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与国际战略]中国软实力战略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兴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世界进入新的战略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讨论任何问题都需要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并进行整体性的深入思考。在一定意义上,一个战略年代实质也是整合的年代,而将整合视角纳入国际战略思维,首先意味着要客观认识和评估国家实力,据此确立未来战略目标并加以主动塑造。随着软实力(Soff Power)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核心成分,把发展软实力置于战略高度成为实现国家总体目标的根本要求,将软实力纳入国家实力的总体评估并对其基本要素进行整合是战略思考的着眼点。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对软实力的强调不是今天才有的战略思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指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而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则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将软实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现代国际政治学发轫于西方,相关学者早就认识到软实力的价值,如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对道德的强调。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战略学者约瑟夫?奈明确提出了软实力思想,从而确立了分析国际战略的一个综合性视角。
  约瑟夫?奈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其实力被他国视为合法,则它将遭受更少对其所期望的目标的抵制;如果其文化与意识形态有吸引力,其他国家将更愿意追随其后;如果该国能够建立与其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它可能无需以高昂代价运用硬实力。在奈看来,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一个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有赖于它通过观念的吸引力或确定政治议程来塑造他者倾向的能力,即让他人做你想他们做的事情。
  软实力概念是对传统实力思想的补充和发展,为认识国家实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当然,软实力也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实力思想的回归,既重视具体的、物质的实力因素,也重视抽象的、非物质性的实力因素。从软实力基本概念的界定来看,奈强调了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融合,从而跨越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且着眼于国家战略能力的提高。
  奈采用枚举法分析软实力,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视为其核心因素。笔者认为,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发展模式、国际形象等软性因素变得更具战略意义。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将文化、观念、国际制度、发展模式、国际形象视为软实力的主要内涵,其中文化、观念、发展模式构成软实力的“内功”,国际形象构成软实力的“外功”,而国际制度联结并跨越二者,是国家展示和建构软实力的主渠道。
  
  文化与国际战略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指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精神财富。文化也许不能直接改变客观世界,但可以改造人,而人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
  文化对国际战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是构成国际战略的重要实力要素。文化是国家实力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也是联结国家实力各要素的关键。极言之,文化因素是唯一能够渗透到任何领域、无所不在的国家实力因素。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的,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第二,文化影响国际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作为战略的底蕴和根基,文化对战略的影响似乎无所不在。思想文化与战略的结合,构成战略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其生命历史展开中形成的战略思想,究其本质来说实际是战略文化。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战略文化都必然打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烙印,而文化传统又潜移默化地制约和限定着战略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战略文化是一种限制行动选择的观念力量,决策者亦可从这些限制中找寻和确定具体的战略选择。换言之,战略文化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因为战略家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教养中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活动。美国战略学者科林?格雷强调指出,不研究决策的文化情境,则对战略行为的解释必是狭隘和无意义的。第三,文化交流是国际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个世界大国本身往往就构成一种文明体系,其文化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古代中国、20世纪美国的文化均具有这样的战略高度。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文化因素是世界性流动的因素,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国家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观念与国际战略
  
  世事沧桑,源自观念之变,人类进步与观念变革有着直接的关联。一方面,观念具有战略价值,一个国家的战略观念对其战略的制定及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战略观念一直被视为战略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变量,诸多战略学者认为,只有把观念因素纳入研究视角,才能对一个国家的战略进行更为周密的解释。
  另一方面,战略观念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国内政治经济的变革、国际局势的改变均可能导致战略观念的变革,决策者和战略家也可以通过学习实现战略观念的优化。总体而言,导致政治观念变化的国内变革对国家战略行为的影响远比军事能力的国际分布变化重要得多。例如,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引导着国内的发展、改革、开放进程,是促使中国大战略实现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因素。
  观念变革影响国际战略的事例比比皆是。“9?11事件”之后,新保守主义占据了美国国际政治舞台的核心,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先发制人”,代表了美国战略观念的变革,这一战略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国际战略的谋划,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屡屡遭受波折的中国而言,观念变革的作用更为彰显。自1840年遭受败绩以来,中国的观念变革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其中充满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交锋和渐进融通,且与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基本国家制度建设、现代化进程等密切相关,从而展现出独特的战略价值。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长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观念变革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积极的先锋作用,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指向标和路线图。
  
