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煎何太急 简繁之争:相煎何太急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简化字与繁体字只有2000多个字不同,只占文字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到。文字上的距离和差异不易继续扩大,也不应该再给政治的统一造成阻力。      9月2日,为期20天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在一片喧嚣声中结束,但汉字的简繁之争依然是两岸民众热议的话题,近年“两会”上屡现政协委员“废除简化字”和“振兴繁体字”的提案,简化字甚至被斥为“山寨版”汉字而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此次《规范汉字表》仅44个字的微小笔画调整,民众都有轰然回声,试问,如若2000多个字都变了脸,十几亿的民众能消受得起吗?
  
  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废除简化字
  
  牵头《规范汉字表》工作的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告诉记者,这次修订《规范汉字表》只是对1965年字形标准化工作的一次查漏补缺,而且管的只是电脑字体,不管手写字。但是,简化字和繁体字涉及的面就大了,一旦改用繁体字,十几亿人口可能一夕之间就不能熟练写字了。汉字作为被全民使用着、也改变着的符号,“习惯成自然”是最强大的力量。
  至于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的问题,王宁认为要辩证地看:“繁体字在保留字理和区别度方面有优势,但笔画过多难于记忆,进入印刷不宜于小字号,书写繁难易于出错,并非十全十美,简化字形似字加多,分辨率不足确是事实,但书写便捷,易于记忆,有绝大的好处。”台湾新闻也曾爆料,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一封公开信很多用的都是简化字。王宁认为,简化字的方向是对的,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废除简化字,传统文化必须寻找现代化的形式,才能在当代传承,并非越古越好。
  不可否认,简化字在大陆近50多年来的扫盲和文化普及方面功不可没,但因使用“同音替代”等简化方式引发的问题,时常令人啼笑皆非,这也是被反对者攻击最多的“软肋”。最典型的就是“干”字,由于简化字把“干”、“乾”和“斡”三个字合并成“干”,在繁简转换时就会出现“干(乾)妈”变“斡婀’、“干(乾)净”变“斡?”、“豆干”变“豆斡”等骇人的?。
  基于此,主张对区别度较低的部分汉字恢复繁体字的呼声一直非常高。台湾玄奘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季旭?在近期两岸的一次会议上,就提出将简化字中易混淆的157个字加以调整。对此,王宁认为,这些呼声是合理的,且应当听取,但是,汉字的分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恢复部分繁体字,专业领域的学者可能认为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在普及层面会引起什么波动,在文化发展和基础教育上要付出多大代价,是很难预料的。她不主张在条件尚未成熟、研究还不到位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修修补补,产生新的矛盾。
  汉字的优化本身就带有科学性和理想化的性质,然而文字本身又有社会性的一面,如何做到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兼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王宁认为,需要我们有辩证的思想。
  
