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学质量调查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10-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7-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8-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636/zyjh20163613-9-l.jpg
  摘 要 浙江某高职院校以学情调查为切入点,在校内普遍实施新生调查、二年级学生就学质量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其中,就学质量调查以学生参与为核心概念,建构了包括学生学业目标与规划、就学行为与体验、就业预期等系统指标体系。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新生相比有弱化的趋势;二年级学生课堂教学参与、课外自主学习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二年级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和一年级新生的活动计划较为一致,活动质量有待提高;二年级学生的就学体验评价相比新生和毕业生都较低,二年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有较大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以就业压力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基于教学互动的教学设计,课外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空间;重点扶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的社团类型,拓展学生求知活动平台。
  关键词 高职院校;就学质量;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6-0045-06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建设的重点任务。高职院校在准确把握办学工作实际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及工作体系,不仅是提升院校内部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也是提升院校竞争力的关键。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学生调查是收集学生评价、意见的高效工具。学生调查在时间维度上可大致划分为“入校调查”“学习过程调查”“离校调查”三类,在指标完备、调查程序完整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生源输入—在校学习与生活过程—学习成果”这一完整的链形结构数据,为综合考察大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投入——产出”过程提供丰富的信息,也为学校进行教育质量动态监控和系统分析、改善学生服务等相关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1]。
  浙江省某高职院校于2014年起在校内实施包括新生调查、二年级学生就学质量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三大模块的学生跟踪调查。本文以其中就学质量调查的实践探索为例,介绍项目的理论渊源、指标设计与调查结论等,以期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就学质量调查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一)理论基础:学生的参与投入是考察大学生就读经验质量的核心内容
  学生在何种程度上参与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活动是直接决定学生大学体验与成就的关键,佩斯(C.Robert.Pace)、阿斯汀(Alexander Astin)和乔治·库(George.D.Kuh)分别使用学生的“努力质量”(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学生参与理论(Theory of Student Involvement)和学生投入概念 (Student Engagement)阐述类似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研发了相应的问卷工具。“学生参与”或“学生投入”一方面強调学生在就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经验的综合理解。作为研究学生就学经历的整体思路,这类概念可以将学生在校生活中许多独立的因素整合到一起,既观察学生的态度也描述学生的行为,既关注课堂上的学习投入和其他学习活动,也考察课外各种非学科学习的经验,已经成为高校监控教育过程依据的一个核心概念[2]。
  佩斯提出的学生“努力质量”(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概念集中体现在他所研发的《大学生经验问卷》(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CSEQ)中。佩斯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除了依赖院校提供资源设施、教学项目、激励措施与评价标准,学生努力的质(quality)、量(amount)和范围(scope)也是重要因素。佩斯提出的“努力质量”是相对于投入时间的一个质的指标,体现在学生利用校园资源、设施和机会的过程中对资源的独立开发,为知识的掌握、理解和技巧的提高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以及参与活动、社交主动性等等[3]。
  20世纪80年代中期,阿斯汀综合弗洛伊德的“心力贯注”(the investment of psychological energy)和学习理论的“任务时间”(time on task)要素[4] ,建立了学生参与理论,首先将学生参与定义为“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投入的心理和体力的总和”。参与不仅仅是心理状态,更是心理状态的行为表现,因此参与的内涵包括学习投入、师生交往与同伴互动中表现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学生的个体因素。该理论包含五大基本假设:参与投入是学生对各种目标对象(任务、活动、人)的心理和体力双方面投入;参与投入是一种持续性努力,不同学生在同一教育活动上参与程度不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目标的参与投入程度不同;参与投入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特点,既强调专注程度也强调参与时间;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成果与参与的质量呈正相关;教育政策或实践的效果与其是否促进学生的参与投入相关[5]。
  之后一直有学者对学生参与给出自己的解释,如美国《全国大学生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的领导者乔治·库(George.D.Kuh)在佩斯和阿斯汀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炼了“学生投入”(student engagement)的概念。“学生投入”概念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高参与度和高校的教育实践、高校所创造的条件紧密相关,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可以提升学生在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该概念包涵双重要素:一是测量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教育相关活动中的投入(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与同伴群体的相处情况、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等);二是测量高校通过资源配置、教育政策、学术项目(新生体验课程、专业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等创设校园环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力度[6]。

相关热词搜索:就学 质量 调查 高职院校 学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