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模式,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_腾冲养老不现实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近年,由大连市首创的“家庭养老院”,逐渐风靡全国,并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今年73岁的申作香老人,在老伴去世后一直闷闷不乐。自从社区内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之后,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饭、打扫、洗衣等都由社区服务员上门解决了,申作香还可以在社区活动中心和同龄人聊天、散步、看电视。
  申作香老人说:“儿女不在身边,自己闷着心里很难受,觉得日子过得冷冷清清。社区服务开展之后,每天不但有人给我来洗衣做饭,老伙伴们还一起玩,我现在每天都乐呵呵的,觉得日子过得特别快。”
  像申作香这样的老人,在全国已经有很多很多,她们正沐浴社区居家养老的春风,安享晚年。
  
  养儿还能防老吗?
  
  古人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按照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家族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几代人共同经营一个家,老人由儿孙供养。然而,在人口逐步老龄化的今天和将来,孩子们有能力和精力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吗?
  根据首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国的老龄化正在快速前进。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2020年可能达到4亿。
  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使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由大到小”的转变。如今,“421家庭”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结构的主流。一对年轻夫妻,上面有双方四个家长需要赡养,下面有一个孩子需要抚养。
  孩子变少,老人变多。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养老,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力上,都将成为孩子泰山压顶般的负担。有人推算,今天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面对“8421”家庭模式,赡养老人更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走出小家庭,放眼中国这个大家庭,怎么承担起养老的责任也摆上桌面。有专家预测,25年后,四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将面临两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年人的情况。
  靠儿女养老,固然是每个老人心理和物质上的第一道屏障,但事随时易,老龄化的深入,使得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很大挑战,观念不得不更新,思路不得不拓宽,更宽更广的社会养老方式,呼之欲出。
  
  去养老机构顾虑多重重
  
  老年公寓、养老院,曾被认为是现代化的社会养老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安度晚年的空间。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给子女减轻了负担,但老人却感慨颇多。
  72岁的陈大妈住进老年公寓已经三年了,“儿女都忙着工作,还要照顾小孩,我在这里虽然有人照顾,但是总是有被人遗忘的感觉。”
  老人普遍认为,去档次高的养老机构钱太贵,去便宜的机构又觉得给儿女丢脸。王大爷敲着经济算盘说,“每个月退休金只有500元,住进养老院要近1000元,虽然说不用儿女照顾了,可是给他们在经济上又增添了负担。”
  刘奶奶则这样说,“我要是住养老院,要儿女干吗?”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机构。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和陌生人朝夕相处,老人觉得有一种失落感。而且,许多养老机构里都是各种情况的老人混居,无形之中让老人产生一种压抑感。
  对多数子女而言,把父母送进养老机构,在心理上也难以接受。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子女认为送养老机构的都是无儿无女的老人,如果把自己的父母推出家门,邻里会认为儿女不孝。
  高档老年公寓,卫生整洁、设施完善、服务周到,在物质方面解除了老人和子女的顾虑,在大城市颇受欢迎。但是,高档老年公寓的费用都很高,只有高收入家庭和部分中等收入家庭有能力支付,所以其涵盖面狭窄,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
  社区居家养老受青睐
  怎样找到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路,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产生,可谓应运而生。目前,各地社区纷纷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如:“金手杖”、“心贴心”、 “银鹤居家养老服务站”、“党员义工站”、“协老站”等,形成了助老爱老的暖流。
  北京宣武区自从把“养老院”搬进老人的家之后,每位老人都得到了细致、周到的照顾。钢院社区的老年人,大多存在独自就餐难的问题,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不再为吃不上午饭发愁了。
  70岁的王奶奶说,“食堂里专门为老人吃饭让出一个单间,六菜一汤的自助午餐只要6.8元,而且还有两个人照顾我们,真没想到有这么方便的好事。儿子上班再也不用担心我在家里吃不上饭了。”
  2006年,天津市启动了首次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当被问到“您认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时,有80%的老人选择在自己家里养老,并希望与子女们生活在一起或选择独立生活的居家养老。2006年4月,长沙市天心区民政局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0%的老年人赞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优越多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各地试水几年后,缘何得到老人的如此青睐呢?
  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又不同于机构养老,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除了享受家庭照顾外,还可以享受社会的照顾,特别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区内建立的养老护理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了医疗护理和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护理员定时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更有服务中心推出了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
  宁波市海曙区的孤老马老太,每天都可以舒适地在自己家里晒太阳。据马老太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出之前,马老太被背部肌肉劳损折磨得坐立不安。后来,服务中心派来了服务员阿秀,阿秀每天按时来给马老太按摩,现在马老太每天不但有人说话,还可以健康轻松地晒太阳,高兴的时候还可以找邻居下棋。
  社区居家养老,直接实施机构是养老护理中心,不需要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一个社区只需要几十平米的办公室就足够,其成本低于养老机构。有偿服务、无偿服务、低价服务,大部分帐都由国家买,老人付出很少,甚至不用付出。即便是社会中介参与提供的照顾,老人需要花的钱也很少。这样,老人有需要的时候,不会像以前那样因为怕花钱而“挨过一天是一天”。
  一般来讲,家居养老服务中心的费用低于“钟点工”,而且老人可以自由选择。既有有偿服务,如请保姆、钟点工,又有无偿服务,如志愿者服务,一帮一结对服务等。有钱的可以选择高档的服务,不是很富裕的可以选择基本的养老服务。
  上海市静安区本着“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的服务理念,建立了助老站。老人在助老站享受服务,交费很低,理发一次4元,洗澡一次4元,两荤两素一汤的午餐4元,一个老人如果定购就餐、洗衣、打扫等32项整套服务,每个月也只要400元。
  居家服务,多种多样。政府组织的服务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单位、义工站等各层次组织,提供的服务既有心理疏导、陪聊等精神慰藉服务,又有日常的生活需求与照料服务,有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服务、家庭病床医疗服务,也有家用设施维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服务种类,提供了一个可以照顾到各类老人的平台。
  服务能够主动走进老人的家,同时老人可以走出家门,进入社区这个“大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般建有“老人之家”,供老人学习、咨询、保健等,老人在这里实现着“老有所乐”。 对于出门行动不便又不愿在家寂寞的老人,社区日托养老院每天可以派人接送老人,让老人“早出晚归”, 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武汉的王奶奶,儿子儿媳都在天津工作,为了不给儿子增添负担,王奶奶独自住在武汉。问起日常生活问题,王奶奶没有丝毫的担心,“社区就是我的家,身体好的时候就和老伙伴们去跳舞,身体不好的时候,只要说一声,社区就会安排人来照顾,而且价格还很便宜,生病了也不用担心,一般小病在社区就解决了。”
  专家指出,像王奶奶这样得益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老人,老年生活相对丰富,性格开朗,心理问题较少。
  有人说,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出是养老“人性化”的重要一步。部分社区更是把“人性化”发挥到极致:安装“爱心门铃”。老人需要服务时,只要把床头的按钮按一下,服务员就会随叫随到,特别是在夜间老人遇到突发事件时,“安心门铃”提供了儿女不能给的依靠和温暖。
  社区居家服务,弥补了家庭功能的弱化,以外在的“强”扶持内部的“弱”。居家养老的“家”字已经打破了自己的小家庭,深入到社区这个“大家庭”,其独特的“人情化”服务,即满足了老人不愿离家的愿望,又给老人经济、贴心的照顾,自然受到老人的青睐。
  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居家养老,属新生事物,各地均处在试点阶段。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要把居家养老工作规范化和经常化,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资金单一
  