  两岸文字差异不易继续扩大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公布的决议》,大陆正式进入“简化字时代”,而台湾、香港和澳门一直使用繁体字。两岸对峙时期,文字的繁简差异变成了一个鸿沟,两岸连文字都要誓不两立,当时,连流通和阅读简体字书,在台湾都是违法的。
  一些台湾人士只得利用旅游的机会,冒着被海关扣留的风险,将大陆的简体字书藏在行李箱里带回家。台湾的大陆文艺研究专家姜穆先生3次回大陆探亲,前后把100多公斤的书搬回台湾。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持人卢秀芳回忆说,20年前,她是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读简体字书的。买书由一个朋友带着,拐弯抹角来到一个小小的地下室,悄悄跟老板说,我是某某介绍来的,老板会心一笑,拿出简体字书来。
  2001年,问津堂书店从厦门引进大量简体字书,受到台湾当局的干涉,这一举动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抗议,纷纷争取简体字书在台湾销售的“合法化”。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7月,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大陆简体字书公开销售。现在,专营简化字的书店在台湾大学校园附近随处可见,简体字书在台湾的销售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
  随着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很多人担心,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差异会造成两岸交流障碍。对此,王宁指出,两岸的简繁用字完全可以通过国际编码、计算机转换等方式进行交流。简化字其实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现在的简化字也是楷书通行以后从手写字里选取的,并非向壁虚造。简化字与繁体字只有2000多个字不同,只占现代实用文字总量的四分之一不到,而且大部分是偏旁类推出来的。文字上的距离和差异其实并不太大,但是,两岸文化同一血脉,历史传统同一源流,文字差异不易继续扩大,更不应该再给政治的统一造成阻力了。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范丽青表示,关于繁体字、简体字的问题,两岸同胞同文同种,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所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文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如何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两岸专家学者可以积极探讨,充分论证。
  上世纪90年代,两岸学者曾就文字问题达成一个共识,就是互不攻击,互相尊重对方的现状。王宁认为,两岸文字的差异是历史造成的,简繁共存已经成为现实,求“同”暂时做不到,就先求“和”――可以淡化差异,减少矛盾。未来两岸在政治互信、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可以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寻找简繁适度的造型,逐步靠拢。汉字优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不能一刀切。
  其实,在众多影视字幕、流行歌词不胫而走的传播下,大陆人民对于繁体字早已不陌生。凤凰卫视主持人何亮亮举例说,在台湾有几十万大陆新娘,她们谁也没有受过繁体字的教育,可是一到台湾,没有多长时间,全都能适应繁体字。而台湾人民在很多场合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简体字,高雄县就第一个推出简化字的旅游网站和景区说踢,“台湾”两字也很少有人再用繁体字的写法了。
  
  台湾:繁体字最后的“保皇党”?
  
  为简繁之争添了一把火的还有马英九的“识正书简”论,他解释说:大陆可以逐步在印刷品中减少一些容易造成误解与障碍的简化字,增加一些正体字的使用,或多使用《正简字对照表》,让简化字使用者逐步适应。经过相当时间后,就可以普及正体字在印刷品的使用。但在手写的场合,仍可自由使用简化字,不必管制,这就是“识正书简”的意思。
  虽然在台湾,马英九的主张被“妖魔化”了,但季旭?认为,马英九“识正书简”的主张还是很有智慧的,两岸文字的统合或共识,大陆“识正书简”、台湾“识简书正”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书简’可以保持50多年来书写简便的好处,‘识正’则可以增进对港台及海外‘正体’使用者的情感交流,也可以维持对传统优美文化的吸收继承。”
  王宁指出,马英九的建议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但“识正书简”的提法没有好处,因为他将繁体字说成是“正字”,这会引发“孰为正统”的争议,“文字的问题虽然与政治有很大关系,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解决文字问题不易过多牵涉政治,也不易先由官方来做,还是先由民间充分讨论的好”。马英九提出“识正书简”之后,大陆方面对他的主张并没有积极的响应
  从世界范围内的趋势来看,简化字的势头很猛。前几年,联合国使用中文将一律用简体字的消息,一度引起台湾方面的恐慌。近日,马英九在《大陆“识正书简”的文化意涵》一文中也承认,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加入联合国之后,联合国就将简化字列为法定中文汉字。30多年来,简化字在全世界日益普及,到今天使用人数已超过13亿人。相对而言,全球使用繁体字的人数,把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人全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4000万人,只有简化字使用者的1/33。但这4000万人中,超过一半在台湾。
  大陆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简化字主要阻力在台湾。如果(联合国)用了简化字,这就证明简化的方向是对的。台湾也有媒体认为,“对于简体字,台湾不必排斥。不可否认,简体字早已经走向世界,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
  据报道,位于高雄的和春技术学院早在3年前,就把简化字教学列入必修的国文通识课程中,开风气之先。校方表示,这是为了学生未来谋职的需求的考量,跟意识形态没有关系。大部分学生对此也都持肯定态度。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称,简化字正在香港的民间流行。文字本身有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隶书,就是文字发展的自然趋势。简化汉字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好认、好记、好写。至于香港、台湾、澳门,不能着急,要慢慢来。因为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慢慢感觉到简体字好。
  澳门语言学会会长程祥徽教授曾提出提出“简繁由之”的观点,也就是繁简字的筛选由时间和群众在实际使用中做出选择。

相关热词搜索:之争 太急 简繁 简繁之争:相煎何太急 相煎何太急 相相煎何太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