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化身后一句 记者,你的名字叫正义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记者的职业是神圣的,这种神圣源于新闻记者们是正义的化身,是新闻理念的传播者;记者的职位是纯洁的,这种纯洁源于新闻记者们是道德的践行者,是新闻良知的坚守者,不能屈服在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之下;记者的职业是美好的,这种美好源于新闻记者们的内心都向往着一个和平、进步的世界。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在这个一年只有一天,并且不放假的节日里,我们总想说点什么。有人把记者说成无冕之王,也许是说他们职业的特殊性,是说他们可以凭借记者身份进入各种场合,找到自己需要采访的对象,并且可以与高官对话。我们认为,这只是对记者的表面解读。其实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除了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良的写作水平外,还要具备不畏劳苦、不惧艰险的职业精神和一颗关心百姓疾苦、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热烈的、善良的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这个群体责任的最好描述。记者节前夕,我们从这个特殊的群体中选取几位代表,也许从他们的行动中更能展示记者的形象。
  
  中国“第一揭黑记者”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优秀的新闻人士总是知难而上,有所不避。《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中国著名的“反黑”记者王克勤就是这样的人。
  贯穿王克勤14年记者生涯的,是他的笔始终在新闻与揭丑中实践“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等力作诠释了他的职业理想――“记者的职责在于深刻地关注、忠实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6年前,投诉无门的受害股民找到“富有正义感的记者”王克勤,向他哭诉炒股被坑后的惨状。当时,30多岁的杨宝兰头发白了一半。她哥哥供养她接受了高等教育,为报答哥哥,她将两个侄子接到身边,加上自己的孩子,3个孩子的学费负担让她瞒着丈夫拿出积蓄的5万元炒股。面对3个孩子的前程,丈夫的疑心(怀疑她有外遇),家庭的毁灭,她说的一句话让王克勤肉跳:“这不是逼我跳黄河吗?”
  70多岁的李金花跳了黄河。她将一辈子积蓄的4万元投入股市。在得知自己被骗之后,她还每天对老伴说去股市看看。回家时,又强颜欢笑对患心脏病的老伴“报喜”:“行情好着呢,又赚了。”儿子要结婚,跟妈要钱,老伴单位要卖房,也跟她要钱。交房款的最后期限,李金花在“脑袋发 蒙”的情况下走到黄河边,径直走了下去……她被人救起。
  
  60多岁的张东平借了外甥的钱,在无钱可还的情况下,亲外甥对她举起斧头;李学仁赔进50万,史芬兰赔进100万。还有用公款炒股的人,结果哑巴吃黄连。跳楼自杀、吃鼠药身亡、忧愤而死、妻离子散……
  绝望的人们在王克勤面前几乎都到了崩溃边缘,他们视王克勤为最后的希望。
  “拼一下吧,也许拼得过,也许两败俱伤。”王克勤肩负股民们的重望进入了黑市。他以下岗职工、生意人、上班族等身份与黑市经理、经纪人、操盘手亲密接触。据他了解:1996年始,兰州有50多家证券黑市,直接诈骗市民2万多人,洗钱八九亿之巨。4年中,受害股民报案、上访,结果都不了了之。黑恶分子依旧在阳光下明目张胆操盘,其原因之一是,墙壁上高悬的当地高官照片和题词是他们的护身符。一些政府主管部门也惧于此而不管不问。无奈之下,受害股民寻求媒体支持。王克勤注意到,几家媒体在措词谨慎的报道后中断下文。他获悉,某报记者给黑市老大念报社致歉信,这件有损新闻尊严的事让他“受辱受伤怒火中烧”。“我就不信老虎屁股还真摸不得了!”此事逼他再往前行。随调查深入,王克勤感到自己掉进“深不可测的黑窟窿”。一天,王克勤目睹20多位股民与黑市老板理论。之后,三卡车“武警”将“闹事”股民带走。天天穿梭在各黑市的王克勤终被人识破,他受到黑老大警告:“你注意一点,不要胡整。”还有传言:将王克勤“做掉”。各黑市连缀成一张黑色的网,目标王克勤。势单力薄、没有退路的王克勤寻找同行支持。他找到老搭档、《中国经济时报》驻甘肃记者王宏。王宏也在关注此事。“一块干吧!”王宏说。
  于是两人找了十几个受害股民了解情况。接着,他们又采访了几位经纪人。为使每一细节做到万无一失,王克勤制作了《兰州非法券商诈骗民众问题专案调查表》,复印1000份。在发放调查表过程中,王克勤及其家属不断受到明暗骚扰,威胁日渐升级。王克勤顾及家人的安危,将妻儿送到了外地。
  很快,1.8万字的《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刊发出来,自此,黑市盖头被彻底揭开。然而,黑市虽被曝光,“交易”却还在继续。王克勤明白:“黑市能继续下去是保护伞的护佑。”省政府某领导批评他:“你怎么吃着甘肃的饭,捣着甘肃的乱?”“你发稿为什么不请示有关部门呢?你有没有组织原则?”“你给甘肃惹了多大的乱,你知道这有多坏的政治影响吗?”如此是非颠倒,王克勤称:“这是甘肃新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王克勤心灰意冷……所幸,朱?基两次批示拨开了“二王”头上的乌云,王克勤“每天提着脑袋出门”的警惕之心随之安定下来。之后,兰州150多名犯罪分子受到惩处。
  没过多久,朱总理下令整顿证券市场。该年,人称“打黑惩恶年”、“整顿经济秩序年”。26省市400余证券黑市得到整顿。当年底,《财经》杂志评整顿兰州证券黑市为整顿经济秩序第一案。两年之后,兰州中院分别对4起集资诈骗案做出一审判决,其中11人以“集资诈骗罪”被判刑。当年,王克勤以他作为一个记者的信仰“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直接挽救了受害股民数亿元损失,间接保住了两万股民的身家性命,推动政府动手除恶。同时,王克勤的名字被更多百姓铭记――“那帮坏蛋是他搞掉的”。
  
