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宣武已成历史? 崇文宣武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编者按:   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撤销原宣武区、崇文区。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成立新的西城区:东城区则与崇文区合并,为新的东城区。崇文宣武突然走入历史,从独具韵味的地名成为了充满记忆的符号。
  消息一经发布,老北京们纷纷发声。有人质问,一个没有“文”、“武”的北京,何以“德胜”天下?也有人分析,“四区变两区”为古都的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不必刻意强调行政上的名称。联系到不久前相继出现的崇文门菜市场搬迁、北京游乐园停业等消息,一个行政区划上的调整,竟引起了人们对“老北京”的捍卫、对文化古迹的保护以及对北京城墙的怀念与叹息。
  一个城市的文化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灵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延续历史发扬文化也应该是城市发展中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崇文宣武不在,古都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不能消失。
  
  “四区变两区”更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
  
  崇文、宣武所在的南城是北京文化肇始之地,“崇文区”、“宣武区”的称谓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崇文、宣武的历史要比这两个行政名称长远得多。实事求是地说,此次“四区变两区”只涉及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并没有打破北京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更与破坏历史文化扯不上关系。某些人武断地将行政区划名称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意义简单等同起来,片面地将调整行政区划与保护历史文化对立起来,要么是不懂或者不了解北京的行政区域演变和历史文化演进过程,要么就是故意以一些偏颇的言辞来哗众取宠。
  实际上,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的前提下,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往往受制于各区自身制定的发展规划,行政区之间规划建设的重点各异、力度不同、政策也不统一,甚至有重复建设、业态雷同等现象,在当前发展形势下,这种区划分割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
  可以说,经过此次区划调整,虽然“崇文区”、“宣武区”的行政建制撤销了,但“崇文”、“宣武”不会成为历史,其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并没有消失,新的东城区、西城区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反而更加重大了。通过使行政区划与城市区域功能进一步协调,完全可以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对核心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在更大范围内对旧城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从而改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核心区真正走上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崇文”“宣武”较“东城”“西城”更妒更有文化韵味
  
  北京城市格局的四大特点:辨方正位、中心中轴线、左右对称、讲究风水在城南都有体现。前门大街是政府明令划定的文化保护街区,保持着城市原有的格局,而且对风貌又进行了保护,使中轴线更加完整,硬件条件突出。可以说,城南是北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清稗类钞》里有一则“城门名谶”,就提到了宣武门、崇文门。消失了的宣武区、崇文区,分别因城门而得名。有人发现,老北京正东的西三门一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之命名,恰恰预示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灭亡时间和要因,元亡于至正年间,含正阳门之“正”;明亡于崇祯年间,含崇文门之“崇”;清亡于宣统年间,含宣武门之“宣”。此种谶纬故事大可聊博一笑,不用当真,但“宣武”、“崇文”较之“西城”、“东城”显然韵味十足。据说,宣武门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意;崇文门是才子赶考必经之门,因而被称为“幸运之门”。宣武、崇文是两个充满了遗闻轶事的名字。
  其次,城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所有国家保护的节日它都有反映,是北京市的节庆民俗文化的展示之地,比如春节厂甸庙会是由清朝延续到现在的国家级的保护项目;红楼庙会是北京的品牌;龙潭庙会是北京改革开放以来,历时最长的庙会。我们需将“城南”包含的文化遗产进行一个梳理,让“物质”和“非物质”有机结合,并对各种文化遗产进行有力保护。当然,也包括这些富有韵味的地名。

相关热词搜索:宣武 崇文 已成 崇文宣武已成历史? 昨天已成历史 过去已成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