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文空间,,提升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
  关键词:思考;想象;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65-01
  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上,该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语文学习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方法予以指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开拓出广阔的探究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审视——指导学生填补教材的欠严密处
  教材在学生的心目中无疑是神圣的,但总是以仰视的姿态去阅读,久而久之,势必形成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惯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甚至批判的对象,敢于提出异议,学生有了审视的眼光,教材就更有研究的价值,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有的同学问:“才八岁的巴迪就能写诗,当爸爸的怎么可能那么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呢?”一言既出,班里许多同学频频点头,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修改课文,让爸爸的行为令人信服,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后,给文章进行了补充,细节的描写令人信服。
  生A:爸爸一回家就骂老板没眼力,那么好的剧本居然不用。妈妈就劝他看我写的诗,想分散他的注意力。
  生B:父亲点了一支烟,阴沉着脸坐到餐桌边。父亲平时是不在家里抽烟的,看来他在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了。
  生C:爸爸嚷嚷着:“世界上有比这更糟糕的主意吗?我要拍的是艺术精品。怎么能加暴力呢?一帮混蛋”。他推开餐厅门,眼光落在了那首诗上。
  这些文字的共同点是强调父亲对巴迪的态度是事出有因的,这更符合他们的心理接受程度,文章也更有说服力。有意思的是,几天后,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地拿来了一本《读者文摘》,上面有篇《我的绝妙坏诗》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内容相近,作者相同。其中就有父亲气冲冲地回家,埋怨同事不跟他合作的细节。这下,首先质疑文章有漏洞的同学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他勇于挑战权威的行为,鼓励大家用平等审视的态度去探究,进而填补了教材的严密之处,有了最大的收获。
  二、鼓励想象——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的可延续性
  所谓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独特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能力。发展想象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经验,没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想象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空想,知识面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学习《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时,文章结尾写道:“有一点是肯定的,计算机会越来越神,到底怎样神奇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我就让学生开展想象来讨论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提示:①读一读《21世纪社会集锦》,你受到启发了吗?②想一想你在用电脑时有什么不便?将来会怎样?③你希望电脑具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帮你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的发言异常踊跃。
  生A:我家的语音输入只是我爸的声音,我一读全是乱码。我想:将来的语音输入会像电视机一样有许多频道,全家每人一个语音输入频道特方便。
  生B:将来的学生上学不用背书包,所有的学习资料都在语文书这么大的掌上电脑里,做作业就像橡皮那么大的芯片。
  生C:将来的电脑是无线上网,夹着笔记本电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上网,像用手机一样方便。
  三、设计比较——指导学生挖掘教材的可研究性
  比较是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恰当地使用比较法,易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异同点的对比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大的锻炼,不妨指导学生,把一篇文章放到更大的参照系中去研究。
  如学习《七步诗》时,学生们发现他们背的不一样,鉴于此,我设计了一个探究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2从网上搜索《七步诗》。3想想通过读书和上网,你发现了什么?针对这一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比较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同学们经过研究,有了各自的收获。
  生A:我发现了按《三国演义》的情节,这首诗不能被称为《七步诗》,而应该是《脱口诗》。但是我觉得《三国演义》是小说,不鉴于真正的历史,也许是作者为了突出曹植的出口成章进行了改编。
  生B:《三國演义》的《七步诗》像顺口溜,不像文章写的东西,所以我喜欢书上的《七步诗》,而且书上的《七步诗》开头两句看似平淡,但它是作者借物抒情的基础。
  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事物,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有效手段。
  四、课外延伸——指导学生探寻教材的文化渊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创造性理解并使用教材,不单是对教材合理的拓展、补充、比较,更可以尝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更大的空间里引导学生去探寻教材的文化渊源。
  如学习了《小抄写员》一文后,我哽咽了,学生眼中泪花闪现。于是一次关于“爱的教育”之研究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独立阅读,查阅资料,自己去获得、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通过自我发现达到自我提高,学生们感受到:爱是流动在人们心中的一道暖流,拥有它,就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意课外的拓展,布置课外探究性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方法给予指导,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从而给予学生思维想象空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 素养 拓展 提升 空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