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灾害催生防范与应急机制

发布时间:2020-04-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50年罕见的漫天大雪,让亿万人民对洁白轻盈的它之另一面――“冷酷无情”有了深刻体会。此次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造成了南北交通动脉的大堵塞,使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暂时或局部陷入瘫痪状态,还给近十个省区的上亿灾区人口造成财产损失和其他损害。有些地方连续多日停水停电,有的地方日常物资供应陡然紧张,有的甚至出现部分受灾人员的伤亡。据粗略估计,这次突发性自然雪灾有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持续损害和救灾成本将会达到1000亿元以上。
  从此次南方冰雪灾害大面积损害的严重程度上来看,可能不亚于1998年的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且远远超过2003年的“萨斯(SARS)”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雪,在许多人印象里曾是那么浪漫、美好,但泛滥过度而成为灾难的雪,就很不妙了。一场雪灾便产生如此大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出乎预料或猝不及防。这多少与传统思维和大众心理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比如大家一般都倾向于认为:防范冰雪灾害是北方地区的应有策略,而与南方地区,尤其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似乎关系不大。早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就确定了淮河以南地区不建设配套供暖设施的生产、办公和居住建筑。
  由于当时资源条件和财力的限制,50多年前的规定是在不得已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的福利保障和生产、办公、居住水准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重新规划。笔者以为,我们已经到达一个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对有实际需要的地区和建筑提供供暖防寒设施的新的历史阶段。
  因为事实上,以上海、南京、杭州、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南宁为例,这些地方,即便在没有冰雪灾害的情况下,冬天也经常遇到阴冷天气,所谓“湿冷”,一直让北方人闻之颤栗。而对于一部分身体虚弱的人口而言,阴冷多风、多雨的天气也是相当难熬的。
  这次寒灾发生后,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人分赴各个灾区慰问,各地政府及时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冰救灾;媒体和一些民间组织纷纷号召大家解囊捐资,支援受灾群众。受灾地区军民则奋力自救。应当说,这一切一切卓有成效。但我想到的是,待这次冰雪灾害过后,中央政府是否能够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南方地区的供暖防寒问题,尤其是如何建立起一整套预警和应急救助机制,建立包括直升机、救生艇、破冰船、机械或能源动力雪橇、推雪机、冰上专用机动车、化雪和融冰机械、热风机、防寒帐篷、雪地餐车等各类设施在内的冰雪灾害救援系统。
  同时还应当逐步建立起社会公众救援体系,通过社会公益性网络,平时注重防灾和救灾知识的普及和资源的积累,当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动员和宣传,获得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援助,以补充政府救援体系的不足或空白点。
  我们还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经济学(尤其是冰雪灾害)的专项研究,通过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策略与相关公共政策,出版一大批普及防灾和减灾知识的小册子。
  当代较为系统地研究灾害对经济社会之影响的学者是Ted R.Brannen(1954),他对1953年得克萨斯经历的大灾难进行了研究。随后,Howard Kunreuther和Elissandra S.Fiore(1966)在他们合作发表的论文中明确地提出Economics of Disaster(“灾害经济学”)一词。第一个深入地研究灾害主题的经济学家是JackHirshleifer(1966),他分析了西欧1348-1350年经历的黑死病大爆发对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的影响以及灾害与恢复问题,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激励了更多的经济学家更加深入地探究这一专门领域。
  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灾害对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防范灾害或者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或危害。从表面上看,与一般主流经济学教科书所不同的方面是,自然灾害经济学所研究的并非如何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而是追求如何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化,当然,其内在的基本逻辑仍然是一致的,即始终追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最优化目标,其特定目标对社会所起的实际作用依然是积极的和具有正面效应的。
  古人云“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忧患意识,理论先行,预防为主,在无灾之年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尤其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情能够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应急机制,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抵御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长期有效的保障。(作者为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催生 灾害 冰雪 冰雪灾害催生防范与应急机制 冰雪灾害应急预案 公路冰雪灾害应急预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