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级农作学”教学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调研和分析,归纳总结了“高级农作学”课程研究生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改革和考核制度改革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改进措施。为研究生今后的理论知识拓宽、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级农作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30
  0 前言
  农作学(耕作学)自20世纪50年代耕作学由前苏联引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自此耕作学一直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2003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的耕作学教材首次正式更名为农作学。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农业大学首先在国内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耕作学(农作学)课程。2005年由中国农业大学主编《农作学》研究生教材。农作学(耕作学)一直是农学专业的骨干专业课之一。农作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的布局和规划,同时从技术角度研究农田作物多熟种植、种植体制等综合生产管理。该课程理论知识不仅在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农业开发工作中具有独特的统帅全局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为农田获取高产高效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农学高层次人才学习该课程意义重大。我校(新疆农业大学)自2000年开始招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研究生以来,就开设了高级耕作学课程,该课程在本科耕作学课程的基础上从广度、深度、历史沿革等方面,更深刻地为研究生传授其相关理论和知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随着耕作学的更名,为研究生开设的高级耕作学也更名为高级农作学。立足新疆灌溉农业,紧扣自治区农业发展战略与农田高产高效问题,强化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1现存主要教学问题归纳与分析
  1.1 教学内容
  “高级农作学”尚无统一教材,内容较松散,授课内容因人而异,差异较大。而我校现使用的教学大纲已沿用多年,随着学科发展已不能适应目前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另外,缺乏跟紧学科前沿的内容和实践生产中的教学素材的收集。多媒体课件较单调,有待于补充教学素材制作成内容丰富、系统、图片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
  1.2 教学方法需改进
  首先,目前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其次,高远辽阔的思维空间、自由放松的思想境地和开放活泼的思维状态是创新的理想条件。我们现行的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学生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束缚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局限于教师教授内容,个人思维和见解易被禁锢。再次,目前教学方法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过多理论的讲解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也会造成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1.3 课程考核标准有待于修订
  目前的考核方式较被动、消极。主要以单一理论试卷或课程论文考核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已与学科发展不相适应,此考核方式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制作多媒体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均无法体现。另外,此种考核方式易引导学生由平时不学习,结课时集中突击“死背书”、“背死书”的被动学习现象。
  2 教学改革方式
  2.1 改变仅课堂教学为课堂与实践结合的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实际案例分析、开展模拟研究。教师可设计一个专题,让同学对指定区域进行农田耕作、作物布局等方面的资料查询,并根据查找或咨询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种植结构情况、土壤质地、水源状况,找出当地农作措施存在主要问题,然后,从教研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模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提出适合当地的不同耕作制度及作物布局方案,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写出设计报告,这样使单一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教学方式,此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研究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为他们提供创新机会。
  2.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科理论基础
  教材是前人经典经验和知识的汇集,对于学生学习有功不可没的作用,但学生如果迷信教材则会制约学生的视野,教师若局限于教材,同样也影响教师的正常研究教学工作的深入性和广泛性。积极鼓励研究生们到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去锻炼,亲自吸收经典文献的营养与大师的思想进行交流。大量阅读科研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的实践和锻炼,可提高学生阅读学术资料能力;(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领域经典文献及重要思想进行深入理解能力;(3)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理解使学生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内的有限知识,具有更为宽广的研究视野。教师可要求学生不仅阅读本学科领域内文献还要关注经典著作,重点研读有关近三年科研动态的文献。通过阅读要求学生总结出在本学科领域内的试验方法、研究手段等内容。
  2.3 开展学生专题汇报及讨论——课堂seminar(启动科研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员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的思维和见解易被禁锢,学生学习自主性较低。“讨论式”教学模式可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的学术研究环境。教师可立足本课程内容,围绕不同研究方向布置讨论题,学生可借助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分析筛选并归纳总结,形成个人独到见解,并做成PPT,分小组进行课堂汇报交流。达到课堂seminar的效果,汇报讨论中体现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课堂上学生的每个新见解都应得到鼓励。教师设计的每个题目都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唯一的,培养学生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寻求更好的方法,而不过分重视结果。这种方式有益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热词搜索:农作 教学改革 紧密 实践 理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