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幽默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论幽默阅读答案篇一:“孔子只是一个符号”阅读试题及答案

孔子只是一个符号李零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孔子很孤独。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当年,公元前492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如贪污腐化、制售假药、卖红心鸭蛋者流),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

论幽默阅读答案

,说坏就坏。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本文节选自《读书》2007年第3期)1.作者认为孔子是孤独的,下列各项不能表明孔子孤独的一项是(3分)( )A.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敏而好学,道德修养高,但是出身低微,批评当世权贵。B.孔子对自己的祖国绝望,虽然遍干诸侯,却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国家。C.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D.孔子死在自己的家里,却没有家,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精神家园。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两项是(6分)( ) ( )

论幽默阅读答案篇二: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

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蜀 绣

蜀绣是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地方刺绣,过去散布在成都市天回镇、苏坡桥一带的农村,又名“川绣”。

关于蜀绣的记载,最早见于汉文学家杨雄的《蜀都赋》和《绣补》对蜀绣的咏颂。另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中刺绣就已经闻名于世,常璩甚至把蜀绣与当时著名的丝织品蜀锦并列,视其为蜀中名产。四川省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植桑养蚕,所以蚕丝业甚为发达,织出的丝绸也比较厚重结实。蜀绣中的实用品多以本地产的红、绿等色绸缎和本地自制的重彩色散线作为主要原料。由于选料、用线、制作都十分认真、精细,因此绣品以结实耐用而闻名。蜀绣的构图简练,虚实适宜,花纹较集中,风格古朴自然,富有民间特色,绣品的底部留白处较多,因此有“花清地白”之称。蜀绣在清道光年间已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当时成都市内有许多专营刺绣的绣花铺,在川西农村也可以看到“家家女红,户户针工”的景象。

清中期以后,蜀绣的技艺在当地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参照苏绣章法,吸收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形成蜀绣的独特风格,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种之一,其产品远销山西、陕西、青海和甘肃等省区。

蜀绣也分为欣赏性绣品和实用性绣品两大类。蜀绣的艺术欣赏品多为条屏和座屏等,其内容多表现花草鱼鸟,如《黄莺翠柳》《平沙落雁》等,似工笔花鸟画,极富诗情画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蜀绣的题材还来源于民间吉庆诗句,有明确的吉祥寓意和浓郁的喜庆色彩,也是民间朴素情感的体现。蜀绣除艺术欣赏外,更多地应用于生活日用方面,如被面、枕套、帐帘、花边、嫁衣、裙子、鞋帽等的装饰上。

蜀绣针法极其丰富,除参照苏绣章法以套针为主外,还有拧针、晕针、纱针、盖针、旋流针、编制针等多种蜀地独特的绣法。绣品的用针是短针细腻,针脚工整,粗细丝线兼用,线片齐平光亮,分色丝缕清楚,针迹紧密柔和,花纹边缘处针脚齐整。蜀绣的色彩典雅鲜明,常用光影表现物象,形象生动鲜活,用线工整厚重,独具淳朴民风。

1.下列关于蜀绣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蜀绣也叫川绣、蜀锦,它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B.蜀绣中的条屏和座屏等,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C.蜀绣在清道光年间已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规模,蜀绣的独特风格由此形成。

D.蜀绣的针法有套针、拧针、晕针、旋流针、编制针等多种蜀地独特的绣法。

2.从全文看,以下不属于蜀绣闻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道光年间已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规模。

B. 在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参照苏绣章法,吸收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

C. 针法丰富,用针讲究,色彩典雅,用线工整厚重。

D. 四川省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植桑养蚕,蚕丝业很发达。

3.从全文看,蜀绣有哪些特点?(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读书养气

李建永

⑴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者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⑵童年时的读书,说不出个什么“为”来,无来由地爱书,喜欢读书。

