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探寻课堂的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习本课堂是一场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习”为本源和价值取向的课堂变革,强调人的内化习得机制,实现对人的自我认识、发掘、迭代和创新发展。在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它获得全国专家、学者、同行等的指导和建议。现在,深圳罗湖区政府要大力推进习本课堂改革,确定“习本”作为正在筹建的“未来学校”的办学理念。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师生关系应该发生变化,教师已经不是知识权威,也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计,帮助每个儿童设计出适合的教育方案、学习方案。其实,课程实施是四种课程的转化,理解课程是制定课标,开发课程是编写教材,实施课程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实施,最后都要落实到“习得”课程,学生学习了什么。这是站在课程与课堂两位一体的高度肯定了“习得”的重要性。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认为核心素养最后的关键点是行为习惯,包括思考的习惯,因为习惯与素养都与习得有关。知识技能可以通过传授而掌握,素養只能通过习得的方式形成。习惯养成是指一系列的习得行动,习惯是呈现素养的方式。一个人所有的稳定素养,都会通过习得的方法以习惯体现,所有的核心素养必然因为习得,通过各种习惯体现。这与习本课堂提出的习得知识、习得习惯、习得习性三重境界相呼应。
  陈丽(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习本课堂课题研究的首席专家顾问):习本课堂是一项本土、原创、草根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一种新的教学价值取向——以习为本,挑战了长期以来主导教学实践的教学二过程理论,提出教学三过程理论,即有教、有学、有习,强调应以“习得”作为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这个新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和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习本课堂比翻转课堂更能抓住教学的本质性功能。作为本土性的创新课堂革命实践,习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值得身处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即广大一线教师参考和关注,它是教学理论的创新,代表了一种工业化转向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和变革。
  藏铁军(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立足考试评价角度关注“习得”,在如何判断学生真正将所学转化为自己所得方面,他认为以前的课程注重于教,这种教的体系是一种很快的知识传输或者是能力传输的渠道,但是教得越来越精,分化越来越细,就会变成固化,学生习得的东西会越来越少。教是教理论的东西,是教规律的东西,但是最后学生要进行整合、感悟,这方面就是习得。这种情况下,学生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获得,还有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学得和习得的关系,习得非常重要”。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习本课堂研究的指导专家和参与者,在他看来,“习本”理论强调的“习”不是望文生义的练习,而是强调“习得”教育是个性化教育,课堂本质强调它的知识迁移和转化,强调以习保护好奇心,支持创造力。
  聂新平(深圳市罗湖区区长):站在全区教育战略层面,提出应实践习本课堂,探索未来教育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他认为,如果将教育比喻成车间生产,传统教学则是批量生产,批量灌输知识并输送到社会;习本课堂则是个性定制,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力。传统课堂中,用一样的教育方式培养不一样的学生,忽略了一些学生在成长教育中的特点,显然已被时代淘汰。随着信息时代的更新,教育个性化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模式、教材质量、课堂氛围等都要进行革命性的变化。习本课堂从课堂功能出发,糅合了“习”的三位一体,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一种习惯性的实践能力,通过“互联网+”的手段让学习回归本质,同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因势利导地串联好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合作中掌握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他要求进一步完善优化习本课堂模式,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区推广,探索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改成果,让学生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依然能够享受“精英教育”,让习本课堂成为罗湖教育的特色品牌,助力罗湖打造“精品教育”。
  刘晓明(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国际化专委会理事长):习本课堂主张以学生“习得”为根本,为教学导向,对“教”“学”“习”三者进行科学分界,辩证地处理三者的逻辑关系,把“习”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用“习得”知识和技能作为评价标准,推动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习本课堂理念的提出,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术合理性,而且是从中国语境和文化的视角来探索教育改革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大力实践。
  责任编辑:孙建辉

相关热词搜索:探寻 未来发展 课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