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论坛:开启和谐世界之门】 和谐共生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于11月3日至5日举行。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以及外交部长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分别出席了峰会和部长级会议。
  围绕“友谊、和平、合作、发展”这一主题,中非领导人回顾了50年来中非友好合作的历程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6年来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共建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规划了未来双方的务实合作。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作为这次峰会的政治成果,会议发表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并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人们有理由相信,50年亲密合作与往来,造就了中非贸易辉煌的昨天;同时,中非双方将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不断前进,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中国,连通非洲
  
  11月4日上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今天是值得历史记住的日子。我们中非领导人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相聚北京,共叙友情,共商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计。”上午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致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
  就在此前,论坛召开前夕,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六部委联合发布会上,外交部非洲司司长许镜湖大胆预言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将成为中非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中国今年最重大的外交行动之一。
  
  大幕开启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充满希望的热土。
  进入21世纪,维护和平、谋求稳定、促进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六年前的10月,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倡议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
  2000年部长级会议,得到了广大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
  6年来,论坛先后在北京和亚的斯亚贝巴成功举办了两届部长级会议,并成为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展集体对话、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增进相互信任、进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机制。
  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中非贸易额达到397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近两番;今年1月至9月,中非贸易总额达406亿美元,同比增长42%。尽管近几年中国对非贸易持续出现逆差,但政府依然十分重视扩大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中国已经对原产自28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190个税目产品实施了零关税待遇。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丰富了非洲市场,深受非洲人民的喜爱。
  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非洲国家投资累计达62.7亿美元。中国迄今已与2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国对非洲投资带去了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中非论坛框架下,中国在42个非洲国家承担了176个成套项目,包括公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对非洲一些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提供了迅速、及时的人道主义援助。免除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人民币债务;签订了27项优惠贷款框架协议;为非洲国家培训了1万余名各类人才。中国提供的这些援助,都是根据非洲国家的需要,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的,对促进非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中非合作论坛48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发出的邀请,都得到了积极回应,非洲各国确认将派高级别的代表团出席北京峰会,其中大部分的代表团团长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担任。
  11月1日至2日举行高官会,3日举行部长级会议,4日至5日举行峰会。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领导人圆桌会议、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专场文艺晚会等。本届论坛各项活动秩序井然。
  围绕“友谊、和平、合作、发展”这一主题,中非领导人回顾了50年来中非友好合作的历程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6年来取得的成果,确立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共建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规划未来双方的务实合作。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国政府将采取8项政策措施。
  
  “北京行动计划”
  
  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圆桌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这一计划主要阐述未来3年中非合作的规划和内容,体现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
  
  根据这一行动计划,中非未来3年将加强在政治领域合作,包括保持高层互访及对话、磋商与合作机制、立法机构和地方政府等交往、领事和司法合作、中国与非洲联盟及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合作等。双方希望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及对话势头,增进传统友谊和相互信任,同意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经常交换意见,密切协调和合作,并就治国理政交流经验,谋求共同发展。
  行动计划详细阐述了中非未来3年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这些领域包括农业、投资与企业合作、贸易、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资源合作以及科技、信息、航运、质检等领域合作。双方将加强在种植业、畜牧业、灌溉、渔业、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动植物卫生与食品安全和疫病防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讨开展农业合作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双方将继续鼓励和支持相互投资,积极探讨扩大投资合作的新领域、新方式,并采取切实措施维护其健康发展;双方将继续致力于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使中非贸易向平衡方向发展;双方同意继续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设施建设作为合作的重点领域。
  行动计划还详细阐述了中非未来3年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包括发展援助与减债、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旅游、新闻、民间与青年以及妇女交流。中国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中国将根据非洲国家不同需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帮助培养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双方将加强中非文明交流与文化互鉴,积极落实中非双边政府间交流计划项目,鼓励双方高等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双方将加强在传染病防治、卫生检疫以及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在环境保护、旅游、新闻、民间与青年及妇女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行动计划规划了中非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双方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非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有利于维护双方及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官方评论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是中非双方通过反复磋商形成的纲领性文件,凝聚了双方的共识,是这次北京峰会的两项具体成果,对今后中非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来自非洲的声音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非洲要避免被边缘化,就应该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几内亚比绍总理戈梅斯如是说。
  和戈梅斯一样,中非论坛期间,非洲国家媒体也积极报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他们纷纷认为,中国与非洲国家领导人聚首北京、共谋发展大计意义非比寻常。
  11月4日,赞比亚报纸《赞比亚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中国与非洲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聚会“意义重大”。
  文章说,由于缺少基础设施,非洲国家在发展农业、改善农村地区经济方面受到制约。非洲国家领导人应该吸引中国潜在的投资者到非洲开发农村地区。同时,非洲人民热情好客,自然资源丰富,民主进程稳步发展。非洲国家领导人应该利用峰会之机向中国人民宣传非洲,让投资者对非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文章评论道,此次峰会的召开恰逢其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充满活力,非洲国家应该抓住峰会召开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中非之间业已存在的良好双边关系,与中国达成更多的经贸合作协议,助推非洲经济的发展。
  埃及中东通讯社11月4日的报道称,埃及外长盖特与工业和外贸部长拉希德对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扩大对非援助以及有关免债措施表示赞赏,认为此举将大大加强非中经贸合作。他们还表示,埃及将加强与中国和非洲的三方合作。
  毛里塔尼亚通讯社11月4日详细报道了北京峰会的盛况,尤其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讲话。报道说,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中国政府将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正如毛里塔尼亚国家元首瓦勒所说,中国的援助为毛里塔尼亚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毛里塔尼亚将继续为中国投资提供优良环境和优惠待遇。
  
