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遗产与中国人的国际意识】 奥运遗产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200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30年,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谋取发展。30年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国以更加自信与负责任的心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并向世界郑重承诺要在世界事务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培养并强化了中国人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既向世界展示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必然会进一步提升中国人的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国际意识也称为世界意识、全球意识,是人们对于本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各国之间关系和世界事务的总的认识。国际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统一。它是一种积极主动地面向世界,学习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态度与观念,是具有宏观历史视野、正确把握时代潮流,全面、整体、发展地思考与分析世界事务的方式与方法,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事务管理、自觉遵守国际规则与制度的品质和能力,是个人对本民族、国家,以及对全人类的责任与义务的意识,一种人类共同体的意识。国际意识体现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以及整个国际形势变化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1、国际意识的内涵。
  第一,开放竞争意识。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与进程,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内涵,又有政治、文化的内涵;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与进程,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现象与进程。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与核心,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明的整合与竞争。在全球化中,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局面不断增强,世界各国、各地区要谋求发展必须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必然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这就要求各国、各民族人民都要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与意识,要敢于竞争、积极进取,更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各民族间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平等合作意识。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要靠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当今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更是一个彼此密不可分、联为一体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整个世界几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各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链上的一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此外,在全球化进程中,还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全球财富分配的不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跨国犯罪等,全球问题的出现要求人们必须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克服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局限,进行政治上的全球性协调与合作,这种合作是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坚持平等才能进行真正的合作,才能有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全球化的世界,共同的利益已经把整个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进行平等合作才能真正达到“共生”和“共赢”。
  第三,国际规则意识。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整合,这种整合需要―个体现全球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则体系,这就要求各个主权国家、民族的法律制度要体现国际上通行的基本法律准则,逐步形成一个相互认同的国际规则体系。这种国际规则体系既要体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人类的法律智慧,也要体现各民族、国家因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呈现出的特色,更要体现各国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与平衡。经济全球化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世界各国的改革与开放使得这种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可能,各国、各民族要谋取自身发展,要维护全球利益,都必须要遵守国际规则。
  2、国际意识的特点。
  第一,世界性。国际意识必须是全人类基本认同、理解并尊重的道德标准,是将国家的、民族的问题放在世界的大范围、大整体下进行思考的方式,也就是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观念。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虽然因不同的文明轨迹而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全人类文明又有着彼此认同的、相通的道德标准,如自由、平等、’正义等,国际意识就是这种全人类意识。在全球化带来的不同伦理的对立与冲突日益凸显时,有人提出了全球伦理观,所谓全球伦理是避免相对主义的伦理,是相对于区域性伦理而言的、具有普世同质意义的,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应该共同遵守的伦理,是指向全球性共同问题的、最低限度的底线伦理,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伦理,也是一种“全球意识伦理”。
  第二,时代性。国际意识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意识。国际意识需要有宽广、宏观的历史视野和积极开拓精神,因此,国际意识要紧跟世界历史潮流。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个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时代呼唤并推动着国际意识的发展,并规定着国际意识的内涵。具有开放竞争、公平参与、合作发展的国际意识是这个时代的根本要求。
  第三,包容性。世界上的各民族、国家的文化意识虽然彼此间存在差异,乃至对立,但都是各民族、各国人民在实践基础上的智慧结晶。国际意识应该具有包容性,要在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对立基础上,形成多元共存的文化体系。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曾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也就是说,各民族文化建设需要在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爱护、发掘、吸收和探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通过各民族文明的交流、对话、借鉴与融合,力求使自身传统文化在保守中得到创新。这也是一种真正的国际意识。
  
  北京奥运会提升中国人的国际意识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中国民众同世界的距离感、陌生感、疏离感和不信任感在逐渐消减,而对世界和对自身的认识日趋成熟。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北京成功主办了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次奥运会既进一步宣扬了奥林匹克主义精神,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场世界性文化盛宴对中国人国际意识的提升具有重大积极作用。
  首先,奥运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切的体验。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主义不仅倡导人的和谐发展,而且提倡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友谊和相互了解,对建设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相互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和培养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为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贯彻奥运会宗旨,并在全国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组织民众学习有关奥运会的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从而使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而奥 运会的举办也使亲历奥运会的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口号更深人人心。
  其次,奥运会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加深了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奥运会既是一项国际性体育运动,也是一场世界性文化盛事,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平台,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对中国民众了解世界文化,从而提升国际意识有着积极意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开展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展示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给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消除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偏见,乃至排斥,从而促进各种优秀文化的交融。
  再次,奥运会志愿精神极大影响着中国人的国际意识,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北京、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奥运志愿者们全面、周到、尽心尽力地工作,一方面保证了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使志愿精神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与尊重,这种超越了权力与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力地提升了中国人的国际意识。
  最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一个充满着自信的民族和国家将会更开放、更进取,更包容。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方面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到,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将自己的事情办好,而且也有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事务的解决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人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自信与认同,中国将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后奥运时代提升国际意识的途径
  
  1、加强教育引导,使国际意识成为社会的全体意识。培养与提升中国人的国际意识,教育是关键。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国际意识培养的重要基地。把国际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青少年国际意识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中国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地将“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之一,从而使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体系更加完整、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将国际意识教育列入教育目标中,通过落实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与中国,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价值观念。
  在教育引导中,要重视精神文化产品的影响力。精神文化产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增强人们的国际意识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种各样的文化创作与经销部门要大力发展有助于培养国际意识的文化产品,并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宣传教育活动,扩大民众的视野,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互动,提升民众的国际意识。
  2、通过各级各类媒体的传播,正确引导民众的国际意识。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国际意识的重要渠道。媒体报道是人们获取涉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不仅是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要发挥作用,而且网络媒体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正确引导人们的国际意识,引导人们理性地看待一些国际事件。尤其是在涉外经济报道中,防止过于情绪化的报道,要防止煽动各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报道。要做到尽量客观、理性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利弊得失,正确引导民众。
  同时,媒体报道对外部世界正确认识中国也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文明古国正向一个高度负责任的国际社会中的大国迈进。近年来,虽然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孤立中国的企图已被打破,但中国人必须认识到,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完全是客观真实的形象,一些负面的因素仍然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影响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正常活动。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西藏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受阻等,在这些事件的处理与善后方面,媒体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使国际意识的培养有制度保障。任何社会的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要保持稳定性、持续性,必须要有制度保障。制度指的是由社会确认的社会规则和一定行为规范的综合系统,是关于人们权利、义务和禁忌的规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这样认为:“制度提供框架,人类得以在里面相互影响。制度确立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
  国民国际意识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障,在制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导向作用,使政策都有利于国际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在政府政策和社会管理制度中体现出来。比如说,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动力机制,发扬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和参与意识;通过健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机制,培养国民自觉遵守规则制度的意识,进而形成对国际规则的认同与遵守。
  
  (责任编辑:文博英)

相关热词搜索:遗产 意识 中国人 奥运遗产与中国人的国际意识 奥运给中国留下的精神遗产 对奥运遗产观的理性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