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企业家【重新打量民族企业家】

发布时间:2020-04-0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今年年初,一段窄窄的铁轨让杂文家鄢烈山感慨不已。   那是在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在参观“个(个旧)碧(碧色寨)临(临安,今名建水)屏(石屏)铁路公司旧址”时,他发现这里的铁轨格外与众不同――窄,比标准铁轨窄,甚至比阎锡山在山西的窄轨都要窄。这是因为当年商绅集资修建,是为云南争权益,也是为中国争权益,修成“寸轨”不仅是为了因地制宜节省成本,更是为了不让当时在越南殖民的法国人的滇越铁路公司染指中国。
  
  他感慨:这样的地方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呀,但它不是。
  鄢烈山想到了历史上的那些民族企业家,他感叹至今宜昌都没有一块粗糙的纪念碑来纪念卢作孚,来纪念那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
  在他看来,历史上的民族工商业者的历史地位需要重新审视,他们的身上有若干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今天借鉴:不耻从商,“实业救国”,做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不耻言利,在商言商,理直气壮争经济自由;共生共赢,劳资两利,明智处理己与人、近利与远功的关系;支持法治,反对专制和暴力,支持民主宪政;重视人才养育,致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创新取胜,在科技研发和管理制度的改进上永不松懈。
  
  那个时候是军阀混战,其实比管制好
  
  人物周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重新审视民族资产阶级这个概念的?
  鄢烈山:我是写杂文的,有一种问题意识,就是对现实问题有很多关注,然后会追溯历史。我们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家和劳动者,而不是政府。
  邓小平时代就讲政企分开,结果现在还没有完全分开,国有企业越来越强。我现在痛感这么多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阻力重重,市场经济的主体没有确立起来。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政府主导的过程,但这个主导的过程应该逐渐淡化,而不是像现在越来越强。应该像台湾、韩国,发展初期(政府)有一些引导,但趋势应该是让企业家成为主体,而不是政府官员。
  政府主导有两大弊端:第一是效率低下,再有是权力滥用,会滋生腐败。这是公认的,在这点上我跟张维迎、张五常并没有什么区别。
  人物周刊:回首民族企业家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不论是张謇,还是卢作孚,他们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跟当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今天的角度来看,1949年之前,政府对于工商业的政策有哪些值得借鉴或者反思的?
  鄢烈山:按照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的观点,军队是为商人开道的,是保护商人的,外交官领事也是为商人服务的。提供国家为商战背景,以制度环境做后盾,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上个世纪初实际上是无为而治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军阀混战,其实比管制好。
  毛泽东也好,蒋介石也好,骨子里是民族主义者。就国民政府而言,孙中山也好,蒋介石也好,都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德国、苏联这些样板的存在。国民政府也在搞计划经济和管制,对民营经济也是持一种压制态度,但它们也只是把一些铁路、矿场这样的大的企业抓在手里,并不是无所不管的。
  人物周刊:民国工商业者的一大特征就是热心社会事务,比如张謇搞南通自治,荣氏兄弟对无锡建设的贡献,但今天这种传统似乎已经断代了。您怎么看这些企业家如此热心社会事业?
  鄢烈山:马克思•韦伯说,“聚敛财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但这是西方的观念。在我们国家,还是有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这是一种士大夫的情怀。
  他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文人、知识分子。即使他不是文人,他也想朝这个方面靠拢。
  人物周刊:纵览这些工商巨子的商业活动,很多人都鼓吹“国货”,反对国外产品的倾销,让我们把眼光放到今天,发生了汇源事件和《中国不高兴》,在全球化滚滚而来的今天,如何看待他们的这种“国货自强”的活动?
  鄢烈山:我觉得那个时候他们应该更真诚一些。商业的考虑是第二位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国家。现在很多人只是打着爱国的招牌。
  我们看西方,比如比尔•盖茨能够把自己的巨额财富奉献出来,一方面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缘故,另一方面,他们知道,创造财富是个规则游戏,你拥有如此多的财富,但可能你自己付出的劳动并不值这么多。或许自己只是提供了创意,提供了管理,但是财富最终还是劳动者创造的,是社会创造的。他会扪心自问:我个人创造的真的值这么多钱吗?所以他要回馈社会。
  巴菲特说:“我如果把财富留给后代是可耻的。”但我们的观念里,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我凭本事挣来的,凭什么要和别人分享。
  人物周刊: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民族企业家的标签是“妥协”、“软弱”,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您会怎么看待呢?
  鄢烈山:这样的标签是非常政治正确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当权者要的是暴力革命,而企业家是反对暴力革命的,他们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
  现在讲“妥协”,可能是个正面的词汇,因为我们开始讲“双赢”嘛。以前是阶级斗争为纲,暴力革命的年代,毛主席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现在是讲合作、讲和谐、讲双赢,那当然就要妥协。资本家和工人都要让步,如果工人坚持不让步,坚持要那么高的工资,那大家都活不了,都破产了,就像通用汽车一样,这本来就应该妥协。
  人物周刊:那些民族企业家身上有哪些东西是最值得当代企业家去学习的呢?
  鄢烈山:我觉得第一个是理想主义情怀、济世的情怀。第二个是对教育的热心,这在他们身上特别突出。他们办小学教育,办高等教育,办职业教育。他们是当理想、当事业在干。
  正因为那些人有济世情怀,所以能够善待工人,能够做慈善事业,能够去做教育,也不会搞假冒伪劣产品搞得这么厉害。
  当时工商阶层绝望于国民党的腐败
  人物周刊: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成功的企业家在产权关系处理上都是非常好的。
  鄢烈山:产权问题也要制度来保证。过去讲“家天下”,天下都是皇帝的,这产权最明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没有相应的制度配合,皇帝一个人管不了,管不了的结果是江山还是别人的,所以制度是很重要的。
  人物周刊:建国后我们进行了三大改造运动,您怎么评价这一举措,毕竟因为这项政策,企业家群体消失了?
  鄢烈山:相对苏联来讲,我们还是温和的,我们用的是赎买的政策,但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决定了他们不会有其他的命运,只是迟早而已。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为什么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在1949年时,最终选择了留下?
  鄢烈山:首先,共产党的攻势是摧枯拉朽的,他们觉得共产党是所向披靡的,他们想不到香港、台湾今天会是这样的局面,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料到会爆发朝鲜战争,台湾被搁置了,而香港是作为了一个窗口。另外一个原因是,那个时候共产党是向上的力量,工商阶层绝望于国民党的腐败。还有一个就是,与其死在他乡,还不如就在这里落叶归根。
  人物周刊:最近一段时间,学界和传媒都开始对民族工商阶层感兴趣,在媒体上也开始了系列的报道,在您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鄢烈山:我们中国人都有种历史情结,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历史的真相。其实改革都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现在大家都痛感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希望很有潜力的民营经济能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过去的历史对于今天是很好的借鉴。
  人物周刊:当我们重新审视民族企业家,您认为大众传媒应该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基本观念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人会被大家遗忘了呢?
  鄢烈山:我觉得一些历史观念需要重新树立,重要的是该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相关热词搜索:打量 企业家 民族 重新打量民族企业家 民族企业家 少数民族企业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