  马里《跃进报》当日也刊登了以“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为题的署名文章,回顾了非洲与中国以及马里与中国之间50年来的深厚友谊和紧密合作关系。文章说,凝聚中非关系的基础是团结。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了解非洲的现实。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方式灵活,所实施的项目适合非洲人民的需求。
  津巴布韦第一大报《先驱报》11月2日发表文章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为中非关系的大踏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与其他的成功者不同,中国不自私,北京峰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中非贸易快速增长,津巴布韦从中受益匪浅。津巴布韦期待着在中非合作论坛期间能够与中方签署更多的合作协议。
  
  中国在非洲的真实存在
  
  中国与非洲之间关系近20年来发生了巨大变革,市场经济的本质越来越成为中非经贸关系的主流,并开始取代单方面的“援助”。
  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正在和中国展开重要的石油合作。中国收购尼日利亚一家国有炼油厂的控股股权,并投资建设一条铁路和发电厂,从而获得了四个油田开采优先权。
  在这之前,2004年,中国已与加蓬签署石油购买协议;2003年,“中石化”收购了安哥拉近海“3号油田”的股份;而得益于中国参与的石油勘探和开采项目,苏丹甚至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5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的28%来自非洲。中非经贸合作不仅在石油,在铜、铁、木材等贸易上也有不少合作。
  非洲的丰富资源使其具有发展潜力,而非洲本身也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惟一尚待开发的大市场”。在非洲市场的开发方面,中国也参与其中。过去10年间,在非洲设立的中资企业逾600家。得益于与中国贸易的大幅增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取得了近6%的年均经济增长,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津巴布韦的出版商Ncube注意到,在他的国家,“似乎到处都是中国人和中国生产的家用电器、服装鞋帽、食品饮料”,他甚至说,中国“正在取代英国”。
  2004年,在苏丹登记在册的中国人数量就已达2.4万,他们当中有工程师,也有贸易商和小企业家。在西非主要商业枢纽拉各斯等城市,一片富人区里就有两条“唐人街”。
  这一切,使得英国《金融时报》在报道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中国‘进入’非洲”。
  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还在继续,在连接安哥拉和津巴布韦、刚果民主共和国的1304公里铁路的翻新工程上,中国投入了5亿美元,明年8月竣工前,中国工程师将重建37座桥梁和数座新车站。
  另外,中国已经向31个非洲的最不发达国家减免156笔债务,共计105亿元人民币。3年前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二届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提出要为非洲国家培训1万名各类技术人员,“今年这个目标可以完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
  而今年11月的“中非峰会”上,中国政府重点突出了减免债务、经济援助、人员培训和企业投资。去年12月19日,“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正式挂牌,这是非洲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中非合作正在新的领域展开。
  