  发展模式与国际战略
  
  发展模式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政治领域,发展模式特指主要大国通过制度创新确立的、对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基本制度建设路径。
  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近代的英国还是现代的苏联和美国,均曾以其发展模式创新领一时之风骚。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模式曾经对东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最早确立了稳定的地区性秩序;近代英国通过国内的工业革命和对外的殖民地扩张建立了第一个世界霸权,也成为其他欧洲大国 竞相模仿、力争超越的对象,大国竞争造就了欧洲曾经的国际政治中心地位;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溢出到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被称为“莫斯科共识”),对建国之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美国更是一个热衷于输出民主和发展模式的国家,视之为“天定命运”,其民主政治模式曾经并继续对世界发挥重要影响,尽管美国秉持的“华盛顿共识”已经并正在遭受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质疑。1978年以来,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开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被西方学者积极评价为“北京共识”,并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发挥溢出效应,从而与“华盛顿共识”形成了对照。
  主要大国普遍重视发展模式,也通过发展模式的溢出扩展其国际影响力,从而构成其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发展模式的溢出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输出,如美国、前苏联和当前的欧洲,当前美、欧等竞相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随着美国推行的“华盛顿共识”遭受波折,以高福利、社会公平、重视环保等为特色的欧洲模式受到更多关注;一是注重通过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如古代和当代的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是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但中国奉行“来而学之”、“不往教也”的古训,从未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人。1978年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发展战略路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研究,西方学者先后提出的“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概念,或隐或显地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及对世界的积极影响表示赞许。当前,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关注乃至学习的对象。世界银行中国办事处主任戴维?多拉尔指出,“其他国家不可能简单地复制中国的所作所为,但中国对人类发展指数提高的坚持、对改善投资环境的努力、对开放的热情所构成的制度性安排却是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的”。中国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及其启示意义正在引发全球性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问题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提升并最终获得普世意义,成为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国际战略内容。
  
  国际制度与国际战略
  
  国际制度是有关国际关系特定问题领域的、政府同意建立的有明确规则的制度,包括国际机制、国际组织和国际惯例。国际制度是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国家发挥国际影响的主要渠道,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能力与水平也被视为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国际制度是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外交的产物,也是一个现代国家进入国际社会的主要路径。一方面,迄今,上至外层空间、下至海洋床底,人类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与国际制度或多或少地联系在一起,各个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庞大的制度网络,在调整国际关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目前任何全球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的处理,如果没有相关国际制度的参与,都难以获得圆满解决。另一方面,衡量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能力是否充实,一个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它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
  国际制度是所有参与国赖以维护、拓展利益的重要战略。总体而言,国际制度可为所有参与国提供便利,堪称利益均沾的制度安排。具体言之,国际制度一方面在客观和主观上加强了霸权国的实力,甚至成为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霸权并延缓霸权的衰落;另一方面又对霸权构成约束和制约,从而成为其他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战略工具。尤其是,国际制度战略越来越成为霸权国所主要倚重的战略模式,国际制度甚至成为霸权的延伸触角。一般说来,一旦霸权确定之后,其核心目标就转为见微知著、确定潜在的敌手,而崛起大国与霸权的关系往往是检验国际制度战略价值的最佳标尺。当然,作为一种战略,国际制度不仅对霸权国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其他国家的战略意义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对崛起国家而言,国际制度往往成为其实力的新增长点,它们往往会通过适宜的国际制度战略实现其战略利益。例如,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向国际社会开放,开始将国际制度视为维护和拓展其国家战略利益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中国的国际制度战略正在走向成熟。
  
  国际形象与国际战略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一种综合认识与评价,是一个国家过去的所作所为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关于该国的意志、决心和能力的印象,国际社会中的其他国家正是根据这一印象来回应该国的行为并藉此预测其未来行为,特别是在战略博弈中以此作为预期和反应的依据。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国际形象被视为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各主要大国均将国际形象视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加以塑造。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国际形象作为一种可信度的标志,对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国均极其关注其国际形象,并将国际形象的构建作为其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纵观历史长河,我们时时都会意识到国际形象对一个国家的深远影响。例如,近代中国落后、保守的国际形象长期影响了中国的国际战略作为,直到今天某些负面因素依旧潜在;前苏联贪婪、富有侵略性的国际形象孤立了自己,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盟国的离心离德,与其最终解体也不无关联;美国一直力图通过文化价值观输出塑造一个民主神话,但冷战期间惯于独裁者结盟、冷战后不惜一切代价确保霸权地位的作为影响了其国际形象,反过来也制约了其国际战略目标的达成。
  当然,国际形象的构建并不完全是一种国际行为,而是取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实际上,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更多的是国内政治和国内事务的延伸,也受到国家主动建构能力的影响。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对内可促进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外能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软实力与国际战略密切相关,软实力建设事关一个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战略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将软实力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是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软实力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战略路径,应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前景,制定适宜的国家软实力战略,并据此开发、整合国家战略资源,推进中国国际战略的优化。
  
  (责任编辑 文博英)

相关热词搜索:实力 战略 国际 软实力与国际战略 我国国际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