  目前的居家服务,主要针对鳏寡孤独和病残的老人,面还没有铺开。如果要照顾到所有的老人,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
  从目前各地情况来看,居家服务主要由政府买单,提供给老人。财政拨款,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经济依托。社会捐助已经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但是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仅局限在个别地区。
  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成了养老社区化的绊脚石。如何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筹资渠道,并使各方从中受益,是居家养老服务能否走下去的关键。
  
  服务要求高,质量跟不上
  
  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更高要求,主要集中在服务专业化和多样化上。
  可以说,养老护理员的素质是决定社区居家养老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服务人员队伍,主要是老人事业的热心人员及下岗职工,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但是,护理老人工作有别于一般的保姆或“钟点工”,护理员不仅要掌握家务技能,而且要掌握老年心理学和按摩理疗的基础知识,学会从心理上为老人排解忧烦,从肢体上为老人解除疼痛,让老人感到亲情般的温暖。
  服务专业化需求特别体现在医疗服务方面,护理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只能成为“做做家务”的“钟点工”。老人群体的特殊需要,对护理员培训工作提出了更专、更精的要求。
  老年人的年龄结构不同,对服务的要求也不一样。较为年轻的老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护理能力,一般不需要贴身的生活护理,更多地需要社区提供的老年活动站、老年大学等公共性的服务;丰富生活以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说,他们需要更为细致的服务,如老人如果突发疾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急救和护理常识。再如,如果老人深夜需要照料,就需要随叫随到的服务。
  
  护理队伍欠缺
  
  在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护工难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护工一听说是照顾独居老人,都皱眉头。
  来自四川的李香宜,受聘上海一家居家服务中心照顾70岁的孙大爷。可没干几天,李相宜就不干了。据李相宜说,陈大爷的生活规律很固定,李相宜试图改掉其中有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屡次遭到陈大爷的抗议。李相宜觉得伺候孙大爷不如当保姆顺心,权衡之后便甩手不干了。
  社会化的养老,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居家养老模式建立之初,更多的年轻人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觉得这是老年人们的“自娱自乐”。除了以家政服务为职业的“钟点工”或“护工”,其他年轻人很少涉及居家养老服务。
  宁波市海曙区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一套极具可行性的方案:建立“义工银行”。社区建立一支居家养老义工队伍,成员可以拿自己今天的服务,换取明天他人的服务。本着自愿参加、自由退出的原则,社区将义工的服务统一入档,当义工本人需要服务时,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养老服务。“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管理模式,为养老服务中心注入了更多的血液,成功地解决了服务队伍单一的问题。
  
  机制待完善
  
  宁波市海曙区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有多年,被有关机构评为全国唯一的“居家养老示范区”。海曙区委书记施孝国表示,“居家养老绝不是权宜之举,而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化建设。”
  目前的“送门服务”还处在蜻蜓点水的状态,很多护理员想做不敢做,老人想要不敢要,服务内容仅涉及日常照顾,老人更多的需要被搁置在护理之外。
  例如,对医疗事故的界定,居家服务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老人最为关心的就是医疗护理服务,但护理员不敢有大动作,老人病情稍一严重,就送往医院。
  护理员王非非在伺候老人方面是全区较为细心周到的,但是工作起来还是顾虑颇多,“老人生病了,我们有时候想给予一定的医疗服务,但是又很担心,万一出现事故怎么办?医疗事故的罪名我们可担当不起,现在我们有能力治好的病,也都不敢包办,还是送医院比较放心”。
  一些专家认为,居家养老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需保持的主要养老方式,但苦于没有平台、没有抓手,这一主要养老方式在一些地方仍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处于“空转”状态。完善、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制,才能带动养老服务中心高效运转。

相关热词搜索:紧迫 养老 现实 养老模式,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养老模式 试谈山区农村养老模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