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失语的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师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在中国,作为一种历史沉默的表达,建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饱受争议。在越来越多成为国际建筑师“试验场”的感叹中,中国建筑师似乎很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文化认识的差异与现实背景的喧嚣总让这些声音有些嘶哑。
  
  2006年底,当北京落下第一场大雪后,整个城市一片银装素裹,以北京为基地的朱锫工作室,此时正沉浸在欢呼雀跃中――朱锫一举“拿下”阿布扎比的古根海姆附属建筑权,从而让一个具有未来风格的中国式房子像“东方金鸡”一样矗立于世界建筑群中,这无论如何让世人有些震惊。
  当然,当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备受全球盛赞,当“梦露大厦”在600个参选作品中拔得头筹时,中国建筑师似乎找到了一些久违的自信力与平衡点。这些沉默许久的公共审美的艺术工作者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兴奋。
  
  繁华背后的尴尬
  
  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曾最为发达,也曾让国人引以为豪。
  19世纪中叶以前,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梁、明代的南京、清代的北京,都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宏大的都城。经过漫长的文化累积和技艺传承,中国匠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营造方式,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建筑珍品。
  然而,不知何时,“西式楼房逐渐盛行于通商大埠,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梁思成语)。而在城市跃进的实践上,洋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以及对居住空间和居住功能的体验和把握,更是将中国传统的社会公共建筑与聚居形态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本土建筑师在面对国外建筑理论和建筑视野时长达150多年的集体失语。
  例如国贸中心,在今天看来,那位德国建筑师仍然技艺不凡;北京万达广场更体现着德国GMP的建筑思想;华贸中心留下的是美国KPF的痕迹;北京金地中心则是用美国SOM的设计说话;SOHO现代城终因日本著名建筑师山本理显的中标而成为一个日式符号……中国正越来越成为洋设计的试验场。在北京,这种试验似乎从来没有停止。
  曾有人戏言,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中国名字可能不够国际化,在国内的重大建筑的中标方案中几乎很难见到。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东方艺术大剧院,到北京的鸟巢型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央视大厦,再到广州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很多重要的楼盘项目等等,无一不是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而2005年世界著名旅游杂志《CONDENAST TRAVEL―ER》评选出的“世界现代新建筑奇观”的排行榜上,没有一座是中国建筑,更没有中国建筑师的名字。在颇受诟病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上,中国建筑师似乎很想展开自己的话语,但在实际的评标中,橄榄枝却伸向了库哈斯。
  失语并不失态,但失席就显得不那么美妙了。然而,近年这种失语又失席的尴尬很让一些中国建筑师倍感无奈和悲凉。
  
  沉默的责任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建筑文化交流会上出现这样一个怪现象:中国建筑师寥寥无几,活跃其中的,更多的是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与建筑师的身影。同样,在相继举办的广州、成都等建筑设计论坛或研讨会上,主办方也总以请到这些“洋设计”为荣耀。
  “当最节能环保的设计让位于奢侈暴富的心理时,我们不能不感叹社会人事的变迁。”从事建筑设计十几年后而转型室内设计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环艺院主任赵虹,在回忆当初竞标北京国际金融中心时认为,甲方弃简从奢、弃优从良而一味崇尚洋设计的举动,让他很失望。
  于是,许多“一样要吃饭”的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或建筑师不惜纷纷转型,或成为平面或室内设计或环艺设计的“配角”,即使有一部分人仍坚持“以建筑设计为生”,但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件作品外,更多的设计被视为远离尘嚣的理想设计中的“建筑小品”。中国建筑师似乎日益被人遗忘。
  必须承认,建筑是一场造型时髦、造价昂贵的游戏,也是一场穿越时空、事关大多数的艺术展出,我们如果失去了这项重要的审美趣味,而把话语权完全让给洋人,后世子孙将如何评价我们?
  “几十年后,当人们评判或者质疑这个建筑的时候,作为评委,难道不需要站出来承担责任么?”一直致力于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曾发感慨,并为此著书立说,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国建筑的审美取向。
  因此,站在现在与历史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反思:在洋设计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中国本土建筑师该怎样发出自己最强有力的声音?如何在批判与学习中,通过积累更快地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如何在国际视野下的审美考验中,使学术界、设计界、发展商甚至政府系统统一地把每一项“中国建筑”变成具有责任感的盛大演出?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是轮到中国建筑师发力的时候了。
  
  国际上的“中国功夫”
  
  马岩松,这位有着建筑界“周杰伦”之称的中国新锐建筑师,在2006年可算是炙手可热。“建筑界30岁前成名是绝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马岩松。”他以疯狂的创造力和坚韧的毅力,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超乎人们对建筑应有的想象的作品。在国内投标累积达60多次之后,他把视线转向国际,挂着“made in China”的徽章,赢得了加拿大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56层高的公寓楼,当地地标性建筑,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
  张永和,中国建筑界另一位响铮铮的名字,一位系出名门、关注中式设计的49岁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始终倡导“基本建筑”。更重要的是, 2005年9月,张永和出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师第一次执掌美国建筑研究重镇的牛耳。
  同样,在国外开创建筑新天地的还有号称中国实验建筑先锋人士的王澍。这位“以建筑来自娱自乐”的中国建筑师,在去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和他的同仁们让空气把海水的微波折射,在他们用6万片旧瓦和3千根竹子搭建起的“瓦园”上,也让中外建筑界在这一刻,时光流转,空间变换,仿佛进行着一次意味深长地人与建筑的对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人说这是中国建筑的一个隐喻。甚至还有专家表示,中国正处在一个焦躁的时代,很难产生严肃的思考,需要让建筑升华为像诗一样的视觉装置。
  因此,王晖、王昀、齐欣、马清远、吴钢……一个个名字,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被逐渐传播,他们的话语权与能量也正被更多的国际建筑界认知,中国建筑师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与国外的相比,中国建筑师的工作处境与生产处境都较落后,其巨大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马岩松总结说,未来中国青年建筑师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跟世界对话,必须引起大家的注意,让世界知道有人发出声响来。” 中国建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更是一个充满活跃的思维和创意的空间。在这里,中国建筑师正以自己铿锵的声音精心赋予建筑所有的灵气和灵魂。

相关热词搜索:失语 建筑师 中国 不想失语的中国建筑师 对中国建筑师的问卷调查 中国报道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