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论幽默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钱钟书,论幽默篇一:《围城》与冯小刚贺岁片语言幽默风格比较

《围城》与冯小刚贺岁片语言幽默风格比较

摘要:比较论述了钱钟书《围城》语言与冯小刚贺岁片语言幽默讽刺风格的异同。指出其相似点在于:善用陌生化的比喻;擅长以幽默辛辣的态度揭示现实生活中装腔作势的人物。不同:冯氏电影擅长以一种极其认真的态度,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钱钟书夸张讽刺面广,笑声过后,解恨过瘾;冯氏电影以喜剧方式讲述悲情故事,讽刺意味里饱含怜悯之情。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语言;冯小刚;贺岁片;幽默风格;异同;比较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在文坛倡导幽默闲适的文风,他在《论幽默》中说 :“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与林先生同时代的学者作家钱钟书以及当代电影导演冯小刚都可以称得上是可以使读者和观众于“笑中带泪”,于“泪中带笑”的文学艺术大家。

从1997年开始,冯小刚推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十部贺岁片。在票房收入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关注社会,贴近百姓生活是冯氏电影赢得观众的制胜秘诀。但更不容忽视的更是它极富特色的喜剧语言,几乎每部影片播映后,电影中的台词便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语,令人捧腹,催人深思。冯氏喜剧语言这种幽默的特点是他征服观众的主要魅力所在。

被人称为“中国第一博学鸿儒”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只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便誉满全世界,睿智幽默的语言是使他的《围城》风行天下的主要原因。仔细品味钱钟书《围城》中的幽默语言,可以发现二者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这样说从某种程度上,冯小刚式幽默的电影语言继承并发扬了钱式幽默的风格特点。本文试将这二者进行一番比较和研究,以期挖掘其内在的共同之处,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一、将看似不产生联系的事物捆绑在一起,产生幽默效果

冯小刚电影《不见不散》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习惯把名字放在后面,把姓氏放在前面,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而美国人正好和我们相反,他们习惯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以表示对自己的尊重。”本来姓和名的前后排列与人生态度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作者硬是将它们捆绑在一起,产生了幽默的效果。类似语言在钱钟书的《围城》中也屡见不鲜。小说中写到男主人公方鸿渐第一次见到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时: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钱先生将女人空洞无神的大眼睛与政治家骗人的空话联系在一起,既写出来了眼睛并非大就美丽,而要适当;又顺笔讽刺了政治家习惯狐假虎威,用假、大、空来欺骗群众的恶劣行径。可谓一箭双雕,令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回味生活的种种。

再如写到月夜下,苏小姐涂脂抹粉,情意缠绵地逗引方鸿渐:苏小姐胜利地微笑,低声说:“Embrasse-moi!”(吻我)说着一壁害羞,奇怪自己竟有做傻子的勇气,可是她只敢躲在外国话里命令鸿渐吻自己。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

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吻的轻重远近似乎与嘴唇碰茶碗、碰《圣经》、信女们吻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似曾有所联系但又若即若离,在这个若即若离的状态中,钱先生完成了对方鸿渐无可奈何应对苏文纨的举动的描写,活画出方鸿渐那种糊糊涂涂、被逼无奈的心理。这种巧妙的幽(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钱钟书,论幽默)默的表达令人赞叹不已。

为什么钱钟书的语言会产生这样奇特的幽默效果,原因就在于钱钟书的幽默理论有其独树一帜之处。他在《谈〈拉奥孔〉》中指出:“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这段话表明了钱式幽默的一个特别的表达方式,即是善于运用陌生化的比喻手法。我们知道,一般地来说,可以形成比喻的条件是两种或几种事物之间必须存在相似点方可。而钱钟书所追求的正是不同于常人的做法,他要力求新奇。即: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前面我们所举文例正是他在实践着自己的主张。

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冯氏的电影语言里也熟练地运用了这种陌生化的比喻。如果不是着意的模仿,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合,“惊人相似的一幕”,给数以亿计的中国老百姓带来了一股如沐春风的感觉。

