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东收税 [数说广东]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广东已基本实现了“先富”的目标,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率先实现本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广东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典范,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丰厚成果惠及每一位社会成员,实现“共富”。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体制改革、护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保、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排头兵,广东应该把“首富之区”变为“首善之区”,积极实现共富、实现和谐广东。“十一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时期。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开创广东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今年春天,省委书记张德江就强调:“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广东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重点解决民生问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继续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省长黄华华也提出:“既要立足于解决好当前发展中突出的、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更要立足长远,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维护公平正义、协调利益分配格局,缓解社会矛盾,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当好排头兵。”
  
  先富到共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有一定的财力作为保障。在今年1月份广东省财政工作会议上,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发表讲话时指出:“公共财政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财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继续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以推动财政收入与经济稳定增长相协调为目标,狠抓培育税源和收入征管;以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为重点,狠抓优化支出结构;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方向,狠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为手段,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广东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广东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财政的持续稳定发展,但与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依然任重而道远。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在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逐步深化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年至1998年,广东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经济和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四年间财政收入扩大了2.15倍,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1998年至2002年,按照财政部提出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改革目标,广东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增加公共性支出,财政职能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四年间公共服务类支出增加273亿元,翻了一番,占总支出的比重从30.19%提高到了34.35%;竞争性领域经济建设支出逐年下降,至2002年支出减少了5.79个百分点。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2006年,广东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提高公共性支出的比重,实行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保障“十项民心工程”、农村税费改革、“科教兴粤”、农村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文化大省、绿色广东等重要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提高到63.1%。常务副省长钟阳胜9月4号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要进一步深化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一文中指出:广东省在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体制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一是推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了部门预算,初步规定了政府部门的活动方向和职能范围。二是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加强了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增强了政府行为及行政效率的透明度,提高了财政资金运用效率,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被贪污、挤占、挪用。三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行政腐败,建设法治政府。四是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使全省减负55.5亿元,惠及全省5000万农民,农业税实现零负担,提高了政府对“三农”的公共服务水平。五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在注重确保建设节约型政府运转的公共行政需要的同时,注重向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救济等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加大公共支出力度。六是在全国率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全省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形成了四个鲜明特色:一是财政收入来源趋于健康稳定,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政府间财力分配新机制初步形成。二是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一些失调的支出关系得到初步调整,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比较集中地投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投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三是财政管理手段得到创新。建立和健全激励型财政分配新机制,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四是监督评价新机制初步形成,率先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推进了法治财政建设的进程。
  本文将阐明改革开放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以来广东在经济、社会和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绩效与经验,分析广东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组织收入能力的演进过程,评价公共支出的成果和效率,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绩效,衡量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绿色环保的绩效、财政监督的绩效等。广东已基本实现了“先富”的目标,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率先实现本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广东财政发展总体状况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自1979年中发50号文件发布后,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始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作用。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探索,广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指出:广东经济已初步呈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高效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三低两高一增加’的良好发展趋势。