  “为民请命”的好记者
  
  五年前,在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发生了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金矿爆炸瞒报事件:有关责任人将38具遇难矿工遗体冒雨掩埋、毁尸灭迹,并破坏了爆炸现场。繁峙县政府上报“死2人,伤4人……然而,真相永远无法被彻底掩盖,在遇难者家属血和泪的控诉下,一位名叫刘畅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对矿难的真相进行了揭露,对矿难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报道,使矿主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遇难者家属得到了抚慰,遇难矿工的亡魂得到了安息。
  2002年6月的一天上午,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值班编委刘健接到了一个电话。这是一个关于矿难的举报电话,来电人颇为悲痛地说:“我的亲戚到山西省砂河镇的金矿打工,6月22日,那里发生了一起爆炸,死亡五六十人,其中包括我的亲友”。中青报领导感到事关重大:矿难发生以来还没有任何消息披露出来,有可能存在瞒报!报社决定派 采访中心记者刘畅和摄影记者柴继军赶往山西调查真相。
  刘畅和摄影记者柴继军在驱车抵达砂河镇后,刘畅立即拨通举报人的电话要求见面,但是这次见面却因为受到矿方的跟踪而匆匆结束。举报人答应多找几个人继续谈,可他离开后,刘畅打了几次电话都找不到人。刘畅又拨打了在出发前从举报人口中问知的其他几个号码,可不是关机,就是不在服务区。最后一个电话终于通了,“我们是北京来的记者,你那里情况怎样?”刘畅询问对方。顿时,电话那头传来忧伤的哭音:“我叫邱洪刚,我哥哥在爆炸中死了。”“能出来见见我们吗?”刘畅问到。片刻的沉默之后,电话那头传来:“可以。”刘畅立即租了辆面包车赶往约定地点,果然见到四个人,可是他们却犹犹豫豫不敢应承,生怕被骗。刘畅拿出了蓝色记者证,才取得了他们的信任。采访在一个路边店的小屋里开始了。“你们有人经历了爆炸吗?”刘畅问。“有。”四个人中有三个人抢着说。田正遥,金矿爆炸物品管理员,爆炸发生后从井下逃生。一开口,他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他反复哭诉着:“不带着弟弟的骨灰回家,我怎么向父母交代呀!”“那些被炸死的工人像牲畜一样,被人拖到车上,捆在一起,不知运到哪里。”田正遥泪流满面地说。“第二天,井内现场全被破坏了,所有知情者被遣散。”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情景在脑海里晃过,一声声血泪的控诉在耳边回荡,刘畅的心绷紧了,他陷入了深深的震惊里。
  刘畅与被采访者的行动还是没有逃出矿方的视线,由于再一次被跟踪,采访又被迫中断。刘畅和四人约定晚上9点再见面,拿死者名单和矿工们写的“情况反应”。晚上9点时,一份列有29名遇难者名字的名单和“情况反映”被矿工们用颤动的双手交到了刘畅手里。“我们就全靠你们了,一定要为我们讨个公道呀。”邱洪刚满脸期望地跟刘畅说。在道德和责任心的驱使下,第二天,刘畅与随行的摄影记者前往繁峙县政府,采访了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丁文福等人,但他们说对爆炸情况并不知情。在采访过程中,刘畅不断接到遇难者家属的电话,要求“保护他们的安全”。于是县领导立刻通知公安机关前去保护遇难者家属的人身安全。
  两天后,刘畅向报社发回了名为《惨剧真相扑朔迷离――聚焦山西繁峙金矿爆炸案》的曝光稿件。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国家高层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山西省人民政府组成了调查组对矿难的前因后果进行调查。很快,组织搬运尸体的工头落网了,爆炸中遇害者遗体惊现荒野。根据已抓获的七名运尸、焚尸犯罪嫌疑人的口供,37具尸体全部起获。
  