冯更喜欢用戏拟的方式,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放在一起,形成独到的幽默风景。例如用戏拟——也就是将我们的常用语、熟语放在与词汇本身不和谐的环境,从而引申出新阐释。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语句搁在一处,便形成了一种颇具韵味的幽默感。

冯小刚电影语言中用得很突出的就是政治语言的戏拟。如《不见不散》中刘元在美国教警察学中国日常用语,下课时刘说:“同志们辛苦了!”美国警察说:“为人民服务。”《不见不散》中李清指责刘元教学方法不当时,他辩解道:“咱们也得因材施教,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啊,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经典故事片中积极上战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横扫一切阶级敌人的积极性,变成了主人公赚钱的雄心壮志。让观众产生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笑的默契。其他如:《甲方乙方》中姚远被胖厨师李琦扔的花盆不幸砸到脑袋:“快去告诉列宁,布哈林是叛徒。”(《列宁在1918》中卫队长瓦西里的台词)

二、擅长以幽默辛辣的态度揭示现实生活中装腔作势的人物

钱钟书与冯小刚两者之间极为相似之处还在于二者蕴涵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的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批判力量。

冯小刚所塑造的人物几乎都很擅长对自身进行否定性的自嘲,对生活中的荒诞面进行辛辣而有趣的讽刺和批判。《手机》中批判了发达的媒介造成了人与人心灵的隔绝。主人公严守一巧舌如簧,他根据他人接听电话的支支吾吾,替人做巧妙的翻译。又如严守一在火车上接到情人伍月的电话,妻子沈雪在旁边不方便,于是装彪卖傻:“说话呀??听不见??你大声点??我说话你能听见吗?我在火车上,回老家!喂??”连费默都看不下去了:“演的真像。我都听见了,你听不见。”

《手机》中另一个人物费默一边口口声声劝谏别人“做人要厚道!”一边却又为自己的妄图移情别恋遭到失败而万分惋惜: “还是农业社会好呀!

那个时候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上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现在??近,太近,近得人喘不过气来!”多么鲜明而又辛辣的讽刺批判色彩。

《甲方乙方》人的各种梦,表现了多种错综的欲望和人性的侧面。“好梦一日游”满足了部分空虚或寻求刺激的人的需求。如张富贵的“受气梦”;大腕影星的“普通人生活”梦;烧包尤老板的“吃苦梦”等,无需做任何解释,人物自身的语言对白,说明了一切问题的实质,冯氏影片的魅力就得意于这些经典的台词本身,平实又饱含犀利。

《天下无贼》中本是贼首的黎叔却拿出了一副道貌岸然的腔调:“有组织,无纪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最终不得不沮丧地接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必然结局。

下面我们来见识一下钱先生是如何利用幽默的武器对那些自命不凡、装腔作势的人——道貌岸然的高校长、心灵龌龊却自我感觉良好的男男女女们进行无情的讽刺,做到了酣畅淋漓、无以复加。

无情地嘲讽高校长:钱钟书说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假使一个犯校规的女学生长得非常漂亮,高校长只要她向自己求情认错,也许会不尽本于教育精神地从宽处分。这证明这位科学家还不老。”(后来书中描写高松年与汪太太私通的丑闻)

“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讽刺了高松年爬上校长职位后的得志便猖狂的心态和举止。

讽刺苏小姐嫉妒鲍小姐的心理:

开始时不理睬方鸿渐之类的人,但高处不胜寒。年龄大了着急。对于方与鲍的亲热很是反感。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装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可是苏小姐觉得鲍小姐赤身裸体,伤害及中国国体。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火起,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

嘲弄哲学家褚慎明:

褚慎明自称一生最恨女人,但一和苏文纨交谈,却激动得 "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杯里"。“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险的突破眼眶,迸碎眼镜。”

在描写韩学愈如何解释假文凭一事时更见钱先生的讽刺功力:韩学愈吹嘘克莱登大学不容易考上将方鸿渐唬得糊里糊涂了。实质上道貌岸然的韩学愈不过是一个更厚脸皮的教授而已。韩学愈面临骗局败露之际,故作镇静,把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说得好象确实存在一样。