  广东用全国1.9%的面积,7.2%的人口,创造了12.4%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一;组织了11.9%的全国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一;组织了8.4%的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位居全国第一;贡献了42.5%的全国地方净上划,位居全国第一。   “2006年是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硕果累累的一年。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增长方式转变成效显著,另一个是关注民生、纾解民困成效显著,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省长黄华华用“六个成效显著”、一连串的“全国第一”展现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增长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效显著
  ?节能降耗、污染减排、集约用地成效显著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
  ?内、外源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经济总量连续16年全国第一
  ?单位GDP能耗全国第一
  ?能效全国最高
  ?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
  ?获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居全国第一
  ?一般贸易出口重夺全国首位
  随着全国财政的发展和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东财政收支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分税制以来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财政收入由1978年41.48亿增至2006年2179.46亿,增加了51倍多;财政支出由1978年28.7亿增至2006年2553.34亿,增加了近88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财政收支占全国地方财政收支比重: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4.4%上升至1994年的12.9%,2001年达到最高点14.9%,2006年为11.9%;支出比重由1978年的4.9%上升到1994年的10.3%,1999年达到最高值11.4%,2006年为8.4%。
  
  广东财政的绩效
  
  近年来,广东省财政厅在管理体制方面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肯定。广东财政系统积极落实国家的宏观管理政策,坚持财税体制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健全财税管理体制,探索决策科学化、实用化的有效途径,在收入组织、公共支出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和调节省内地区间发展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分税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02年之后,广东省在积极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为主线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不断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方法,自行安排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主要表现在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创新财政监督工作机制、推行省级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整合、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了财政系统的管理能力,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积极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钟阳胜指出:公共财政体制是经济和财政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广东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财政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
  二、欠发达地区和县域财政发展速度加快,区域财政收入呈现协调增长的良好势头;
  三、财政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明显提升;
  四、财政监管能力明显增强,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高。财政监管工作已从强调管理转到管理、监督、绩效评价并重,基本实现了乡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转变。
  一、组织收入绩效
  广东省财政管理的收入组织绩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广东省收入组织能力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
  ?新体制下广东贡献比例不断提高;
  ?广东省收入增长潜力较大。
  2006年,广东省地方一般预算收人2179.46亿元,从1991年起已连续16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广东财政总收入5122.25亿元,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7,其中中央财政分享2689.181亿,占52.5%;全省财政收入实现“三个突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90亿元;呈现“三个协调”:财税收入与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省市县三级财政协调发展;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组织税收收入方面的绩效,从税收总量、各项税收同全国的比重、税收弹性、宏观税负、上划、净上划等方面可窥一斑。
  税收总量方面:分税制实施以来,广东省财政系统注重加强收入监管,狠抓财源建设,组织的税收收入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源源不断地为中央和广东省提供财政收入支持。在广东境内发生的税收总量由1995年的378.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203.1亿元,增加了10倍多,年均增长幅度达27.2%。
  中央税方面:广东省境内发生的中央税税收收入显著高于其他省份:2005年,海关代征税占全国的22.34%,出口退税占全国的19.34%,车辆购置税占全国的13.64%,国内消费税占全国的8.24%。广东通过积极组织区域内的中央税税收收入,利用外向型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特点,在进出口环节和消费品环节,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税收收入。
  地方税方面:广东区域内发生的地方税税收入与中央税税收入一样,在全国地方税税收入中也占有较高的比重:2005年,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占全国的14.21%,营业税占全国的13.55%,土地增值税占全国的13.47%,车船使用牌照税占全国的18.43%,城镇土地使用税占全国的6.28%,资源税占全国的1.71%,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占全国的0.8%。
  共享税方面:广东无论在是中央上划的部分,还是本地留成的部分,都在全国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2005年,外资企业所得税中上划中央占全国的22.1%,地方留成占全国的21.1%;个人所得税上划中央占全国的15.8%,地方留成占全国的15.7%;国内增值税上划中央占全国的12.2%,地方留成部分也占全国的12.2%;上划中央的印花税占全国的38.9%,地方留成占全国的12.7%。
  税收弹性方面:2005年广东的税收弹性为0.92,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长0.92个百分点;这一弹性水平低于全国1.38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在倒数第二位,仅高于吉林省。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税收弹性,在协调的经济增长形势下,税收弹性系数应该在0.8-1.2区间内波动。广东0.92的弹性系数,在合理区间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较 好处理了经济增长与企业活力的关系。
