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广交会,计划经济下的过时产品

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广交会的性质

  

  广交会,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简称。适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也即将迎来第106届。广交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商务部和广东省政府,承办单位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中国对外贸易集团是应广交会而生,刚开始是外经贸部的直属事业单位,后在1979年改制成为企业。2001年,又改制为事业单位,并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因此不管从广交会的主办单位还是承办单位的角色来看,广交会都带有严重的“官办色彩”,是政府主导下的交易会。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贸易萧条,今年春季的105届广交会破天荒开放了内地贸易。这或者是本届广交会最大的进步。

  

  广交会的历史

  

  广交会,是民间对官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别称,是“中国第一展”,也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风向标”。广交会,曾经是作为向资本主义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繁荣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唯一的窗口。为什么选择在广州,这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1757年,乾隆的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了广州之外,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这就是“一口通商”。从闭关锁国开始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八十多年间,作为清朝政府面向世界的唯一窗口,广州有了成熟的对外贸易土壤,更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开放姿态,拿当今的话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口通商”以另外一种形式在延续。只不过清朝时候民间主导交易,而新中国带有官办色彩。从1957年开始,不论是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是“十年浩劫”之文革,都没有阻挡住计划经济下的新中国不甘示弱的决心;
改革开放后,勿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非典”期间,不论是“金融风暴”还是“猪流感”、“禽流感”袭击下,广交会都没有间断过。广交会上展销的产品也从农业社会的半成品到“后工业时代”、“后WTO时代”的高精尖产品。

  

  广州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壁垒

  

  广交会的展位是由商务部指派给省,尔后由省再分配给企业。这种操作模式折射出严重的计划经济指标模式,不仅会导致政府机构裙带企业的中饱私囊,更为抑制“才露尖尖角”的民营经济。出于利益的纠葛,地方政府迟迟也不肯让出这块“肥肉”----广交会主办地点。不仅仅广交会是计划经济,它带来的其他政府管制都是计划经济体制,比如广州物价局严格管制广交会期间的酒店价格(直到2006年迫于市场的极大压力,物价局取消了这个禁令)。

  陈旧的不光是经济体制,更是观念上的。一,广交会的主办机构甚至还将广交会作为重要的外交场所,以“外交无小事”的政治高度指导广交会的运作。当商业碰到政治,促进商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就变得非常微妙。二,传统观念里,展会一类的活动都应该由政府主导。而事实上,广东过半以上的展销会都是民营企业在举办;
香港的展会并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官员到场只是为了服务----现场解释政策和法律法规;
在国外,类似的展会政府无从插手,几乎都是民营机构在操作。三,现实广交会的火爆并不是官方主办带来的,是市场带来的。这两年由于金融危机迫使贸易量下滑。广交会上的出口交易量也下滑,但依然达到了262.3亿美金,虽比去年减少16.9%。数额庞大的交易量和炙手可热的展位,昭示着广交会依然有着广泛的、强烈的市场需求。正是这样的市场需求,掩盖了广交会官办的弊端,让一部分不思改革,伴之也裹住了广交会前进的步伐。现在交易会的每一次改革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市场,而是这个国家体制的“艰难转身”。

  

  后记

  

  广交会从侧面可以窥见政府依然非常痴迷计划经济时代,在可观的利益面前抱团死守不让市场“染指”。这不仅是政府职能和角色没有转变,更是政府与企业间权利与义务分配的不均衡。政府主导广交会的权力应回归社会、民间,应释放到企业。从阿里巴巴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到,只有市场才更懂得资源的合理配置,才可以实现贸易的不断发展。当广交会遇到阿里巴巴,双方都会惊叹:原来贸易可以这样?

相关热词搜索:计划经济 广交会 过时 产品 信力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