  50年硕果
  
  2006年,适逢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中非贸易也走过了50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非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规模逐渐增大,质量不断提高,内涵日益丰富,关系愈加密切,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明证。
  回看历史,方感沧桑巨变。
  195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200万美元,1955年上升为3474万美元,1965年达到2.5亿美元,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非贸易的最好成绩。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十分重视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中非贸易额取得年均增长3.6%的好成绩。上世纪90年代,中非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其中不少年度的增幅在40%以上。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则达到397.4亿美元,是50年前的800多倍。
  中非贸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中非贸易额从1950年的1000多万美元增加到1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用了20年时间,从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也用了20年时间,而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近400亿美元,仅仅用了4年时间。尤其是2001年以来,中非贸易额每年以接近40%的速度递增,充分显示出中非贸易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非贸易发展的另一特点体现在质的根本改观上。首先是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以棉花、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60年代至70年代则以轻纺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逐步增长;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的商品从以纺织品、轻工业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主。2000年以来,中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占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总额的50%以上。
  中非贸易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贸易方式日趋多样。中非贸易50年来经历了记账贸易、易货贸易、现汇双轨制贸易,发展到以现汇贸易为主的阶段。目前中非贸易已由初期民间贸易发展到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多种方式的相互结合。尤其突出的是贸易区域更加宽阔。中国在非洲的贸易伙伴已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少数北非国家发展到今天遍布非洲各个角落。特别是中国同非洲经济最发达国家南非建立外交关系,有力地推动了中非贸易的发展,到2005年中国对非洲出口超1亿美元的国家已达26个,中国从非洲进口超1亿美元的国家达18个。
  进入21世纪,中非贸易关系更加密切,成果更加显著,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国先后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同4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与35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混(联)委会机制,同2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鼓励和保障投资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自2005年起中国给予29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种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大部分为有关非洲国家的优势产品。这些互利互惠的协定、机制和政策,无疑对中非贸易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50年亲密合作与往来,造就了中非贸易辉煌的昨天;同时,中非双方将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不断前进,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中国“和谐”走进非洲
  
  就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后,很多西方媒体趁机大肆炒作中国在非洲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有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中国已非50年前无私帮助非洲抵抗“帝国主义”的那个中国,污蔑中国现在在非洲就是“赤裸裸的交易”。同时,有些媒体还总是有意将中国“走进非洲”与非洲的所谓“腐败”、“独裁”和“违反人权”等联系起来,丑化中国形象。
  
  对此,温家宝总理说:“新殖民主义的帽子绝扣不到中国头上。中国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助非洲人民修建了像坦赞铁路那样的工程,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了,更不要忘记老朋友。中国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让历史去证明吧。”
  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为温家宝的话作了注脚。
  
  中国尊重别国的主权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给非洲带来了急需的技术和资金,给非洲人民创造了就业机会。看看这些,谁还敢说这样的互利合作是‘殖民主义’?”加纳总统库福尔严厉驳斥了目前有些人鼓吹的“中国是非洲新殖民者”的论调。
  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结束后,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中非合作论坛共同主席国埃塞俄比亚外长塞尤姆•梅斯芬和下届论坛主办国埃及外长盖特举行记者招待会,塞尤姆和盖特在回答媒体提问时,明确否认中国与非洲开展经贸合作是在非洲搞“殖民主义”。
  盖特说,在非洲完全没有“中国的殖民主义”,在这50年中,甚至在未来的500年中,中非国家都会保持这种和平、友好的关系,而绝不是殖民主义关系。
  塞尤姆强调,事实上,我们是在一起来推进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包括人权,也包括发展。发展是人权的一个支柱,人人都有权利获得教育,它也是一种人权。所以发展也是一种人权,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十全十美的。
  “所以各位媒体的朋友,”塞尤姆说,“我想向大家重申,这次峰会的宗旨就是互利共赢的局面,不仅仅是对中国和非洲,而是对整个国际社会。”
  2006年7月22日,非洲能力培养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马里前总理苏马纳•萨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也驳斥了西方媒体所谓“中国要把非洲变成殖民地”的说法。
  萨科说,西方国家说中国要对非洲搞殖民化的说法是“一个十足的谎言”,根本站不住脚。没有任何数据说明非洲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失掉了什么,相反,非洲只有获益。
  非洲能力培养基金会于1991年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成立,目前共有34个非洲和非洲以外的政府和组织成员。该基金会的宗旨是提供非洲领导人能力培养的完整框架,促进非洲政府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协作,以提高非洲国家的政府执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西方媒体批评中国在非洲搞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向非洲输送廉价劳动力,造成非洲大量失业,但事实正好相反,中国人的投资为非洲大陆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非洲大多数国家最近几年的经验是,政府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招标,中国公司最有可能中标,因为他们更具有竞争力。自从中国开始在非洲投资和进行贸易以来,他们给非洲带来了价廉物美的商品,非洲国家可以根据自己公民的购买力从中国进口不同档次的商品。
  萨科说,大多数非洲国家已经注意到,中国尊重别国的主权,允许别的国家掌控自己的命运和经济政策,中国对把自己的一套东西强加给别人不感兴趣。事实表明,中国非常尊重非洲和非洲国家政府,中国通过正面鼓励来支持非洲,而不是用高压和惩罚的手段对待非洲。
  