⑶生在穷乡僻壤,没有多少书可读,就愈觉得书之宝贵了。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此时的读书,真是再确切不过了。半拉子的“小人书”,没头没尾的古今小说和话本,见着就读,反复地读。饥不择食,什么“三六九日王登殿,文武人臣摆两边,一旁闪出个白虎官。这白虎官,开了言:十八投唐二十三,保你唐主整五年??”之类的破旧书,在今天的小朋友们看来,是些什么东西!然而在当时,它之于我,简直就是奇书美文、精神大餐了! ⑷读书,使我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色彩斑斓。

⑸书给了我闯荡世界的动力和勇气。

⑹转眼年届不惑。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但是“野孩子”的脾性未改,喜欢读书的“积习”亦未改——恐怕今生今世也改不掉了。

⑺只是在读书之余,脑子里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⑻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⑼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趣味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⑽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11)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摘自《北京日报》2001年7月29日有删节)

4.作者在第⑴段说:“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者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后文有几处与之相呼应,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第段中的 。

5.第⑶自然段中用“半拉子”来修饰“小人书”,用“没头没尾”来修饰“古今小说和话本”,强调书的 ;又用“奇书美文、精神大餐”形容读书的感受。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 。

6.第(4)(5)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A.第(4)段承上,读书给我快乐;第(5)段启下,读书增长勇气和力量。

B.第(4)(5)两段领起下文:读书作用很大。

C.第(4)(5)两段收束上文:童年读书,受益匪浅。

D.第(4)(5)两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7.第(8)自然段“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这一比喻句的含义是:

A.读书非常重要,不可缺少。

B.我们能够从书中摄取多种营养。

C.读书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D.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

8.请将第(8)自然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要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 ,其要点为:。 第二部分从至段尾,其要点为: 。

9.第十自然段划线的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证明的观点是: 。

10.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庄子的《逍遥游》,有什么作用?“斯须九重真龙出”中的“九重真龙”是什么意思?

答:

11.“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这一句分别用潮水、大海、泉水、波澜四个形象来比喻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四位文学大家的散文中的文气或风格。试就其中的一位,结合曾学过的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个作家的“文气”或风格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幽默

周国平

①幽默是凡人而暂时具备了神的眼光,这眼光有解放心灵的作用,使人得以看清世间一切事情的相对性质,从而显示了一切执著态度的可笑。

②有两类幽默最值得一提。一是面对各种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它使偶像的庄严在哄笑中化作笑料。然而,比它更伟大的是面对命运的幽默,这时人不再是与地上的假神开玩笑,而是直接与天神开玩笑。一个在最悲惨的厄运和苦难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的确是更有神性的,他藉此而站到了自己的命运之上,并以此方式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③幽默是心灵的微笑。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颗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受伤后衰竭,麻木,怨恨,这样的心灵与幽默无缘。幽默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 ④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也许正由于此,女人不善幽默。

⑤幽默与滑稽是两回事。幽默是智慧的闪光,能博聪明人一笑。滑稽是用愚笨可笑的举止逗

庸人哈哈。但舞台上的滑稽与生活中的滑稽又有别:前者是故意的,自知可笑,偏要追求这可笑的效果;后者却是无意的,自以为严肃正经,因而更可笑——然而只有聪明人能察觉这可笑。

⑥幽默和嘲讽都包含某种优越感,但其间有品位高下之分。嘲讽者感到优越,是因为他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一种他相信自己决不会有的弱点,于是发出幸灾乐祸的冷笑。幽默者感到优越,则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种他自己也不能幸免的人性的普遍弱点,于是发出宽容的微笑。 幽默的前提是一种超脱的态度,能够俯视人间的一切是非包括自己的弱点。嘲讽却是较着劲的,很在乎自己的对和别人的错。

(摘自2011年5月30日《法制资讯》,有删改)

12.下列关于“幽默”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各种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是与地上的假神开玩笑。

B、面对命运的幽默比面对各种偶像的幽默更伟大,是因为具备了神的眼光。

C、一个在最悲惨的厄运和苦难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是直接与天神开玩笑。

D、幽默是心灵的微笑,一个人受伤后如果心灵衰竭,麻木,怨恨,便与幽默无缘。

13.作者认为幽默“教不会、学不了”的理由是什么?(2分)

