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最后的感悟篇一:读最后的日记有感

读《最后的日记》精华摘录及读后感

最近读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后的日记》,作者被誉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是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推崇的对象,他的演说令无数人难忘,而这本他所有著作中唯一一本在其独处时,将其独白录音的著作,在我读来,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书的第一部分写于1983年2月25日——5月12日。在第一章的序录上这样写着:“早晨的山野美的出奇,你觉得自己甚至可以触摸到这些山野。山野之美在于它们的王者之气和亘古不变的矜持,让人感到它们的恢弘和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家乡,那个城郊有着连绵不断的森林的小城,秋天的早晨,爬上山顶,俯瞰众山峦,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些清冷的秋风徐徐吹来,能感受到树叶瑟瑟的飘落,那个时候,可以想任何事情,也可以不想,任由思绪随风飘荡,感受山谷的空旷,那个时候,似乎心也是空旷的。而现在的我,被裹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喜欢这片繁华的圣地,也厌倦了这片钢筋水泥虚华。

接着往下读,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觉得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作者关于时间的论述:“时间对人类、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及其重要——学习的时间、锻炼技能的时间、蜕变的时间、死亡的时间、外在的物理世界时间与内在的心理世界时间。花费时间学习语言、学习驾驶、学习讲话、学习获取知识非常必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你便无法聚集材料建造房屋,砌砖需要时间。你必须要有时间,才能从这里到你想去的地方,时间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要素——调研、分派、愈合、书写简单的信件。我们似乎以为我们需要心理时间,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时间。时间就是过去、现在与将来,就是无止尽的明天,就是 内心变化的时间——某人是“这样的”,某人将会变成“那样的”。这种变化和物理世界的变化一样,从无足轻重的的小人物变成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从一文不名变成某个领域的顶级专家——蜕变”。读完这一段话真的是给我心头一颤的

感觉,是啊,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我们每个人都会变的和从前不一样,还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天真无邪,曾经那样单纯,不谙世事,生活在爸爸妈妈的羽翼之下,仿佛生活在童话世界里,而现在,我独自一人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求学,同时学会坚强、学会独立、或许将来还会在其他更广阔的世界里工作、生活,渐渐的远离家乡,远离我深爱的爸爸妈妈,或许再见小时候的玩伴,他们会说我变了,无论是样貌还是性情,变化从来都不是谁一个的错,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已经成年还保持着像儿童时代一样的性情和样貌,既然时间到了,我们就必须得和过去说再见,开始一段新的征程,无论我们是否愿意。

过去和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如此,就是那些时间,能否抓住全在自己,或许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大学里的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我相信,如果我能抓住时间的尾巴,那么四年之后我会不会成为一名研究生?若干年后,在某一个领域里是否也会有我的一席之地?时间是自己的,谁都不能夺走,想要在时间过后变成什么样的人也也全在自己,那么接下来 就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需要讨论了,你必须得有时间,只有有时间,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如同书里所讲的那样,只有你有时间,你才可以从这里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那么学会如何利用时间,则是我们必须具有的技能。

我们有很多时间,毕竟大学里的课很少,除了上课、上自习的时间,其他的时间都是我们的,我们又只有很少的时间,因为除去上课的时间,我们还要将其他的时间分配给社团、分配给志愿活动、还要拿来写作业、还要忙里偷闲的刷刷网络动态,总而言之,最后留给我们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怎样才能抓住这些时间,合理分配他们,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功课,在我看来,所有关于时间的话题,都是严肃的,因为,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决定我们的未来,既然已经让时间左右了我们的过去,为什么还要让他左右我们的未来呢?想要自己把握命运,就要先学会把握时间。我觉得在作者最后的

时光里将“时间”作为重要的一个章节拿出来和我们分享他自己的心得,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深思的。