  与“非典”零距离接触的女记者
  
  2003年,可怕的“非典”疫情在中国境内开始传播。在这场无硝烟的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一位女记者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人们,她无畏地活跃在新闻战线上,时刻出现在第一新闻现场中。她将“非典”疫情传达给公众,将病人家属的心声和关爱传递给卧床的病人。她就是北京电视台新闻部专门负责医疗卫生报道的记者张丽。
  “非典”爆发后不久,张丽作为北京新闻媒体中最早进入隔离区采访的记者,在当时防护经验和条件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在北京佑安医院和摄像张保军一起采制了《“非典”考验非常战士》,首次将医务人员在隔离区内与“非典”抗击的真实场面展示给观众,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她从隔离区现场采制的《子夜大转移――“非典”病人平安转入小汤山》、《北京宣武医院雨夜迎来首批“非典”患者》、《隔离区内外的党员发展会》等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她采制的新闻《爸爸,我等你平安归来》,为唤起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关爱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张丽始终冲在“非典”报道的最前沿,没有休息过一天。她三次进入隔离区,几十次进入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采访过近百名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由她单独或参与采制的新闻有近400条。
  作为学医出身、跑卫生口多年的记者,张丽深知这种剧烈传染病的凶险,深知有太多不可知的因素使她会随时可能被击中而危及生命,但她没有过丝毫的犹豫和退缩。有时,她面对面采访过的医务人员的新闻刚刚播出,就传来那个医务人员因感染“非典”病倒的消息,但张丽不仅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勇敢的冲上去。一天,张丽的同事突然接到了她的电话,说她刚刚听说她几天内频繁采访的佑安医院有10多名医务人员感染了“非典”,她说有可能自己躲不过去了,如果她万一住院,请一定多帮她安慰她的家人和孩子。可是,第二天,她又奔到了医院……。
  “非典”报道初期,张丽每天穿梭在各个疫情的焦点,最多时一天发5条新闻。她是新闻部惟一每天不能离岗的人。那段时间里,由于对消毒药过敏,每天剧烈咳嗽,彻夜难眠,身体到了极限。但是张丽把责任视如生命的精神使她一天天坚持下来。为了配合这场斗争,北京电视台开设了大量的节目,由于张丽对卫生熟悉,除了新闻报道以外,领导又让她参与了有关节目的联系、制作。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使她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在确保出色完成每天新闻播出任务的同时,她和同事仅用一周的时间,策划、制作了科教片《防治“非典”指南》光盘,该科教片光盘被全国多家电视台选用。“5?12”护士节来临之际,她和同事策划的特别节目《誓言》,在北京5月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极大地鼓舞了医务人员的斗志。在北京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前夕,她参加了10集全面反映北京人民抗拒“非典”战役的专题片《非凡抗击》的编辑统筹工作和第二集《舍生忘死》的编导工作。片子热播之后,受到北京市领导和百姓的高度赞扬。“七一”前夕,在北京电视台举行的表彰大会上,张丽为全台职工讲述了她拍摄和制作每一个片子的背后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中国最美的女记者
  
