。这既涉及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关乎长远的经济规划,既关系我国国内经济,又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同我国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密切相关。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从环境保护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充,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十分广泛。现在除环境保护依然是重点外,可持续发展特别关注的问题有:能源及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东亚和拉美地区发生金融危机后的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等等。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协调发展包含人与自然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社会内部的协调。中国同世界经济的协调,整个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应是题中之义。在当今时代,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互相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而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关系中日显重要。相互依赖而又互相竞争必然产生经济摩擦,并导致激烈的贸易战。处理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已成为对外关系的重点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胡耀邦曾提出“经济外交”的政策主张。这是十分有远见的。当然,现在提出的“经济外交”的内容就不仅局限于开展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而且还应包括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分量的增加,受到世界的重视,也引起一些人的猜疑,并作为某些人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依据”。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各个方面来宣传中国的“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对外宣传中,要以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为依据,讲清楚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协调发展,同世界各国和谐相处的道理,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坚持走一条和平之路。
  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
  体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继承和创新是一种辩证关系。我们也应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待我国国际战略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我国领导人一贯重视从战略高度来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化,用全局观点来处理国际关系和对外关系。对我国领导人过去在各个时期的战略思想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邓小平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是运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法的典范。
  纵观55年来的新中国外交历史,可以说,我国对外基本政策是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创新的。无论是“一边倒”还是“反对两霸争夺世界”,无论是“一条线”还是“三个世界”,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其中包含有对国际形势判断的失误和不适应现在国际形势发展的论点,也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经历了10年“文革”时期,对其国内政策需要“全面否定”,要“拨乱反正”。而国际政策虽然也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却只是一个“调整”的问题,而不需要“拨乱反正”。
  如果我们进行精细研究的话,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其晚年,在国际政策问题上,已经在逐步改变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的政策。毛泽东在同尼克松的谈话中,已经提出了“世界战争可以制止”的观点。也正是毛泽东,打开了同美国、同日本和同联邦德国的关系,提出了改善同南斯拉夫党和国家关系的想法(“铁托是铁”)。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做出了战略性的调整,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主要特征的观点。关于“独立自主”,邓小平更加明确地确立了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关于“和平共处”,邓小平总结战后半个多世纪国家关系的实践,指出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提出以此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关于“反对霸权主义”和“第三世界”,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
  和平发展旗帜下的
  “人民外交”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站在人类正义事业的一边,同各国人民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懈奋斗。由此可见,新中国外交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立足于人民,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人民外交”。和平发展战略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两者的交汇点。
  据笔者粗浅的理解,“人民外交”包含如下内容:1,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具体地体现了这一思想;2,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是为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我们的外交就是围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个主题进行的;3,遵循正确处理国家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妥善处理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的原则。55年来,新中国外交就是立足于“人民外交”而取得伟大成就的。
  但是现在有的学者写文章作报告,把新中国外交同“传统外交”和“西方外交”混为一谈。于是提出中国应实施“公众外交”的主张,“从传统外交和特使外交转变为公众外交”。其实,“公众外交”并非新东西,它是从美国外交理念中来的,是从美国的“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衍生出来的。同美国的“自由民主”一样,“公众外交”具有两面性、标榜性和虚伪性。看一看美国外交史就可略知一、二。
  一些文章论述的“公众外交”大致包含和强调以下内容:外交的民主化、透明化;外交思想多元化和决策层次化;发挥媒体和网络的“代表民意”的作用;促进外交体制改革,改变现行的一整套管理办法、规则和规范;外交的人情化和民众知情权。
  以上几点确有不少可取之处。但是“公众外交”的宣传者把着重点放在施加“舆论压力”上。利用舆论(主要指媒体和网络)向政府和外交部门施加“压力”。有一篇文章写道:“要形成独立的、不受控制的、能自由表达自己看法的对中国外交的舆论压力”。文章还告诫政府:“不要小看公众舆论,一旦表达出来,会被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加以利用,形成一种道义的或政治的力量,对众多决策造成影响。”文中所说的“众多决策”指的是什么,要形成什么样的“道义的或政治的力量” 是“压力集团”还是“反对派势力”?
  引进“公众外交”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干扰外交政策的正确执行。有人把“网络沟通”作为“公众外交”的重要标记。对此也要有具体分析。网上确实有不少积极意见,但也混杂着片面的和情绪化的观点。还要防止某些“利益集团”冒充“民意代表”来干扰外交政策。
  50多年来,在国际问题和对外政策问题上,中央和外事机构一向十分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著名学者的名字。50多年来,我国外事机构和驻外使领馆在关系到我国公民在国外权益时,都是非常重视和尽心尽力的。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外交官都可以作证。并不是“公众外交”宣传者所描述的,过去的外交官都是高高在上、独断专行、漠视群众利益的官僚。
  “和平发展”是我国国际战略的总题目。“人民外交”是我国外交的特点和立足点。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国际地位的增强,在“和平发展”旗帜下,“人民外交”的内容正在随之不断扩大和丰富。“和平发展”既为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服务,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增强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交往服务。
  (本文责任编辑: 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