以上通过比较,我们已见识了两者的幽默力量。同样是幽默喜剧的风格,但是冯氏电影与《围城》两者在讽刺的广度与力度上差异明显。

两者比较中,钱钟书对小说中所有人(除唐晓芙一人外)采取的都是毫无情面地讽刺与挖苦,极尽夸张讽刺之能事,不达到让被讽者羞愧至死地而不善罢甘休。而冯的电影剧本在讽刺幽默的同时又以喜剧的方式讲述悲情的故事,让人

在笑声里酸楚地回味真情、温存。钱钟书的幽默是让人笑声过后,大呼解恨过瘾;而冯的作品语言具有讽刺意味,但又令人容易产生怜悯之情。笑声过后,还给人们带来沉痛和思考,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钱钟书的讽刺发挥到极至,来势迅猛,防不胜防。讽刺得深刻、透彻、广泛。让人感到淋漓酣畅之至。

冯氏电影作品的语言具有讽刺意味,但又令人容易产生怜悯之情。笑声过后,让人泪流满面,“含泪的笑”是喜剧的上品。《非诚勿扰》中秦奋与笑笑的恋爱故事中贯穿着一个“第三者”的悲剧插曲,冯氏喜剧里没有将第三者置放在万人唾弃的位置,而是在笑笑幽幽艾艾的自述中展现了一个痴情、纯洁的女孩子形象。虽然她的恋爱故事中不乏讽刺,但是更多地注入了温馨和祝福的情素,对女性的关爱溢于言表。又如《甲方乙方》“夫妻团圆梦”更是实现了一种所谓“含泪微笑”的效果。

总之,钱、冯二人的幽默讽刺,一个是犀利无情,一个温柔敦厚。原因是与作者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创作目密切相关的。

总之,两位出身不同、所处时代不同的大师,从自身角度出发,为我们奉献了视觉盛宴。当我们“酒足饭饱”之后,慢慢地咀嚼、咂摸,不仅仅只是会意的微笑,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平民导演冯小刚、学者作家钱钟书给我们描绘了生动的生活的多彩画卷。

参考文献:

[1]贺忠.《走进人民心里的贺岁片》[J].《电影文学》,

2009年第3期;第41页-43页

[2]樊慧.《论冯小刚喜剧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

2008年第14期;第56页-57页

[3]于文秀.《对贺岁片现象的文化解读 》[J].《文艺研究 》,

2005年第5期;第12页-17页

[4]吴景明.《冯小刚贺岁电影十年求索》[J].《当代文坛》,

2008年第5期;第121页-124页

钱钟书,论幽默篇二:钱钟书吃饭 教案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至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职。1953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长篇小说《围城》(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七缀集》、《管锥编》、《宋诗选注》等。

二、作品简介

《吃饭》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该书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41年出版,前有作者写于1939年2月18日的自序,据此可以推知本文当写于1939年之前,而非教材中所说的“本文写于1941年后”。

《写在人生边上》共收有散文10篇,对世态人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剖析,语言幽默风趣,笔调犀利多变,是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序中曾经自述其创作旨趣:“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那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

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

三、时代背景

30年代开始,林语堂相继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发表小品文为主,倡导幽默闲适的文风。其《论幽默》云:“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的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1933年至1935年,钱钟书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同时兼任《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 Weekly)编辑,林语堂恰为该刊最重要的撰稿人。与此同时,钱钟书也在林语堂担任编辑的英文月刊《天下》(The Tien Hisa Monthly)发表过多篇英文文章。可见两人之间有过频繁的往来,钱钟书的散文也正继承了林语堂注重幽默闲适的作风。

四、课文分析

作者以吃饭为切入口,展开了对于人生欲求的探讨,这也是其众多小说、散文作品的主要题旨。在嘲讽世情时弊时,避免用直截了当的讽刺,而是用调侃的口吻。用一些看似自相矛盾或荒唐错谬的警句来揭示常人忽视、误会或掩盖的细节。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学者的雅趣。

钱钟书,论幽默篇三:英文幽默欣赏之幽默可培养性探究

英文幽默赏析

论文

幽默可培养性探究

幽默可培养性探究

幽默就是一门哲学。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幽默是一种能激发起人类心理某种情感的智慧,可以对逻辑性进行适当调控后对现实进行某种形式的加工或者破坏的方式。那么幽默是否具有可培养性呢,我们可以从什么是幽默和如何培养幽默这两方面进行探究。