  “殖民”炒作的背后面孔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中国已取代英国,成为继法国之后的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这种态势令欧洲人不安。
  由于世界贸易必然存在利益纷争,非洲对中非贸易的现状有不同的声音,这本是很正常的。“早年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帮助中非建立了稳固的友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徐伟忠说,“然而现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贸易伙伴,非洲国家既视为机遇,也视为挑战。”
  安哥拉评论人士抱怨中国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只依赖自己的专家和产品。尼日利亚政府驱除了没有执照的中国商贩。由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输入,莱索托等国的服装厂纷纷倒闭,南非纺织业者举行了罢工抗议。
  这些成为了欧美媒体议论中非贸易关系的重要根据。欧美媒体和相关人士的批评,终于使“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成为了一个话题。
  但是,在徐伟忠看来,“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中国在与非洲进行能源交易时,都是以合理的国际市场价格购买,也没有采用欧美国家对非洲能源产品惯用的‘价格压榨’的手段。”徐伟忠说,“所以,中国和非洲的经贸关系,恰恰符合欧美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原则。”
  那么,在非洲问题上,中国到底威胁了谁?对于欧美媒体搅动的“新殖民主义”的波澜,中国有厘清的必要。
  
  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把“睦邻外交”和“大国外交”作为整个外交工作的重点时,非洲的地位似乎被边缘化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从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的第一次出访,目的地都是非洲。
  2005年,四国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呼声日益高涨,拥有联合国最多席位的非洲的态度成为关键。在日本、德国等国对非洲不断加大游说力度的利益保证的形势下,似乎非洲已经认可了四国入常的前景。
  “但是关键时刻,中国也加强了和非洲国家的协调,最后竟然扭转了非洲国家的态度。”有关人士透露,“这让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中国对非洲的重大的影响力。”
  另一件具有导向性的事情是:中国向安哥拉提供的20亿美元基础设施贷款,令安哥拉最终拒绝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安排。西方媒体称中国以此阻碍西方对该国的民主改造,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因为中国的帮助,安哥拉也第一次有能力拒绝西方附带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非洲)争夺影响力的游戏正在改变。”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非洲政策项目主任普林斯顿•莱曼说,“无论如何,(非洲)现在面对西方的压力时有了另一条出路:中国。”
  “事实上,中非合作是互利的。而看到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欧美觉得自己在非洲的利益正在受到威胁。所以,恰恰是欧美媒体在指责中国对非洲采取殖民主义政策。”曾强说。
  
