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应主动适应“围堰问责”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5·27”湖北省清江大龙潭围堰被冲垮事件发生后,目前,除了搜救及善后工作,“问责”也成为连日来清江两岸最热门的话题,在天灾面前,人祸是否成为事故形成的一个因素?这些问题连日来被一些人反复提及和追问。

  

  

  在事故结果没有认定之前,对于事件的结论性的假定及舆论质疑进行披露是否恰当,这往往成为有关部门与媒体之间争论的话题,也成为两者私下交恶的焦点。有关部门反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在相关事件没有调查清楚之前,舆论的提前介入,可能影响和干扰事件真相的调查;
二是认为舆论实际上是在对有关部门变相施加压力。事实上,以“围堰事件”而言,从有关部门面临的形势看,舆论确实已经对相关部门及领导在事件中是否有责任的调查形成相当的压力,“围堰问责”的效果已经开始体现。

  

  其实,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舆论猜测或质疑性的结论的提前公布,确实会导致相关部门工作的“被动”,特别是对于没有习惯于受到监督的有关部门来说,这种“被动”的滋味就更不好受。但是,在有关部门所认为的“被动”与公众所认为的“公正”之间,有关部门自然应选择后者。当然,在没有相关的外部监督与制约下,“公正”并不必然与舆论监督有直接联系,也不必然与有关部门调查相矛盾,但是,当公开成为公正必然的程序时,舆论媒体由于其公开性的本质,而往往成为民众的代言人,这一点是有关部门要格外注意的。而且,在没有舆论监督与压力的前提下,相关部门虽然也能保持公正态度进行调查,但民众在授权政府调查的同时,保持相当的怀疑精神,实际上恰恰体现出现代政府下的公民意识。而舆论的合理质疑与假定,其实都是公民怀疑精神的体现。在保持公正与效率之间,有关部门必须将确保公正放在首位,而在监督制约缺位的前提下,保持舆论的公开与压力,自然是有关部门应认同而不是抵触的。

  

  因此,有关部门在现代社会改革中,应主动适应在舆论压力下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舆论的调查和猜测实际上不仅是舆论压力的表现形态,也是相关部门在舆论引导中缺位的表现。不习惯于在舆论压力之下调查,将舆论压力视为干扰调查的因素,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部门的“独权”意识在作怪。一个政府部门如果在每一项事件调查中太舒服了,这种调查就迟早会出问题,这同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是异曲同工的。而只有当有关部门感到不那么舒服时,才真正说明有关部门的原有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官本位”意识有所触动了,而这恰恰是当前改革的方向。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相关热词搜索:围堰 政府部门 主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