幽默是大智慧的体现,可以在生活中挖掘,它往往以独特的视角、特有的方式来品评人物,反映社会生活,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幽默是良好的人性化趋势。小孩学习走路的动作让大人感到幽默,小狗小猫的人性化动作让人们感到幽默,哪怕是一个水杯,如果把它想象成站立着的人类,也会让人们产生幽默感。

幽默可以用于感知人性的物质化、动物化。社会压力过重,个人被压抑成某种物质形象的机器,就让人产生出了黑色幽默。房奴被压迫成蜗牛的形象,也是黑色幽默。

幽默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

觉察能力,并有着它特殊的生物性机理与社会作用。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可见,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幽默。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少一点你死我活。那么如何培养幽默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与不同的人在各种场合接触就会胸有成竹、从容自如。—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在高级外交场合,他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1972年2月,他陪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尼克松听后,“啊”了一声,随即连连点头赞叹。

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乐观的信念。一个心胸狭窄、思想消极的人是不会有幽默感的,幽默属于那些心胸宽广、对生活满怀热情的人。幽默,与勤快和懒无关,与聪明或迟钝无关。与心态有关。从容的,才

能有心思幽默;游刃有余了,才有余力余情去体会幽默。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方位时,放下惶恐之情,才能幽默。不然,强说笑与强说愁,没有什么不同。幽默的语言方式,大多很俏皮。《调谑编》记载过苏轼的幽默:坡公在维扬,一日设客,十余人皆名士。米元章亦在座。酒半,元章忽起自赞曰:“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子瞻。”公笑曰:“吾从众。”(米元章名芾,苏轼字子瞻)“吾从众”用现代话说是“我服从多数”,而且“吾从众”又是巧借《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这都是含蓄地说:“就是颠的。”说得俏皮,很有趣。《启颜录》记载:后魏孙绍为太府少卿,高帝问:“卿年何老?”曰:“臣年虽老,臣卿乃少。”遂迁正卿。一句俏皮的回答,使孙绍从少卿提为正卿,升了一大级。

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比喻。多参加社会交往,多接触不同性格的人。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也可以使自己的幽默感增强。

假如你要跳楼/如果你想变成肉酱请到十楼/ 如果你要痛快一点请到九楼/ 如果你还想喘口气请到八楼/ 如果你还想挣扎的话请到七楼/ 如果你还想留遗言请到六楼/如果你只是想残废请到五楼/如果你只想住院请到四楼/ 如果你纯粹想吓人请到三楼/如果你只是感兴趣请到二楼/如果你想被骂神经病请到一楼/ 如果你弹跳力好请到地下室。一件本来让人头疼的事件,通过这种比喻的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联想到各种后果,顿时打消了不好的念头。这种幽默的使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绅士的讲演,应当像女人的裙子,

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的幽默。

换位思考的幽默。幽默是因为“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或夸张,或奇怪。换位思考,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摆脱正常思维,出其不意,让人有意外的惊喜,让人哭笑不得。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好幽默的。他在某市的一次演讲中,开头即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接着,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井井有条地谈下去。谈完第五个问题,他发现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提高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听众起初一愣,不久就欢快地鼓起掌来。

老舍在这里运用的就是一种“平地起波澜”的造势艺术,打破了正常的演讲内容,从而出乎听众的意料,收到了幽默的效果。 与换位思考差不多的是“走极端”,把一件事,一个人,一样东西,用夸张的词语,不协调的语句表达出来,将其夸张到极致,便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感到好笑。作家马克·吐温说过:“戒烟最容易了,我就戒过二百多次。”但人们一听就会明白,他说的是老也戒不掉!这种说法意思明白,又很滑稽,显然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法,是创造性的语言,自然是出于智慧的。这就是幽默。

幽默在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中贯穿始终,通过对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幽默的可培养性。

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有过切身感受。因此他的文章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贫穷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中多为描写一些小人物,描写美国西部

相关热词搜索:幽默 钱钟书 钱钟书的幽默故事 钱钟书家庭幽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