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普通元素诠释中国形象] 学术论著写作中的形象化元素包括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十二五”规划如是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之前和其间,《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运动员、企业家、导演、航天员……59张鲜活的中国面孔,每天在大屏幕播出300次。2月,《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在德国掀起新一轮中国热潮,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对此作出积极评价,认为西方所关心和担忧的一些问题,片子里基本都直接或间接地给出了很人性化的答案。
  “中国到了需要树立国家形象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如是说。
  “中国形象”时代来临了。
  在这之前,西方世界总是习惯于从单一的人物视角来认识中国,包括从演艺界的成龙、巩俐、章子怡,或是体育界的姚明、刘翔、李娜等名人;或者从文化个案推广至整体文化,中国功夫、中医等似乎成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全部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崭新国家形象的一次转机。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更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两次重量级展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论断:中国崩溃论――中国政治体制瓦解,国民经济崩溃,危机爆发,中国崩溃;中国威胁论――中国政治非民主制度,经济崛起导致军力强化与政治野心膨胀,具有巨大威胁;中国特殊论――中国坚持政治体制不变,参与经济全球化,保持特殊模式,经济高速发展。
  事实上,中国既不会崩溃也不会威胁,“中国奇迹”并不特殊。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必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与主流世界融为一体,在全球化大潮中接受考验和挑战。目前,正处于剧烈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承载着太多矛盾:机会不公、利益侵占、贫富分化、上不起学、住不起房,以及社会不满情绪蔓延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还要突破思维的僵化与体制的瓶颈,务实寻找体制上的缓冲地带、发展中的灰色地带以及改革中的本质地带、以寻找中国最终实现成功“软着陆”的路径,从而消解全球化与多样化这一21世纪的最大矛盾。
  
  I专家观点 I
  
  国家形象藏在每个公民心里
  安替 (资深媒体人士)
  随着中国日益对外开放,外宣工作开始转变思路,一些典型的西方媒体的公关手法,在近年外宣工作中常常使用。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疆“7?5”骚乱事件对外媒的开放等等。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国务院新闻办又一次成功合作外宣的延续,同时也是国家大外宣计划中商业公关的一环。
  30秒国家形象片人物篇短片,由朱幼光操刀,奥运会开幕式导演高小龙总执导,观片效果值得期待。不过CNN首先是新闻类媒体,被报道的国家、城市或者个人,一半以上的几率是负面新闻。随着中国在国际上重要程度的增加,以及在越来越多国际事务上的参与,CNN的中国报道逐年增加,在中国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都会以每小时一次滚动播出的方式让观众获知。国家30秒形象广告,也许有很好的观光促进作用,但对其中国家形象的宣传作用,还是不能过高估计。
  虽然国家形象广告符合国际惯例,但国家形象不能依托于广告。此次50位名人的《人物篇》立意很好,把抽象的国家形象具体化成有国际声誉的50位华人的个人形象,试图让观众在想到中国的时候,立刻联想到这50张生动的面孔,和他们代表的“中国梦”。但要想到,当海外观众在看完这些成功的华人面孔后,立刻就会看关于中国的新闻,新闻中更加普通的中国人的面孔是喜是悲,才会影响观众对中国的理解。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任何一个普通中国孩子的不幸,纵然有再多国际著名华人的幸福,也难以弥补。
  政府买单的形象广告,其实最适合推广比较正面的部门形象,例如观光部门,以及国家级的盛会,如奥运和世博。在这些部门的形象推广上,广告有着相当好的效果。但很多外宣计划希望通过媒体运作和公关广告达到改变国家整体形象的目标,这其实是一个较难完成的任务。因为国家真正之形象,藏在每个公民的心里――当你、我、他真心感到了幸福,这个国家也是外人心中的乐土。
  
