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所有关于我们的记忆删个遍 [大港留帆,删不去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前面像香港,后面像乡村。”透过办公室窗口眺望沿江码头,四条长长的栈道通往江心,码头显得凋敝冷清,武汉港务集团客运站站长何大华怔怔地望着江面,在他的电脑桌面上,摆放着的是武汉客运港即将变身科技馆的效果图,他说,武汉客运港等待着再度红火的机会,而这一天,他们已经等得太久了。
  
  船只如梭 最早去上海
  
   站在车水马龙的沿江大道上,一座巨大的白色建筑,流线型的身躯,由一座陆上船体外形建筑和四艘水上趸船组成,活脱脱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格外显眼,这便是武汉客运港,曾被誉为“亚洲第一船”。
   武汉港客运站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长江上最大的客运中转枢纽港,开通的客运航线高峰时达二十余条,平均每年在武汉港靠泊的旅游船达200余艘次,数百万的国内外旅客在武汉客运港中转前往上海、南京、重庆、宜昌等长江上下游沿江城市。
   史料记载,最早从武汉开往上海的航班,是1873年清政府招商局“永宁”号,距今已有138年。解放后,长江干线申汉、汉渝、渝申、汉宁、汉浔、汉宜、渝宜、宁沪、宁浔等客运线相继开通。1985年,武汉客运港达到巅峰状态,年送客人数达到286万人次,日发航班30次左右。当时,原有的简易站房及码头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长江客运如火如荼的需要。1986年6月交通部投资兴建新武汉客运港,并于1992年1月正式通航运营。
   据介绍,新武汉客运港陆上占地面积6.3公顷,水域岸线450米,陆上建筑和水上设施通过四座当时较先进的可升降栈桥相连,4个5000吨级泊位一字排开,候船厅、中央厅、售票厅、行包房、购物店、停车场一应俱全,其中各种类型的候船厅就达7个。
   “坐长途客轮要去武汉港,坐长途客车也要去武汉港,就算是坐公交车,武汉港也是一个大站,一头连着江汉路步行街,一头连着江滩。”在大江大湖的武汉,水运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铁路比肩而立,作为市民出行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而存在,而武汉客运港也早已悄然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中。
  
  江上的东方红号满眼都是人
  
   望着空荡荡的码头栈道,很难想象当时武汉客运港每年迎来送往的旅客有200多万人次,相当于现在全武汉市近五分之一的人口。
   何大华形容当年的盛况说,“当时一张船票简直是一票难求,有时还要托关系才能弄到手。”而每到节假日,江上的东方红号满眼都是人,挤都挤不动。这段效益最好的时光,也是客运港所有员工最“风光无限”的时期。在1992年“港航分家”之前,港务和航运,还是同隶属于一个单位管理,作为对内部员工的福利,坐航运集团的船都是不要钱的。在当时,只要亮出工作证,最次都能得到一个三等舱的床位。因此,这些员工都成了很多眼巴巴,票都买不着的市民眼红的对象。
   谈及这段往事,何大华无不深有体会。他第一次去上海,还是1984年的时候,那时候能去上海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物资普遍缺乏的年代,很多东西,也只有上海有得卖。所以在当时,上海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一点都不亚于现在的香港。“那时候记得是从18码头到上海,每次都会买一些东西回来,就觉得上海就是购物的天堂。”不过乘了这么多次船,也将长江的沿线几乎都跑遍,但兜转了这么多圈回来,他还是觉得武汉港最好。“我们的客运港,是除上海之外最大的,设施也是最完善的”,说到这里,何大华满脸都是自豪的表情。
  
  送走最后一客船
  
   与以往人挤人、人踩人登船的时期相比,现在的武汉港显得有些落寞。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长江水运的黄金时期,也是客运“两翼腾飞,通江达海”的时期。由于当时坐飞机还很奢侈,而且公路和铁路路网远没有现在发达,因此,坐客船去长江沿线的一些城市还是主要交通工具。
   那时候水运和现在的火车、飞机一样,也有不同的航线,通往武汉下游的有汉九、汉宁、汉申这三条干线,通往武汉上游的有汉渝、汉宜这两条干线。而停靠芜湖、沙市等中小城市的支线,更不计其数。也就是这些密密麻麻的航线组成了长江航运的网络,这些网络,也编织了当时航运业的兴盛。
   但好景不长,航空和铁路的崛起使得长江航运的地位迅速下降。何大华很清楚记得,2003年4月“非典”肆虐,由武汉港出发从武汉开往南京的最后一班客船,使长江普通旅客运输彻底消亡。
   此后,武汉港便开始“不务正业”起来。开过餐厅、做过KTV与火锅城,也是从那时起,武汉港也不断被各式各样的招牌所包裹着,使这座地标性建筑一直在蒙尘。若非头顶“武汉港”大大的三个字,还真叫人很难认出这是一个客运的港口。
  
