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汪家明\冯克力讲老照片的故事,开启上世纪尘封的岁月|汪家明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历史的边角料儿也能编到至今16年,还源源不断。伴随《老照片》成长的70后、80后都老了,《老照片》的名字还留在心底。也许,老照片不单单像酒越老越醇,还有我们未留意的美好情感在传承。
  
  1912年的旧历八月初三,天微阴,益?志走进劝业场大楼里的丽芙照相馆,想在剪辫前留张胶影。为此,益?志专门背对一面大镜子,为的是在胶片里完整地照下垂在脑后的那条大辫子。在照片(图4)的背后,他还题写了几行字,记下了拍这张照片的动机及花费,言语间对自己即将失去的长辫不无眷恋。祖父留了一辈子长辫,父亲留了一辈子长辫,轮到他这辈,却留不住了。总统孙中山说了,这是旧俗,剪去辫子是要做中华民国新国民,不过,对普通的他而言,剪辫与政治有何相关,只是他的个人生活要改写了。
  这张照片收录在《老照片》这本页面泛黄的小集子里。上世纪90年代末,《老照片》的发行至今看来都堪称奇迹,每辑销量20多万册,国史、家史、名人史、个人史囊括其中。前尘往事偏偏触到了读者心底的柔软处,历史的边角料儿也能编到至今16年,还源源不断。伴随《老照片》成长的70后、80后都老了,《老照片》的名字还留在心底。也许,老照片不单单像酒越老越醇,还有我们未留意的美好情感在传承。
  
  《图片中国百年史》的边角料儿
  
  《老照片》的策划来自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总编辑汪家明,而其灵感与汪家明的兴趣爱好不无关系。从小就喜欢收藏老照片,他把上世纪初自家留下的老照片都按年按月整理得有条不紊,抑或在旧书、旧杂志上看到好的照片,必定都要剪下来,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199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在原来山东画报社的基础上成立,当时的出版分工制度十分严格,被定位为“摄影类的出版社”,其书籍出版需要被动地追求“图文并茂”,以期选题申报时可以顺利通过。新任出版社总编辑的汪家明到北京参加上岗培训班学习,闲暇时与两位北京的学者在运河边纵论天下,谈及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中国史,却无一本图片中国史,遂策划《图片中国百年史》选题。
  这策划构思之独特和伟妙令自小对图片感兴趣的汪家明激动万分,但在网络和数码技术还未普及的年代,这是一件颇为浩大的工程,而且基本是一次非官方行为,对于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出版社,必然需要倾巢出动竭尽全能。“光买照片,就花了20万,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出动出版社全体18位员工,各人都身兼数职,最后经过18个月的奋斗,出了一部上下两卷、重18斤的大书”。
  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来的历史照片6000余幅。限于主题和篇幅,约有半数的照片由于被认为距离历史主线过远,或涉及内容敏感而最终未能入册。“比如,蒋介石和他第3任夫人陈洁如的合影。蒋介石不承认这段婚姻,却有照片为证,一幅照片中还有‘欢迎蒋夫人来视察’的字迹。如果把蒋介石的几任夫人全编选入图片中国史里边,那离历史的主线就远了。”
  
  《老照片》诞生记
  
  未能入册的照片虽是历史的边角料儿,却因具有耐读的人情味,读来甚有趣味,弃之不用实在可惜。为了不让这些资料沦为无用,汪家明一直在思考怎么把它们再利用起来。有朋友建议再另出一本画册,取名“图片中国百年轶事”。汪家明觉得这主意不错,边角料儿也是给历史下注脚的,用之何妨。
  不过,展现形式是断不能再以厚厚的画册呈现了,本来就是历史的逸闻趣事,还让人正襟危坐抱着18斤画册看,不太可能。休闲的书就要休闲着看,而光印上图片也不行,图片背后的故事没有说清楚,那就“图文并茂”,文字围绕图片讲故事,考虑到这里,汪家明联想到了以小册子形式出现的三联书店《读书》杂志,“区别是他们以文字为主,我们以图片为主”。
  汪家明为书名的确定发愁了很长时间,起初定的是“照片与往事”,又觉得不像个书名,直到某天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的他,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词――“老照片”,“突然就感觉越原始的题名表达越直接。”灵感来了,脑子里的想法就喷涌而出了,围绕这一书名,当晚汪家明就列出了四个最主要的栏目,“名人一瞬”、“私人相簿”、“故时风物”、“凝望集”。
  1995年10月开下年度选题讨论会时,汪家明将这一提议进行讨论,以1994年征集来而没能用上的图片配上短文,出版一套历史图片系列丛书。经过讨论,大家在两个备选书名“往事与回忆”和“老照片”中,选择了后者,认为后者清楚,又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最后具体的编辑工作交给冯克力一人来做。于是有了1996年年底第一辑《老照片》的面世。
  谁都没有想到,一个看似平实的创意,竟带动了中国“图文书”出版的热潮。第一辑在三个月内加印三次,累计发行4万,其后连续加印,总计超过30万册!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它还一度保持着这一“高烧不退”的发行量,创下了同时期图书发行的奇迹。
  《老照片》随即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模仿,从1997年开始,“老”旋风席卷出版界,“老房子”、“老城市”、“老新闻”、“老图书”、“老电影”、“老漫画”,不一而足,这股风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老照片”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
  
  1.20世纪初烟台一祖孙三代的合影,主人把家中最有“品位”的什物都摆到了桌上。
  2.1951年政协会议休息时,毛泽东主动走下主席台与学者潘光旦交谈。
  3.“三反五反”运动期间上海沪光电影院门前也贴满了宣传标语。
  4.1912年一位年轻人剪辫前到照相馆为辫子留影。
  5.21世纪初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女塾,裹着小脚的女子也获得了教育的权利。
  6.1949年初蒋介石宣布“下野”回到奉化老家祭祖时与蒋经国在山间俯瞰家乡。
  7.上世纪60年代,一位打工青年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留影。
  8.1956年上海举行公私合营大会,工商界报喜队身上的封建官服与贺幅对比,显得滑稽。
  9.黑龙江阿城县农村开展“四清”运动的实况。

相关热词搜索:上世纪 尘封 老照片 听汪家明 冯克力讲老照片的故事 开启上世纪尘封的岁月 冯克力讲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十年成长定格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