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1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桃花感悟篇一:《三朵桃花》读后感

《三朵桃花》读后感

《三朵桃花》讲述了三个小女孩出游时,遇见一个跌倒的老婆婆,三个小女孩把老婆婆带回了家桃花村。在桃花村,老婆婆给三个小女孩每人一朵桃花,告诉她们说:这朵桃花会满足你们每人一个愿望。喜欢打扮的女孩说:我要世界最漂亮的衣裙。她身上马上变得金光闪闪、光彩夺目、无与伦比。爱漂亮的小女孩说:我要世界最动人的脸蛋。说完,她的脸立刻变得顾盼神飞、绝世无双。最小的小姑娘说:我只想要一颗最美好的心灵。说着,她心里豁然开朗,一片光明。

二十年后,老婆婆去看这三个女孩。第一个女孩说:那美丽的衣服早已破旧。第二个女孩说:您给我的美丽,早就被时间老人带走了。第三个女孩说:这些年,我用整个心灵去爱每一个人,爱,就像一颗神奇种子,已经在每一个朋友心里扎根!老婆婆高兴地说:孩子,只有你最懂得爱的真谛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美丽的心,可是,对美的追求各有不同:有人喜欢衣着和装饰,有人喜欢外表的美,有的人喜欢追求心灵、心里的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里的美比外表的美更加珍贵、更动人、更永久。

桃花感悟篇二:人面桃花读后感

《人面桃花》读后感

初读《人面桃花》是抱着好奇心的心态,十年磨一剑,究竟故事的情节是有多么曲折,才使得格非用了十年的时间写了这本小说。开始读时却惊喜的发现,故事从开始陆侃发疯离家出走开始写起,却又停笔开始写秀米,引得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读完却发现,这部小说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是故事情节这么简单,而且反应了社会现实。

秀米父亲的发疯引领了全文的线索,秀米是个单纯、可爱的孩子,父亲的发疯和离家出走使秀米走出了地主家大小姐的一方天地开始关注这个广阔的世界。也就开始全文情节的展开。张季元是秀米的表哥,以养病为借口来到普济,其实是为了躲避革命的追捕,但这些秀米并不知道。在秀米眼中,张季元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并且富有人生阅历的人,像秀米这种大家闺秀应该说是没有什么人生经验,自然而然的就喜欢上了这个远房表哥。但是她却不敢猜测张季元的想法,只能忍受日复一日的内心煎熬。在封建的革命动荡年代,秀米的小心思没有人会关心也没有人可以诉说,只能埋在心里,默默地等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渐渐地却发现秀米的母亲翠莲喜欢的竟然也是张季元,于是在心底开始为秀米捏了一把汗,如果秀米母亲可以看出秀米的心思并帮助女儿实现愿望这便是最好了,可是悄悄相反,秀米的母亲成了阻碍秀米和表哥单独在一起的最大屏障,翠莲想尽方法让秀米和张季元不能在一起,可是这更加重了秀米对这个表哥的的爱慕之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秀米就是因为得不到,所以更加期盼和张季元在一起,也就坚定了秀米喜欢张继元的决心。而这也直接引起了秀米和母亲的之间的冷战。

也许是上天在可怜秀米和张季元吧,在秀米和母亲出去寻找陆侃时,这俩终于有了单独在一起的时间。秀米的梦境再现了,当张季元真的如梦中那样将手放在秀米的肩膀上事,秀米的内心是又惊又喜的,惊的是梦中的情景不会真的发生吧,喜的是她认为至少这个表哥不讨厌她。可是让秀米失望的是最后真的没有发生什么,不过是在闲聊罢了。我想,对于那时的秀米而言,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闲聊大概也是很幸福的,即使不知道对方这是怎么想的。

张季元的突然离去对秀米和她母亲的打击是巨大的,张季元留下的那本日记和金蝉对秀米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秀米看了日记后知道表哥也是喜欢她的,而且日记中的点点滴滴都造成了秀米会走张季元的老路的原因。秀米突然出嫁却仍能保持一副镇定的模样,这也许是因为张季元离世对秀米的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知道张季元也喜欢她的时候。所以在出嫁的路上遭遇的一切秀米都坦然处之,没有抱怨,甚至像一个哑巴一样。花家舍的遭遇让秀米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么一个世外桃源不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吗?可是陆侃现在又在哪里呢,没有人知道。