14.本文论述的是“幽默”,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⑤⑥段谈到“滑稽”与“嘲讽”?(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5.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1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17.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如果全球化已经成为今天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它对教育或课程改革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诚然, 全球化加速了其蕴含的主导价值观或“文化霸权”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教育政策或改革措施方面的相互借鉴也日益增加。因此, 全球化会带来同质性,会让各国的教育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都似曾相识。

但是, 教育政策与改革措施是无法被借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改革脱离了本国的文化生态都无法长久立足。然而,值得提醒的是,人们在引述这个道理时,往往关注的都是改革要符合国情,而忽视了国情,也会“调适改革”。正因为如此,各国即使遵循的是同样的改革理念,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效果也会出现差异。在一项同样是针对全球化时代课程分权改革进行的大型研究计划中,学者们先对美、法、西班牙、哥伦比亚四国做了个案描述,然后又对39个国家的课程分权改革状况做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全球化已使课程分权成为当今一个全球性的改革项目,但各国在实施这项改革时所选择的重点、采取的策略及其效果仍然各有差异。其中,基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脉络、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治氛围进行的地方调适是造成这些国与国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同质性,同样蕴含着创造多样性的可能,尤其是在我们能够主动调适外来的改革理念和措施的时候。如果说发现同质性意味着我们要警惕全球化外衣下的文化霸权的话,那么创造多样性则意味着我们应具有足够的信心,依托本土文化传统,主动调适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用我们的话来说,和而不同,才是中国的课程改革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应然追求。 这也不只是理论假设, 而是有其现实依据。早在十年前,当中国两岸三地启动课程改革时,人们已经发现三地的改革无论在理念还是措施上都颇为相像,均折射出课程改革的全球化时代特征。在这种市场导向的氛围中实施改革,人们不得不面临着质量与公平、竞争与合作、标准与多元、控制与自主的困境。在大陆,这种困境则集中表现为改革中期外来的改革理念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磨合。

作为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在面临汹涌而至的全球化改革浪潮时,完全可以做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我们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传统与文化价值观,如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式决策体系、重视学生基础训练的传统、完备的教研体系甚至饱受抨击的应试文化。它们都会对那些“外来的”改革理念与措施产生压力、作出调适,而对改革实施来说,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双刃剑。重点在于,我们是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的?我们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系统各个层级...

上出现的地方调适的?

18.下列不属于“课程改革调适”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任何改革脱离了本国的文化生态都无法长久立足。

B.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同质性,也蕴含着创造多样性的可能。

C.具有足够的信心,依托本土文化传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论幽默阅读答案篇三:201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2)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之《兰亭集序》)

(3)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4)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5)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复吴南屏书①

[清]曾国藩

三月初旬,奉覆一函,想已达览。旋接上年腊月惠书,并大著诗文全集各五十部,就审履祺康胜②,无任企仰③。

大集古文敬读一过,现昔年仅见零篇断幅者,尤为卓绝。大抵节节顿挫,不矜奇辞奥句,而字字若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其中闲适之文,清旷自怡,萧然物外,如《说钓》《杂说》《程日新传》《屠禹甸序》之类,若翱翔于云表,俯视而有至乐。国藩尝好读陶公及韦、白、苏、陆闲适之诗,观其博揽物态,逸趣横生,栩栩焉神愉而体轻,令人欲弃百事而从之游。而惜古文家少此恬适之一种,独柳子厚山水记,破空而游,并物我而纳诸大适之域,非他家所可及,今乃于尊集数数遘之。故编中虽兼众长,而仆视此等尤高也。

与欧阳筱岑书中,论及桐城文派,不右刘、姚④,至比姚氏于吕居仁,讥评得无少过?刘氏诚非有过绝辈流之诣,姚氏则深造自得,词旨渊雅,其文为

世所称诵者,如《庄子章文库》《礼笺序》《朱竹君传》(《仪郑堂记》《<南园诗存>序》等篇,皆义精而词俊,夐绝⑤尘表。其不厌人意者,惜少雄直之气、驱迈之势。姚氏固有偏于阴柔之说,又尝自谢为才弱矣。其论文亦多诣极之语,国史称其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挟其微发其蕴。亟顿称海峰,不免阿于私好。要之方氏以后,惜抱固当为百年正宗,未可与海峰同类而并薄之也。浅谬之见,惟希裁正。

