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是什么意思 视点

发布时间:2020-04-0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伊拉克的后美国时代   12月18日,最后一批500名美军作战部队士兵乘坐防地雷反伏击车跨过伊拉克进入科威特。其后,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签署官方文件,正式结束历时8年9个月的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在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联合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一决定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反战浪潮,但美军的进入却得到了巴格达居民的夹道欢迎。2003年4月15日,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经结束,联军控制了伊拉克全境。而美军仅阵亡128人。但其后,在经历了萨达姆的被俘和被绞死、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两次议会选举和无数次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后,当初的大好形势已经一去不复返。
  8年来,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伊拉克逐步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在2300多万人口的伊拉克,移动电话用户已上升至2000万;互联网连接数量是1600万。巴格达的居民现在可以在公开场合讨论政治,媒体原则上享有新闻自由。但代价也同样沉重:有4487名美军士兵阵亡,超过32000人受伤,战争花费高达7700亿美元;至少有10万名伊拉克平民死于战火或暴力冲突,175万人沦为难民。在今天的伊拉克,断电是家常便饭,数百万伊拉克人饮水困难、就医困难,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在“透明国际”的最新报告中,伊拉克的腐败程度居世界第4位。
  不仅如此,在战略上,这场战争导致了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受损,并且给自己树立了从伊朗到真主党到哈马斯直到“基地”组织等一系列不好惹的敌人。联系冷战后美国在中东相继发动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近一年来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可以说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是一条先上升然后下降的弧形曲线。
  当年小布什总统声称:“除了胜利,我们不接受其他结果。”但奥巴马欢迎美军归来的演讲中,通篇找不到任何与“胜利”有关的字眼。当然,与分别损失了五六万人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相比,伊拉克战争的损失要小很多。但即便如此,伊拉克战争也是一场难言“胜利”的战争。
  仅有民主自由是远远不够的
  就在美军撤出的当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提交申请,要求伊国民议会通过对副总理穆特拉克的不信任案,因为来自对立政治阵营“伊拉克名单”的穆特拉克日前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称马利基为“独裁者”。这一事件使得马利基领导的“伊拉克全国联盟”与前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名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引发了人们对伊拉克政治动荡的担心。
  而更普遍的担心是,伊拉克的安全部队装备低劣,难以维持这个石油生产国的秩序。伊拉克总理马利基表示,伊拉克安全部队已做好独立承担安全职责的准备,美军离去将使恐怖活动失去道义支撑。但大多数人对此半信半疑。
  2003年,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随即解散了伊拉克复兴社会党和伊拉克军队,导致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从萨达姆支持者到“基地”组织,各种力量频繁发动针对美军的暴力袭击,伊拉克国内安全局势一度混乱不堪。2007年,当时的驻伊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主持了增兵行动和“拯救计划”,使得伊拉克的安全形势一度得到改善。但在2009年7月美军撤出伊拉克城镇、将治安交给伊拉克军警之后,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出现了逆转,反美武装和一些极端势力借机强力反扑,恐怖袭击活动明显增多。这也是很多人对伊拉克未来的安全形势不乐观的原因。
  而在宗教方面,萨达姆当政时使用高压手段统治,甚至使用化学武器,维持了伊拉克表面的统一和安宁。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长期被压抑的民族、教派矛盾凸显。虽然政治运作表面正常,但相互之间的派系争斗从来没有停止,面临四分五裂的危险。由于什叶派在人口中占有多数,现政府以什叶派为主。逊尼派有极大的失落感,导致其采取极端手段破坏当前局势。在美国的扶持下,伊战后还出现了北部库尔德自治区。目前,这一自治区同中央政府在区域划分与石油资源控制权等方面的角力正逐步升级。而中部逊尼派阿拉伯人聚居的萨拉赫丁省和迪亚拉省也先后提出自治的要求。美军撤离后,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等多方势力,均希望在国家决策上争取更多话语权,各派政治势力冲突恐怕会激化。
  可聊以自慰的是,伊拉克已经逐步走上了民主道路。奥巴马就认为,经过近9年战争之后,伊拉克已成长为一个“主权、自力更生和民主的”国家,将成为整个“中东地区民主制度的样板国家”。这些判断都没有错。但问题是,对于一群生命、财产没有保障的人来说,仅有民主自由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伊拉克的这种民主自由还有很多瑕疵。在2010年初的大选中,候选人纷纷给选民发礼物,比如肉、玩具、毛毯、鞋子等,而总理马利基被曝送礼有“新意”――给部落首领送枪支。这种风气,很难让人看到一个廉洁政府出现的前景。
  当然,一个国家的新生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法国虽然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但民主制度经历了150多年才确立下来,其间多次出现流血和复辟。对伊拉克这个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而言,民主的确立和巩固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区别只是在于,在过去几千年里,伊拉克人习惯用枪炮、毒气和暴力来面对异见,而今天,各派已经学会了在唇枪舌剑中捍卫利益、弥合分歧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伊拉克力争从大国对抗和独裁者的控制中脱身出来,现在,自决的时代最终到来了。但是,这可能是一个挑战与危机并存的时代。
  中东还需要美国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曾先后主导对德国、日本、阿富汗等国的战后重建。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对德、日的战后重建是成功的。特别是日本,其社会文化传统与西方截然不同,但在战后很快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完成了民主化改造,并形成了稳定的民主制度。但伊拉克为什么没有成为另一个日本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美国是解放者和胜利者,是正义的化身,日德都愿意接受改造。但如今伊拉克人和阿拉伯人不把美国看作解放者,而是过去几十年独裁统治的共犯,美国已经丧失了当年的道德权威。
  过去几十年,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尽管像穆巴拉克这样的专制政权腐败、劣迹斑斑,但因为是“我们的狗娘养的”,美国一直竭力扶植。萨达姆也一度是美国的座上宾。在华盛顿的支持容忍下,专制政权的对策不是政治改革,而是加强全面社会控制,压制社会舆论和批评。下层民众因此失去民意表达的渠道。这正是“阿拉伯之春”的根本动因。
  尽管有小布什2004年提出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但因为是出于反恐需要的权宜之计,在大部分阿拉伯统治者的虚与委蛇之下,其虎头蛇尾的结果也不足为奇。而美国在推行民主上以亲疏划界的双重标准,更是损害了它在这一问题上的权威。况且,这种自上而下、带有强烈教导色彩的“植入式民主”,和阿拉伯世界近一年来自下而上的变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也是美国在变革初期进退失据的原因。这事实上证明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并非如外界想象那么大。
  而且,通过自由民主的选举上台的政府就不见得支持美国的利益和目标,反而肯定会优先考虑国内的民意,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在强大的反美浪潮面前,民选的领导人拂逆美国意愿的事情将会不断出现。伊拉克的情况就是明证:在巴林乱局中,美国政府支持巴林王室,伊拉克却表态支持示威者;阿拉伯国家联盟做出制裁叙利亚的决定,伊拉克选择了不支持。
  由于国内犹太团体的压力,奥巴马在解决巴以问题上的决心是有限的。而如以色列拒不妥协,美国的一切努力就都是空中楼阁,必然在这场争夺阿拉伯民心的大战中落为下风。
  与8年前相比,美国目前在中东的介入更深,立足点更多,但影响力反倒还不如当初,对以色列控制不力,在巴以和谈上乏善可陈,对伊朗的态度进退维谷。当然,正如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里说的那样,美国在中东只是“受伤”,还没有 “残废”。但显然,美国的中东政策正面临巨大考验。

相关热词搜索:视点 视点 素描中的视点 电影中常用的视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