接着读这本书,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喜欢一篇这样的日记:无观察的观察者。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是一个舒爽多云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些许寒气,群山被星云所覆盖,非常静谧。菊花的香气飘来,不是非常浓烈,它慢慢的飘进屋子里。清晨,所有鲜花都在候着太阳出来。云层很快散去,明亮的阳光不久就会出现,汽车穿越了小村庄,经过了无数的小部落、油井、油罐,领略油田周围的所有活动之后,最终来到了海边。你又穿越了一个城市,不是非常大,经过了柠檬树林与橘树林之后,继续前行,不是几小片草莓园,也不是几小块白菜地,而是数英亩、数英里的土地——草莓、芹菜、菠菜、生菜以及其他蔬菜——经过了山与海之间的数英里平坦而富饶的土地。早晨的群山总是这样友善。读完这段话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连绵的群山,有绿茵茵的菜地,有湛蓝的天空,远处还有翻滚着浪花的大海,空气中弥漫着橘花的香味,此情此景,真的是想一想都可以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更别提去欣赏一番,然而,就算相同的景象摆在眼前,还是会有人忽略,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去欣赏,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黑白,所谓山间的美景在他们看来和自己家门口的草坪没什么区别,这也就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道理:在我们活着的地方,的确需要美景,可更需要有一双能够观察美景的眼睛,就如同有句话这样说:生活中从来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仅此而已。

要想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就要多出去走走看看,看看波涛汹涌的大海,看看层峦叠嶂的山岭,看看连绵起伏的草原,看看银装素裹的雪景,以此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胸襟,

在有心人的眼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甚至连街道上的商店招牌都(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最后的感悟)是有趣的,

粉色的招牌说明店主人的主要客源是年轻人,说不定连店主人都是一个萌萌哒的有着少女心的人,黑白色的招牌更显庄重肃穆,可能更多地时候是商务人士,来来往往的人都是洽谈公务……

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多姿多彩的,就算生活中布满荆棘,也可以一路高歌。

《最后的日记》这本书是作者在87岁高龄的时候亲自录音,后人整理成册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老人对于世事的洞穿力,也可以看到老人在即将走完一生之时回过头来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此来告诫年轻人,读《最后的日记》让我看到了钢筋水泥外的田野,让我更深层次的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让我学会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读这一本好书,谁都不会后悔。

最后的感悟篇二:读《最后的两小时》有感

读《最后的两小时》有感

双桥河第二小学 六年二班 孙嘉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用它来冒险的人也许没有想到会失败,可那并不代表他们就不知道恐惧。于是,我们不免追问:“生命的冒险,究竟是为了什么样的原因呢?也许是亲情,也许是理想??”

在《最后的两小时》这篇文章中,前苏联的民族英雄科马洛夫与自己的家人洒泪话别的一幕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坚强的科马洛夫之所以落泪,是为了亲情,这是生与死的诀别!也为了女儿就要圆自己的理想,继续自己未能完成得事业。为了亲情,为了理想,这泪是何等的悲壮!

我被感动着,突然我想起了中国航天英雄聂海胜,就在2005年10月12日,21时32分的时候,就在“神州六号”上。聂海胜的妻子与他开始通话了。她说,再有两小时,就是聂海胜41岁生日了。随后,他的女儿带领所有的人唱起了《生日歌》,就在那一刹那间,聂海胜用手抹了抹流在眼角的泪花。

聂海胜和他的战友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成就了

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坚定步伐。他们是英雄,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本该豪壮的这次天地之间的对话显得是那样温馨,在理想与亲情之间竟然展现得如此的和谐。

这个两个太空与地面的通话,一个很悲壮,一个很温馨。但是这两个通话却有有着相同的责任和亲情。航天英雄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生命也在因此而辉煌!

最后的感悟篇三:读《最后的姿势》有感_600字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_600字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在今天,我们也了解了其中一个恪尽职守.大爱无疆的政治老师。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誓死护卫四名学生,最终他与世长辞了,但却换来了四名学生的生还。

多么伟大的师生之爱呀!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家的女儿,而是身在教室中的学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义无反顾的张开双臂,保护自己的学生!在救援人员刨开碎石之后,谭千秋老师死去仍保持双臂张开的姿势,他至死也不忘——自己是一个老师呀!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也是一个永恒的姿势,一个充满爱的姿势,更是一个责任的姿势!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像谭千秋老师这样舍己为人的人虽然很多,但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为了“炒作”自己,不惜利用人性的善良使自己名声大噪。比如网络上疯传的“最美女孩”给乞丐喂饭,还帮助其寻找家人的故事。在文字解说上还附加了照片,做得极其逼真。但经记者一调查,完全经不起推敲。原来网络上所传的“最美女孩”不过是喂了老人两口白米饭,和老人拍了两张照片后,便扔下其不管了帮助其找家人完全是无稽之谈。这一切都是“网络推手”的“功劳”。

善良永远也不会用伪装,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人性中做可贵的“真善美”!善良永远都是无价之宝,百利而无一害,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唤醒内心的“善”,学会去守护吧!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李叔同最后的感悟 最后的姿势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