国藩回任江表,眴逾半年,辖境敉⑥平,雨泽沾足,岁事可望丰稔。惟是精力日衰,前发疝气,虽已痊愈,目光蒙雾,无术挽回。吏治兵事,均未能悉心料理,深为愧悚。吾乡会匪窃发,益阳、龙阳等城,相继被扰。此辈游荡无业,常见逐风尘而得逞。湘省年年发难,剿之而不畏,抚之而无术,纵使十次速灭,而设有一次迁延,则桑梓之患,不堪设想,殊以为虑。

【注】①吴南屏:清代散文家吴敏树,号南屏。②履祺康胜:书信敬辞,意即祝吉祥安好。

③无任企仰:敬辞,“不胜仰慕”之意。④刘、姚:指桐城三祖中的刘大樾(号海峰)、姚鼐(世称惜抱先生)。⑤夐(xiong)绝:超绝。⑥敉(mǐ):平定,安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矜奇辞奥句 矜:自夸 .

B.论及桐城文派,不右刘、姚 右:尊崇 .

C.亟顿称海峰,不免阿于私好 阿:偏袒 .

D.未可与海峰同类而并薄之也 薄:接近 .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推崇姚鼐的一组是(3分)

①清旷自怡,萧然物外 ②令人欲弃百事而从之游

③并物我而纳诸大适之域 ④深造自得,词旨渊雅

⑤义精而词俊,夐绝尘表 ⑥论文亦多诣极之语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国藩在给吴敏树的回信中论文讲学,对吴敏树闲适类散文高度称许。

B.曾国藩和吴敏树虽有论文讲道之谊,但两人的文学观点不尽一致。

C.曾国藩把姚鼐和吕居仁相提并论,推崇姚鼐文章为百年正宗。

D.吴敏树对刘大樾和姚鼐有微词,曾国藩在信中坦言吴敏树“讥评少过”。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不厌人意者,惜少雄直之气、驱迈之势。(3分)

译:

(2)吏治兵事,均未能悉心料理,深为愧悚。(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祭常山回小猎

[宋]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西梁簿:指晋将军谢艾,曾任西梁州主簿,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1)请赏析“弄风骄马跑空立”一句中的“弄”字。(3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 ①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初春时节,黛玉所作的《桃花行》一诗触动了宝玉及众姊妹。大家商议后决定把“海棠社”改为“桃花社”,推黛玉为社主。(《红楼梦》)

B.觉慧在阅读英文版《复活》时,只读了几十页就不敢再读下去,因为他担心《复活》主人公那样的爱情悲剧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家》)

C.林佩瑶年轻时曾送给雷鸣一朵枯萎的白玫瑰和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对此初恋信物,雷鸣不敢接受,托人退还给林佩瑶。(《子夜》)

D.伽西莫多用“陶罐和水晶瓶”来暗示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拿起插在水晶瓶中的鲜花,整天抱在胸前。伽西莫多对此很高兴。(《巴黎圣母院》)

E.涅赫柳多夫带来了一张旧照片,马斯洛娃很高兴,但是当同舍的助理护士说认不出照片中的马斯洛娃时,她的心情马上变得很坏。 (《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司马懿大军为何能“望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退敌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简述。

(2)阅读下面《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父亲,祝福我吧。?她要求道。

?好好照看一切。到了那边向我交账。?他说的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欧也妮如何处理父亲的巨额遗产?对她的这些做法,周围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述。

选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②子曰:?乡愿,德之贼①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贼:败坏,侵害,危害。

(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①简要概括。(2分)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论幽默

相关热词搜索:答案 幽默 阅读 智者的幽默阅读答案 幽默的警官阅读答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