  现在也是“一票难求”
  
   “最后一班船已经于11月26日开走了,来年要等到3、4月份,才会有新的一班船来。”何大华所说的船,已不再是曾经的普客运输,而是旅游航线。2003年4月送走最后一班客船后,武汉客运港停航了一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作为武汉市迄今为止唯一的现代化的水陆旅游联运枢纽港,经历了长江水路客运从生到死全过程的武汉客运港清醒的意识到,从前的普客运输已经过时,外出旅游、休闲度假正成为时尚。于是,武汉客运港主动出击,与船运公司合作,开行武汉至九江、南京旅游航线;与各大旅行社合作,推出下江南、上川江长江旅游线路;与宜昌港合作,推出“水上游三峡”水陆联运旅游项目。
   以前武汉港只是单纯的客运港,现在已经成功转型为旅游集散地。不仅成立了自己专门的旅行社,也帮其他的旅行社代买船票。从几年前开始,武汉港就策划了“千名老人下江南”等旅游路线。在萧条的航运业之中,注入了一丝活力,也深受旅客们的欢迎。
   现在武汉港常年有270多艘游船停靠,每年都迎接30万中外旅客,虽然和以往鼎盛时期不能比,但由客运港到旅游港的转变,也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何大华说,以前是因为人多船少一票难求,而现在也同样一票难求。“现在有些人,想坐船出行,又舒服也安全,但是好多公司没有客船坐了,只有旅游的船。”
  
  日久失修 蜕变在即
  
   贵为曾经的内河第一客运港,武汉客运港的外观已经略显破败。
   第一次走进这座建筑,第一层和第二层用两道立交桥式样的匝道给隔开,匝道栏杆因上面的油漆脱落而斑驳。第一层原来是一座大厅,但是,现在被一些商店门面一块块分割开来。第二层是一座巨大的平台,由于年久失修,水泥地面已变得坑坑洼洼。临近江边的一面,上面写着“20”字样的码头没有任何船只停靠。
   进入到大楼的内部,灯光黯淡,穿过长长的走廊,发现这座船型建筑的内饰也充满轮船的味道,走廊上的窗户,是仿锚的外形,走廊的尽头处,也有着波浪状的花纹。在何大华的办公室,挂着一幅武汉港绚烂的夜景照,他说,眼前的这座客运港是1992年建成的,当时为了体现整个航运业的振兴,所以在定最后的方案时,就选了这个船型的方案。
   在这里做站长3年多的时间里,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来改造武汉客运港,整饰外立面,拆招牌……尽管临马路一边已经稍显雄风,但是何大华还是苦笑说,码头这里还是太破了,不具备都市码头气质。
   去年8年,武汉客运港终于迎来改变的契机。武汉市政府两次组织召开协调会议,经磋商后决定,将对武汉港客运站房和办公楼等进行改造,整体变身为武汉科技馆新馆区,与未来的武汉近代史博物馆(现江汉关)并肩而立。首期改建工程将建成院士、激光、汽车、儿童四大板块的科技展览区。
  
  下一站,科技馆
  
   最令人欣慰的是,武汉客运港的水上旅游客运功能将予以保留。
   目前,武汉市规划设计院正积极听取港方意见,对武汉客运港水上旅游客运区域进行规划和改造,包括游客接待大厅、售票厅、候船厅、上船通道、游船靠泊区、候车区、停车场、舰艇参观区等。
   根据总体规划要求,改造后的客运大楼仍将保留“亚洲第一船”的外观,但内部又是一个新的格局。改造后的客运港,将摇身一变,成为武汉科技馆新馆。建设内容包括科技之光、百湖之城、体验科学、探索之光、科苑探秘、产业科技、人与健康、创新前沿、国防科普 、儿童科技乐园等十大展区,以及连接江滩的栈道,整个工程将于2013年底之前完工。
   两年后,一座集科教、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科技馆,将呈现在大家面前。由于武汉市民对武汉港有着浓厚的情结,这次改造,外立面基本不变,而为了延续武汉客运港的功能性,馆方将参考美国旧金山著名景点渔人码头风格,保留两个码头以做旅游船停靠之用。
   到时候,于市民而言,逛步行街,游江滩,看武汉科技馆,也许会成为一条新的旅游线路。而对于南来北往的游客,一下船就可以游览到这么一座有意义的科技馆,对旅途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武汉客运港,也静待着再度红火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大港 不去 记忆 大港留帆 删不去的记忆 好友定位 微信怎么删除好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