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下降问题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居民储蓄是国内储蓄的主要来源。但从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成为拉动国民总储蓄率下滑的主要因素。居民储蓄增速从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从2010到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与此同时,储蓄率下降还伴随着居民家庭杠杆率的快速提升,从2013到2017年,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
  近年来居民储蓄率的下滑和家庭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和方式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因素外,有三个原因值得关注:
  一是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居民财富多元化摆布。2013年以来,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产品规模合计增长超过2倍,存款则成为这五年间居民主要金融资产中唯一占比下降的资产。二是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联网理财的兴起加速了存款分流。以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货币基金为例,2013年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规模由不到1万亿元迅猛增长到2017年末的6.74万亿元,其中仅2017年当年就增长近2.5万亿元,而同年储蓄存款增长只有4.6万亿元,分流效应显著。三是房地产吸引了家庭大量资金流入。在城镇化进程推进、房价持续升温背景下,家庭收入中投向房产的比例大大超过存款配置。2016年和2017年,居民贷款增量连续超过存款增量,开始由资金供给方转变为资金需求方。
  从微观来看,居民储蓄率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家庭财富更多投向理财和房产也有一定合理性。但宏观上应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居民储蓄率过快下滑,不利于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会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抬高实体经济整体融资成本;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影响货币政策传导。
  对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应从战略思维、宏观调控、监管政策、市场引导等多维入手,未雨绸缪,及早应对。关键是要正本清源,规范有序。
  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刚性兑付扭曲了产品属性和风险收益,以致部分家庭简单将收益视作唯一比较标准,将资管产品当作无风险或低风险产品进行投资配置,从而对储蓄存款形成过度替代效应,弱化了家庭财务保障,还可能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的“起爆点”。
  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货币基金形式各异,有的具备投资和支付双重功能;有的互联网平台无牌经营,高杠杆、高收益、高风险,一般消费者无从识别。建议进一步正本清源,把握金融服务的实质和技术发展的本质,厘清货币基金的真实属性和功能边界,引导其规范理性发展。坚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加快推動银行资产证券化,积极应对负债出表。储蓄存款持续下降带来的负债端量和价的变化,势必会向资产端传导,客观上要求银行资产负债表作出适应性调整。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的应有之义。
  (本文为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发表的演讲。有删节)

相关热词搜索:高度重视 居民 下降 储蓄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