秀米通过张季元留下的金蝉逐渐成为蜩蛄会的头目,并且为了革命远渡日本,最后又回到家中成立了地方自治会并且开设了普济学堂,秀米所做的一切在乡人心中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的,吸引了很多的人跟着她一起革命,最后却大难临头各自跑了。这时的秀米应该是伤心的吧,原来这么些信誓旦旦要和她一起搞革命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可是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最后当看到自己的孩子死在枪下也是冷漠的。可是我读到这还是在想,秀米的冷漠应该是装的吧,看到自己的孩子,本能的保护欲望反而会害了他,可是逮捕秀米的人却还是残忍的打死了她的孩子。

在狱中的多年,秀米想了很多,更加形成了沉默寡言的习惯,以至于出狱之后自己都懒得说话了,回家乡的历程也是充满艰险的,可是对秀米这个经受过种种磨难的人来说,苦都算不上苦了。

小说的结局可以说是惨烈的,我是属于比较喜欢完美结局的人,看到这么悲的结局反而使我更加觉得小说写得更悲了。诚然,革命的进程是激烈的,总会有人牺牲,有人为之耗费一生,可正是因为有这些牺牲自己的人才有了现在的生活。革命先烈们用献血为我们铺就了

光明的前程,才会有了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

桃花感悟篇三:再读桃花井有感

再读桃花井有感

前一段时间看到《桃花井》,当时粗浅随意的扫了一遍,只觉是构思精巧的把几个故事叙述一下罢了,当得知需要写这个的读后感时,脑子里实在没什么感触,无奈只好重拾这本书仔细品读一下。

阅历浅薄,又生在这太平盛世,着实不太理解这其中深意。恰好我伯父有空,让我从交谈间窥视到了那个还在用第四套人名币的,几分钱还能买一堆糖的年代。一段夹缠血泪交织的苦难记忆,蒋晓云别出心裁的用张爱玲式冷眼旁观,诙谐幽默的把人生体悟感动掺进这字里行间。有人说她的《桃花井》,不与文字搏斗而是和谐相处,没有苦闷颓废虚无等等陈腔滥调。文字里有的是一种练达、一种世故,透着清新爽朗。我没有在她文字中体会到那历史沉闷厚重,寥寥数笔就让我触摸到那些悲欢离合,杨敬与家人无声的离别,相顾无言的离别是最恐怖的,仿佛在预兆杨敬怀揣的岁月静好的未来可能是充满坎坷的。果不其然,在外乡与本省意识对抗之下,他入狱了。多年之后出来渴望重回故里享天伦之乐。异变突起,杨敬的命丧归途,瞬时心里像破了个大洞,但还没来得及伤悲,笔锋一转,开始讲述李瑾洲。他回到心心恋着的桃花井。但没想到回乡后遭遇居然会变得如履薄冰,同乡们认为他是衣锦返乡的台湾老

桃花感悟

爷,大儿子对自己的不满,亲人对自己的压榨。让他对生活倍感失望。与周围的人周旋来赢得一席之地。作者和张爱玲一样对这种人性的狭隘自私描写的入木三分,像是困在深宅里的野兽,徒劳挣扎。再后来归根后的对死亡的直视,这种无言之劫难言之隐恐怕只有到晚年我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两岸隔阂、城乡差距、父子代沟、失散亲人重逢的喜悦,杂糅后竟然变成了伦理悲情的苦戏。杨敬远和李谨洲的故事,写出了去乡的痛苦和返乡的尴尬。大陆与台湾,代表着原乡与外乡,李谨洲执意回乡养老,祭祖的闹剧,与董婆一家的纠缠以及儿子的隔阂,交错连接。

聂华苓说,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在台湾的外省人里我还是外省人。我的根在大陆,我的干在台湾,我的枝叶在美国。身份的认同,始终困惑了从大陆到台湾的人以及后代。颠沛流离的滋味,我还没来的及体会,读大学我仍离家不远,我不知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在外工作,也许我后代不如我幸运会外出求学工作,也尝尽那分离之苦。也许我会留在家附近工作,也我后代也会效仿我,让我接触不到那丝苦楚。归去来兮,作者用陶渊明的经历为题,乍一看我没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当我重新回忆起那陶潜外出当官,回乡后看似美满的田园生活。我才惊觉作者的落笔不凡,独具匠心。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桃花 桃花艳史 乱世桃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