  记者,原本并不是用美来概括和形容的职业,但在去年某日下午的黄河岸边,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在俯身给落水女孩做人工呼吸的那一刻,她绝对是“中国最美的女记者”。
  事件发生在去年的7月。23岁的曹爱文与同事在台里接到新闻线索称,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0米处有一个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水中。等曹爱文与其余同事赶到现场时,孩子仍沉在水中毫无踪影,将近两小时后,在当地居民的奋力搜救中,孩子被打捞了上来,可救上来的孩子浑身冰冷,纹丝不动。当地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了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毫无生气。
  看着跪在地上乞求众人的女孩父亲,曹爱文也十分焦急。“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啊?”孩子的叔叔眼眶发红,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作为第一个赶到现场的记者,曹爱文当即放弃了采访任务,连溺水女孩的姓名 都没顾地上问,再次拨打了120,向医生请教如何做人工呼吸。得到医生的提示后,曹爱文不顾小女孩淌着白沫的嘴角,立即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几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20分钟后,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然而,医生的宣布是令人悲哀的,小女孩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曹爱文奋不顾身拯救落水小女孩的行为引起了人们高度的赞扬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她做出了一个让一名摄影记者一生都难以忘记和震撼的动作,当一张红润滚烫的嘴唇和一张冰冷青紫的嘴唇牢牢地对接在一起时,这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呼唤,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拯救。”同在搜救现场的《东方今报》摄影记者闫善良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当时,我距离曹爱文只有1米远,一个‘身经百战’、出入过无数次死亡事故现场的我,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惊了,我无数次按下相机的快门,记录一个生命拯救另一个生命的瞬间。”
  
  报社、电视台在采访曹爱文时,纷纷问道:“当时你放弃了采访任务,不怕回去交不了差被领导责怪吗?”曹爱文平淡的回答令人钦佩:“生命比一条报道更重要。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掌握一些急救方法。”这正印证了网民们对她的评论:“曹爱文没有选择抢新闻,她所做的,是基于对生命的关爱和他人生命的无限尊重。这样的放弃,意味着更高的追求!她就像一枚火种,传递着爱的精神!她是‘中国最美的女记者”’。
  在对这些笼罩在荣誉光环之下的新闻工作者们表示崇高敬意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却那些坚守岗位、默默洒下辛勤汗水的媒体人,他们虽然没有名扬四海,但他们恪守的是新闻工作者应具的职业道德,担负的是媒体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制作出一部部优良的电视节目,采写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新闻稿件,他们的精神足以让人为之感动。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活跃着一群这样的优秀新闻工作人员,她们是一群驻外的“巾帼女英”。在国际台的驻外记者队伍中,女记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数占驻外记者总数的36%。和男记者们相比,她们要面对更多的困难,承受更大的压力,但是,女记者们巾帼不让须眉,自强不息,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驻土耳其记者徐玫同志在做完胆囊炎手术后,天天身上都带着一条一米多长的引流管坚持采访,被确诊患有胰腺癌后,仍坚持工作到离卸任只差三天时才回国;驻肯尼亚记者杜顺芳勇敢地深入非洲贫民窟进行采访;驻土耳其记者曹轶群冒着生命危险到炸弹爆炸现场进行采访。她们驻站短则两年,多则三四年,为了事业,她们都能够舍小家,为国家。在国外,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会碰上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些女记者在面临一切困难时都毫不畏惧,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并且充满了乐观精神。
  记者的职业是神圣的,这种神圣源于新闻记者们是正义的化身,是新闻理念的传播者;记者的职位是纯洁的,这种纯洁源于新闻记者们是道德的践行者,是新闻良知的坚守者,不能屈服在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之下;记者的职业是美好的,这种美好源于新闻记者们的内心都向往着一个和平、进步的世界。在这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再次祝福广大从事新闻工作的同行们节日快乐,再攀事业高峰!

相关热词搜索:名字叫 正义 记者 记者,你的名字叫正义 正义的名字 叫记者需要多少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