  在宏观税负方面:2005年广东省的宏观税负为18.8%,高于全国16.9%的平均水平,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五,仅低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和云南省。较高的宏观税负和较低的税收弹性之间并不矛盾,较低的税收弹性并不是税负过高的结果。造成广东宏观税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广东的经济结构特点。广东以外向型、高科技和商业流通构成主要的经济结构,因此,税率相对较高的所得税、增值税是其主体税种,从而拉高了广东省的宏观税负水平。
  二、公共支出管理绩效
  省财政厅厅长刘昆指出:支持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财政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把支持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以维护群众利益为重要着力点,大力支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要从扩大依法治财与民主理财、科学适度规范财政分权、健全公共收支体系、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模式、创新财政分配方式等五个方面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坚定不移地向公共财政方面转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保障体系。
  省委、省政府对加强支出管理问题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理财思想和财政管理方针,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各项改革,不断夯实财政支出管理的制度基础。同时,根据财政支出的特点,从预算管理、资金分配、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监督问责、结果反馈七个环节分头部署,积极推进,基本建立了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以及间效全过程的较为完整的支出管理体系,财政支出管理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刘昆对广东财政公共支出方面的管理绩效总结道:
  在预算管理环节,注重增强绩效性、科学性和透明度。一是结合项目绩效评价,将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预算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有效增强了部门预算的绩效性。二是积极探索政府资产预算管理模式,将部门预算与资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预算科学性。三是强化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提高预算透明度。
  在资金分配环节,注重增强公平性、公开性、规范性。建立标准化的人员经费分配机制,增强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建立项目预算编审机制,制定了《广东省省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提高专项支出安排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在资金支付环节,注重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一是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预算指标管理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了从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到资金支付整个过程自动监控机制,大大地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准确性。二是开展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实现对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自动比对和纠错。
  在资产管理环节,注重增强管理机制的操作性。一是开展资产清理、清查,摸清家底。二是严把资产处置和配置关。在资产配置方面,稳步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在资产处置方面,严格执行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三是加强资产使用及变动管理,规范行政事业资产收益收缴。
  对财政支出绩效的分析与评价,能够反映政府的行政行为和执政趋向。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努力,广东省各级财政部门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保障能力,及时把财政支出的重点转移到支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上来,不仅保障了本级财政健康运转,而且确保了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重要决策措施的实施,推动了广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财政改革的良性互动。
  2006年,全省和省级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结构趋于合理,公共财政建设实现明显转折,财政支出向贫困地区倾斜,向“三农”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义务教育和社会事业倾斜,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2524.15亿元中,用于公共服务、发展公益事业和实施公共管理的支出占63.1%,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高达75%。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保持在19.9%,较好地体现了“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的思路。
  省长黄华华指出,广东省关注民生,纾解民困,成效显著。他将此高度概括为两个比重和8大惠民好事:
  ?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
  ?加大力度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
  ?集中财力解决了遭受洪灾“全倒户”的住房问题
  ?在全国首创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工程
  ?全面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智力扶贫工程
  ?深入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切实改善广大农民的饮水、行路等生产生活条件
  ?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公共福利,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东省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解决了一系列当前发展中突出的、社会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2003年至2007年,“十项民心工程”投入财政资金641.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543.3亿元,公共财政覆盖面不断扩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2002年-2006年,省级财政总支出中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出从3%提高到4.14%;用于维持政权运转的支出从28.5%下降到25.04%;用于提供全省公共服务、发展公益事业的支出从38.3%提高到41.56%;用于建立应急和预警体系,防范风险的支出从10.4%下降到6.19%;用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帮助欠发达市县解决政权运转和发展问题的支出比例从19.8%提高到23.07%。
  1990至1993年广东的财政支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公共管理类支出,其次是公共服务类支出,其速度高于全国水平;
  1994至2005年广东省各类公共支出中对总支出的贡献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公共服务类支出34.6%,公共管理类支出28.0%,其他支出19.9%,经济建设类支出17.4%。
  1988年以来全国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上升,1988年仅8.9%,到2005年达14%,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也从1988年的1.8%上升到2005年的3.54%。而广东省行政管理费较低。1988-2006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低于全国好几个百分点,2006年(10%)低于全国水平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即使在最高的2003年也不到全国水平的1/3。(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数说 广东 数说广东 改革开放对广东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