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狗鱼越冬期间不同消化器官的脂肪酶活性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白斑狗鱼(Esox lucius)属狗鱼科(Esocidae),狗鱼属(Esox),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我国仅产于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是新疆特产的以肉食性活饵为主的野生性经济鱼类[1]。白斑狗鱼病害少,养殖周期短,肉质鲜美,体大肉厚,坚韧少刺,深受全国市场青睐[2]。
  目前国内外鱼类学者对关于温度和pH值对鱼类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3-5],但关于白斑狗鱼消化酶方面的研究较少[6],研究了白斑狗鱼在不同温度和pH下不同消化器官中三种酶的活性大小。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不同其消化功能也存在差异,一般研究消化酶的种类及分布时将鱼类的消化道分为胃、肝胰脏、幽门盲囊和肠道,肠道又可分为前肠、中肠、后肠,通常不同消化器官内分布消化酶的种类和消化酶的活力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同一种酶,也会因其他条件(温度、季节、食物、摄食状态等)的变化,其活性分布也有所不同[7]。鱼类对食物的消化主要发生在胃和肠的前部,大多数鱼类肠道中的消化酶活性由前段向后段呈递减趋势[8-9]。本实验主要研究越冬期白斑狗鱼不同消化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及pH对其酶活性的影响,以便为越冬期白斑狗鱼的饲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白斑狗鱼来源 引自新疆养殖地在长春养殖越冬后的4条白斑狗鱼,鱼体健康,体型匀称,平均体重为304.9 g,体长平均为38.1 cm。
  1.1.2 实验药品 标准蛋白酶溶液、0.9% NaCl溶液、考马斯亮蓝染液、新鲜牛奶、95%乙醇、酚酞试剂、0.01 mol/L的NaOH溶液、1%淀粉溶液、0.025 mol/L、pH为6.9的磷酸缓冲液、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液、6 mol/L NaOH、蒸馏水、10 g/L酪蛋白、0.025 mol/L磷酸缓冲溶液(pH 7.5)、10%的三氯醋酸、0.55 mol/L Na2CO3、Folin-酚试剂、0.2 mol/L磷酸二氢钠-柠檬酸钠缓冲液。
  1.2 方法
  1.2.1 酶粗液的制备 将白斑狗鱼先在冰箱中冷冻保存,取鱼4尾,将实验鱼随机分成两组,每次取一组进行实验,重复两次,参照刘玉梅[10]等的方法制备粗提取液,分别测定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性。
  1.2.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参照酚酞试剂指示滴定法[11]。酶活性定义为pH 7.5时,每分钟催化鲜牛奶产生1 μmol脂肪酸为1个脂肪酶活性单位。
  1.2.3 磷酸緩冲溶液及pH值梯度的设定 以0.2 mol/L磷酸二氢钠-柠檬酸钠缓冲液调节pH,在37 ℃恒温水浴锅条件下。pH梯度因部位不同而有区别,胃的pH梯度设定为2.0~6.5范围内,以pH值0.5为一个梯度, 肝胰脏pH梯度设定为3.0~7.5范围内, 以pH值0.5为一个梯度,肠pH梯度设定为5.0~9.5范围内,以pH值0.5为一个梯度测出各部位消化酶在37 ℃下最适宜的pH值。
  1.2.4 数据处理
  用EXCEL对结果进行处理,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即认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pH值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在37 ℃下,由图3可知胃脂肪酶在pH 2.0~4.0之间活性迅速上升,在pH 4.0时活性达到最高为230 U/(min·g),此后,随pH值增加活性开始快速降低,胃脂肪酶的最适pH为4.0;肝胰脏脂肪酶在pH 3.0~4.5之间活性成上升趋势,在3.0~4.0之间上升缓慢,在4.0~4.5之间迅速上升,在pH 4.5时活性达到最高为342 U/(min·g)此后,随pH值增加活性开始降低,在4.5~5.5之间快速下降,5.5~7.5之间下降速度减缓,肝胰脏脂肪酶的最适pH为4.5;前肠和中肠在pH值6.0~7.5之间活性成上升趋势,6.0~6.5之间上升缓慢,6.5~7.5之间迅速上升,在pH 7.5时活性达到最高分别为388 U/(min·g)和468 U/(min·g),此后,随着pH的增加活性快速下降,前肠和中肠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7.5和7.5;后肠脂肪酶在pH 6.0~7.0之间活性迅速上升,在pH 7.5时活性达到最高为480 U/(min·g), 此后,随pH值增加活性快速降低,后肠脂肪酶的最适pH为7.5。详见图1和图2,胃和肝胰脏脂肪酶的最适宜pH值在弱酸性范围,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最适宜pH值在中性或略偏碱性范围。
  2.2 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性比较
  白斑狗鱼不同器官脂肪酶活性在最适宜pH值条件下,脂肪酶活性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胃(P>0.05),肠是脂肪的主要消化场所,依次是肝胰脏和胃,而在肠中,后肠是脂肪的主要消化场所,详见表1和图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37 ℃时,白斑狗鱼消化系统不同部位脂肪酶的最适宜pH值不同。 本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狗鱼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脂肪酶的最适宜pH值分别为4.0、4.5、7.5、7.5和7.0, 本研究结果与其他文献[12]略有不同,这可能与鱼的种类和食物种类不同有关,也可能与鱼类生活水温和研究时所处的温度不同有关,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从pH值对脂肪酶的影响来看, 在37 ℃下,胃和肝胰脏内脂肪酶在强酸或弱酸条件下活性最高;前肠、中肠和后肠内脂肪酶则在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活性最强。这一结果于消化系统生理机能是一致的,因鱼类的胃内多为强酸性,饱食后肠内多呈碱性,这与文献[13]结果相吻合。John[14]认为,鱼类消化酶的最适宜温度为30~50 ℃,在37 ℃下,脂肪酶活力表现为肠>肝胰脏>幽门盲囊>胃,本实验研究结果与前者相近,由此可知肠道是白斑狗鱼的主要消化部位。
  酶的活性受环境pH值的影响极为显著,pH值是酸碱度大小的反映,其对鱼类生理活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5]。酸碱度的作用一方面对食物进行酸碱性的消化,另一方面是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值。通常各种酶只有在一定pH值范围内才表现它的活性。因此,为了充分保证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可以在饲料中加入一定的酸化剂和外源性酶制剂,这样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减少有有机物的排泄量,从而减轻水体污染。

相关热词搜索:狗鱼 越冬 白斑 活性 器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