  破解中国形象之谜
  赵磊(中央党校台港澳与国际关系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的国家形象十分复杂,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目前,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包括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之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与别国对世界的看法之间。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依然比较陌生,由此导致了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担忧。
  如何针对性地做工作、切实提升国家形象,成为关乎中国复兴的大事。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刷新国家形象、为中国“解密”。长期以来,我们在向外部世界介绍中国方面,过于强调中国的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神秘古老等特征。这会给外国人造成中国“难解之谜”的印象。神秘化就意味着会被边缘化。因此,我们要为中国“解密”。在这方面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认为,如果总是强调英国的传统形象――历史主题公园,那么英国企业就不能从英国形象中获得促销资本。因此,中国也应该将一个开放现代的、朝气蓬勃的国家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在讲述国家大事的同时,也应关注民生问题。我们不仅要搞好奥运会、世博会等大项目,也要关注民生等诸多细节问题。总体来说,外国人更注重细节、关注生活。他们认为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五年一次的世博会离他们太远,而每天的空气质量、衣食住行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道理的原因。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在中国“人民”重于“个人”,因此我们也要多向世界我们介绍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而不仅仅是国家大事。英国一家调查公司的统计结果表明,2008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负面评价第一次超过正面评价。“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敌不过含有三聚氰胺的乳制品事件,原因很简单,食品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第三,除提供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外,还需提供中国制造的精神产品、制度产品。英国作为“议会之母”和工厂制度发源地永载世界史册。荷兰是个西欧小国,可是它对银行制度、股票制度的贡献闻名于世。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惊叹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没有聚焦到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制度贡献上。印第安人有句谚语:“人走得太快了,就应该停下脚步,好让灵魂跟上来。”中国连续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可是我们的观念贡献、制度贡献又有多少呢?或许我们真应该放缓脚步,思索一下如何让国家的“灵魂”跟上发展的速度。因为,大国的真正强大是在制度方面影响世界,而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
  
  以文化塑造中国形象
  窦小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编室信息版权处副处长)
  有学者指出,如果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中国称为“经济中国”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三十年应该以“文化中国”为主导来塑造中国的整体形象和全球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作为载体,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对外交往和传播的各个领域,并将收到政治、军事和外交无法企及的效果。对于媒体,尤其是以对外传播为己任的现代媒体来说,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应该少一些“宣传”,多一些文化互动和交流,用“文化”作为载体来联结世界各地的受众。
  我国以国家为主导且面向全球的语言教学计划启动较晚,“孔子学院”虽已在世界各地落脚,其影响力、影响范围均相当有限。不过,若假以时日,且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它定能担当起其应承载的使命,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我们还应保证外宣财政投入,方能保证各项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执行。目前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各项事业都亟待发展和完善。尽管如此,通过外宣构建国家形象的任务同样艰巨和紧迫,同样需要国家财政的保障和支持。因此,建议国家制定一个长期、可行、全面的战略方案,包括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保证一定比例的财政投入,稳步推进外宣和国家形象构建事业。另外,要充分发挥各种官方及民间文化机构的传播作用,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有效增强文化外宣的影响力。
  
  I延伸阅读 I
  
  美《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部分)
  《时代》周刊有美国国内版、国际版,以及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版,被誉为当代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刊物。如果纵观这本杂志历年对于中国的有关报道,从它聚焦的中国人物、话题与观点,可以清晰地看到崛起的中国是如何走入世界视野,以及世界是如何看中国的。
  
  I“微”观中国形象 I
  
  @美国观众
  这个视频(指《中国形象宣传片?人物篇》)非常好,它把很多小的片段放到了一起,我非常想知道那些人是谁?这对我们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通过了解不同行业的人,来了解中国的文化。
  
  @奔奔忙
  我们应该让国外观众看到的是同样含辛茹苦、为生计奔忙、宽容而热心肠的平凡中国人,让他们愿意亲近、愿意信任,至于展示一组成功者群像,放在国内的电视中作为励志篇,效果会更好。
  
  @“唱歌的燕子”
  文化中国的形象从饮食、医药、琴棋书画到文学都是中性的,容易被西方接受和尊重。商业中国形象总体是成功的。政治中国和中国人的海外形象最有争议。
  
  @青青子衿
  子曰: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所以,提升国家形象,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修文化、立道德,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具体生动、丰富活泼的国民形象。
  
  @南桥(资深专栏作者)
  代表中国形象各个侧面的人物太多了,比如搭建“蛋形蜗居”的北漂小伙戴海飞,在那温暖的灯光之下,我就觉得在心酸之中,颇有些顽强和暖意。还有走路回家或是骑摩托返乡的人,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团圆意识。
  
  @网友
  看过《2012》之后的一大启示是,即便在世界末日,中国依然有后门可走,哪怕你认识的只是一个看门的工人。
  
  @张五常(经济学家)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姿势完全不对,样子很可笑,但是可以空手跳八尺,创造了世界纪录。这就是中国,你可以批评他的很多方面,但他可以空手跳八尺高。
  
  @加藤嘉一(日本学者)
  中国正在走的,或即将走的是无人走过的路,既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西方自由民主主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抗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它是把截然不同的两个政治体制与经济模式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路”。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诠释 元素 用普通元素诠释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广告诠释当代中国 中国形象的影像化表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