  中国的姿态
  
  今年6月,继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非洲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对非洲进行了访问。如果联系到“中非论坛”和中国为一些非洲贫穷国家减债百亿的重大举措,都表明中国更加重视与非洲国家间的关系。
  然而,敏感的西方舆论开始捕风捉影,宣称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就是为了石油,为了攫取非洲的能源,中国搞的是“新殖民主义”;还有舆论认为中国只对非洲的自然资源和贸易潜力感兴趣,将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商业竞争对手和地缘政治对手。
  “坦率地说,任何国家的国际行为都应该围绕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展开,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也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与一些资源输出国家的关系,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和其他关键资源的供给,但这是一种正常的国家行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张家栋说,“所以,中国进入非洲、发展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行为方式和动机,与西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能相提并论。”
  张家栋认为,中国进入非洲的时代、方式和动机,与历史比较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不同。18、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通行准则是强权政治,是弱肉强食,是殖民统治;而在当代,国际法准则已经成为指导日常国际事务的强大规范性力量,传统的殖民统治已经一去不复返。
  西方进入非洲的重要手段先是奴隶贸易,后来是挑起非洲国家、部落之间的争夺,以坐收渔人之利,最后则是在非洲划分势力范围,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大力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非常落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仍然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特别是新中国政府在恢复了联合国的代表权以后,更成为广大非洲国家利益的“代言人”。所以,中国对非洲的友好政策,是长期的、稳定的。
  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为了促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或独立,并在现代国家主体体系中最终使中国自身的主权得到一种制度性的保障。目前,这一历史过程已经结束。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是中国的第二大动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平衡日益不对称的国际格局,并最终保障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为何非洲欢迎中国
  
  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文章说,对于曾经饱受战乱的非洲来说,人们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中国人的到来,这不足为奇。当半个世纪前欧洲殖民主义者离开这个大陆的时候,非洲人脸上流露的也是同一种期待。
  据泰晤士报报道,对于本次会聚北京的非洲领导人来说,中国全面接触这块大陆的决定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复苏,也宣告了发展中国家之间一场友谊的开始。这种友谊与曾困扰非洲与美欧关系的殖民主义后遗症没有什么瓜葛。
  
  在解释他的国家如何在去年拥有了一座新体育馆时,塞拉利昂驻中国大使萨尔•约翰尼总结了中国得以成为非洲魅力伙伴的特点以及西方人与非洲打交道的缺点。“在使非洲摆脱贫困上,中国人做得要比八国集团多。”他说,“如果八国集团的哪个国家想要重修体育馆,我们现在还会在开会。中国人一来就动手。他们不开与主题不太相关的会议。”
  “我不是在说谁对谁错,只是中国的投资正在取得成功,因为他们不设很高的门槛。”他所举的类似例子继续在整个非洲上演。
  当尼日利亚需要加强尼日尔三角洲的安全时,美国犹豫了,而中国迅速提供了巡逻艇。当安哥拉需要25亿美元贷款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一连串苛刻条件,中国人则二话不说携资金走来。作为回报,中国获得了非洲能源和矿产资源。
  中国和西方或许最终会发现,它们各自的政策都不能在非洲特别奏效,而融合彼此的政策却能取得成功。西方可借鉴中国与非洲打交道时直截了当的方式,它与西方自身的傲慢、浪费、官僚主义的援助项目形成鲜明对照。中国也可认识到,如果确保所支持的政府诚实、稳定,那么其在非洲的长期投资将会更加有保障。
  
  是“和谐”而非“殖民”
  
  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地落下帷幕。观察家认为,本次峰会可以说是中非之间一次和谐的盛会,也是“和谐世界”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正如一位埃塞俄比亚记者所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就是一个建立和谐世界的历史性的会议,北京峰会将开拓非洲和中国共同进步、繁荣的美好明天!”
  事实上,中国发展与非洲关系,也是中国“和谐外交”战略的构成部分。“和谐外交”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发展”。强调和谐并不是漠视、忽视甚至是无视不同国家之间现实存在着的矛盾与冲突,而是强调要以合作与和平的方式对待、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
  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密切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仅仅根据中国自己的意愿就能实现,一定要同时符合广大非洲国家的切身利益。由于中国与非洲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北京共识”可能比“华盛顿共识”对非洲更有价值和意义。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张家栋说,“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中国对未来世界一种更加积极的认识和期待,而“和谐外交”则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反映,与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次中非峰会上,中非领导人充分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作为峰会两项具体成果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则是“凝聚了双方的共识”的“纲领性文件”。
  在北京峰会闭幕前夕,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向非洲兄弟重申:中国永远是“促进非洲和平稳定”、“实现非洲发展繁荣”、“支持非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可靠伙伴”。胡锦涛的讲话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说:“中国以前是,现在仍然是非洲人民的好朋友。”埃及外长盖特说,在过去50年,乃至在未来的500年中,中非都会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中非 之门 开启 中非论坛:开启和谐世界之门 中非论坛 中非论坛开启和谐世界之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