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政治互信:加强互信,增进民族团结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9月1 5―1 6日,中联部副部长刘结一率中共青年干部代表团出席由英国英中协会①在英国牛津郡迪切利庄园②主办的第三届中英青年政治家论坛。   论坛的举办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国际格局加速调整;中国即将迎来国庆60周年,国际热议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务实合作面临新机遇。两国青年政治家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英伙伴关系”为主题,围绕金融危机的应对及其影响、媒体与政治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政治互信。
  
  论坛背景
  
  论坛成立于2 007年,由中联部和英国英中协会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两国党际交流,增进双方青年政治家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中英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首届论坛于2007年11月在英国牛津郡迪切利庄园举行,双方讨论了中国与西方的战略关系、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等。第二届论坛于2008年9月在北京举行,主要议题为中英发展理念与实践的比较和借鉴,中欧及中英关系等。
  
  为便于与会者开诚布公、深入交流,论坛遵循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守则,即会议内容不做正式记录,与会者可以自由使用会议中获得的信息,但不得透露发言者的身份。为鼓励互动,论坛规定会议主旨发言不得超过10分钟,讨论发言一般5―7分钟。除正式研讨外,论坛还安排餐会、酒会、茶歇等,为与会者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
  前两届论坛中,英方出席人员包括执政党工党和在野党保守党、自民党的青年政治家,包括内政部国务大臣伯恩(现为内阁成员、财政部首席国务大臣)、卫生部政务次官刘易斯(现任外交国务大臣),以及部分资深政治家、商界领袖,英国外交部官员、智库、媒体人士等。中方出席人员包括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现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外办副主任杜起文、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国前驻英大使马振岗,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市、自治区)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论坛取得良好效果,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经两国领导人同意,论坛成为2008年新启动的中英青年交流机制的组成部分。
  出席三届论坛的中方代表团由中联部、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外事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外交部、中国人民银行、广西自治区党委的青年领导干部组成。英方代表团组成同前两届相似,由英国政府内阁成员、财政部首席国务大臣伯恩牵头。
  
  研讨情况
  
  (一)关于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刘结一副部长介绍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为应对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指出中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努力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代表团还以广西为例介绍了化“危”为“机”,加速地方经济转型的做法。表示由于应对措施坚决有力,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明显。
  代表团强调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保持开放,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与国际社会共克时艰,实现互利共赢。介绍了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张,指出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日益增强,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代表团还结合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客观介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强调中国人民用短短的60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关键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无意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其他国家也不可能简单仿效。
  英方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英国金融业及实体经济均受重创。英国政府实行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贷款、担保、保险等形式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资金。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扩大公共开支,扶持制造业和建筑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失业青年提供再就业培训。与会的英国官方人士认为,英国市场信心有所恢复,经济出现复苏现象,有望从第三季度起恢复增长。但商界领袖、反对党人士强调,对此不能过于乐观。即使经济出现复苏,失业率仍会继续攀升,而且不能排除经济再次下滑的可能。英国目前失业率7.8%,失业人数240万。英国最大雇主组织英国工业联合会预计英国失业人数会超过300万。有政府官员承认英国经济复苏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英国不会过早中止当前经济刺激计划。
  英方表示,危机的发生表明“华盛顿共识”已经寿终正寝,英方也应反思其体制出了什么问题。中国的银行体系没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又迅速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对英国及世界经济恢复增长意义重大。中国为确保20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成功、促进世界金融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英方也认为没有一国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在多极化的世界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应对金融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必须加强国际协作。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等新兴国家地位上升,20国集团将取代八国集团成为讨论和解决世界经济问题的长效机制。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但也有人对中国一揽子计划能否达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预期效果持怀疑态度,询问中国作为贸易顺差国和高储蓄国是否会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人承认中美合作是必然趋势,但仍询及中方对“中美共治论”及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的看法。
  针对上述疑虑,代表团从十七大报告确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与世界经贸关系互利性质、中国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零售总额增长,以及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等角度阐述中方政策立场,强调金融危机没有改变美国的世界地位,中美会不断加强合作,但中国不赞同“中美共治”,认为美元仍将是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中国不唱衰美国,也不唱衰美元。中方不认同“中美共治”是理性的,英方表示期待中国或欧洲很快大幅提高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都不现实,英方希望与中方加强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
  (二)关于媒体与政治的关系、问责制
  代表团客观介绍了中国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中国媒体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媒体向政府建言献策并为政府工作提供评估和意见,政府鼓励、支持媒体反映民众诉求,为实现、维护、发展群众利益发挥作用,两者密切结合。
  代表团肯定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所作贡献及在处理国际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3•1 4”事件和“7•5事件”对西方媒体在对华报道上的失实甚至偏见进行了批判,希望西方媒体尊重中方关切,不搞双重标准,特别是避免刻意歪曲事实,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英方发言者承认,与中国媒体不同,西方报纸为了扩大发行量,需要制造噱头吸引读者。但又表示,西方媒体报道多元化,不会只以一种方式报道新闻,希望中方不要将部分歪曲报道的媒体等同于整个西方媒体,将西方媒体“标签化”。有的强调,媒体的监督作用及问责制的发展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民主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自民党人士表示,英国议会选举实行小选区简单多数制,对工党和保守党等大党有利,对自民党等小党不公,英国民主也不完美。有的与会者还对中国的新闻自由等问题提出批评。
  代表团强调尽管各国媒体运作模式不同,但在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秉持客观公正的理念报道事实方面应有共识。“真实”是媒体报道的最基本要求,否则媒体将失去公信力,丧失权威。关于“标签化”问题,实际上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经常使用意识形态色彩极浓的标签,西方应该对此进行反思,希望西方媒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刘结一副部长还结合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盲目照搬西方多党制而带来的问题介绍了中国对民主、选举等的看法,强调认为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民主模式本身就是不民主的,还并介绍了中国坚持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举措,行政诉讼法、《党内监督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有理有据地回应英方的误解和偏见。有的与会者对中方立场表示理解,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党内民主不断加强,世人有目共睹。英国媒体经常滥用监督权,也需对其问责。
  
  印象和体会
  
  通过交流,中英双方在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全力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快国际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广泛共识。双方都认识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没有一个国家能以一己之力战胜金融危机。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应对全球性挑战离不开国际合作。金融危机引发一些国家关于发展模式的反思,尊重世界多样性,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有利于世界共同繁荣。
  中英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引发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两国共同利益进一步扩大,双方应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加强协调沟通,充分利用两国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共识及经济互补性,不断推进务实合作。尽管中英两国发展道路不同,但都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中英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不同,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是自然的,双方可以本着相互尊重和平等的精神进行对话,求同存异。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取代直接对话和交流。第四届中英青年政治家论坛将于2010年在中国举行,中方将不断创新,使论坛在增进两国战略互信上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刘娟娟)
  
  ① 英中协会(Great Britain China Centre)是英国政府部门的公共事业机构,主要经费来自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近年来在促进中英两国政府部门、议会、民间和企业的合作与对话,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② 迪切利庄园(Ditchley Park)位于英国牛津郡,原为某伯爵府宅。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寄居于此。自上世纪50年代起,英美高层、专家学者经常在这里就国际事务进行研讨,现为著名国际会议中心,承揽各种高级别国际会议。迪切利庄园由迪切利基金会负责管理,原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英国前驻联合国大使格林斯托克分别任基金会会长和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互信 增进 相互 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政治互信 增进两国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两人相互了解的问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