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写作教学中“例文介入”的观照与思辨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本文界定了儿童写作中“例文”的概念,阐述了写作教学过程中介入例文的实践及其学理依据。从例文介入的类型、时机、策略三方面论述,提出例文介入在儿童写作教学中发挥作用的观点。同时,通过回顾与反思,提出对例文介入应有的警示。
  【关键词】例文;介入;观照;思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43-08
  《现代汉英词典》中,“例”字作为名词解释为“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也有“从前有过,后来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之意。同时也指某种被认可的“规则”“体例”。本文所涉及的“例文”,专属于儿童写作教学范畴,指为教学需要提供的可借鉴、可拆合、可提取的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语篇。结合“例”字的词性,“例文”具有帮助说明写作情况,明晰解释写作意图,展示某类文体写作范式等功能。2003年,王荣生发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把“文选型”语文教材的选文大体辨别为四类:“例文”“定篇”“用件”以及“样本”,这四类选文各自有不同的功能。王荣生认为,语文课程中应该存在这一类选文:它本身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途径存在,将蕴含无限知识的诗文限定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知识点上,作为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的例子,这就是“例文”,相当于一种用来证明语文知识的“直观教具”。例文“介入”儿童写作教学,因学情即时呈现鲜活样本,能起到明显的辅助教学作用,能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促进作用,属于真实可见、切实可用的写作教学支架。本文所说的“例文”不等同于“范文”,除了涵盖模仿样板、审美标杆的“示范”效应外,例文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因呈现时机,使用方式,选文类型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应该说,“例文”涵盖“范文”,也超越“范文”。
  一、例文介入的实践及学理依据
  当我们以“例文”为关键词进行已有论文搜索的时候,发现大量结果都与“英语”学科教学有关。例文的运用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之广,重视之高,研究之深,是令母语教育从业者始料不及的。学习外来语言,牢牢把握“初学”的认知定位,特别仰仗例文的功能,使之成为学习者进步的阶梯,这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必然选择。而作为母语写作教育,我们却主观回避对例文的重视,人为丧失对例文辅写功能的研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师生双方都处于茫然状态。我们以为儿童的每日读、说、写,应然是行家里手,还需他人的表达为“例”?还有借鉴的需要?我们又强调“原创”,把它当作写作起步的第一要义,认为例文出现影响了原初创意,导致千篇一律。例文,真的有那么不堪么?例文应被排斥在写作教学系统之外么?
  王瑶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学习完整与不完整范文对小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促进作用》中的实验与分析,使我们对教学中介入例文有全新的认识。该实验旨在论证“小学作文教学中通过范文对写作产生的作用”。实验组选取大连市某小学的300名三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随机分成10个学习组,其中9个组为实验组,一个组为控制组。首先给定一篇记叙文的作文题目,让10个学习组的被试独立进行写作;然后,让9个实验组的被试分别学习完整或各个类型不完整的范文,控制组的被试不学习任何范文;最后让10个组的被试重新写作同一题目的记叙文。作者根据小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评价指标评定被试的前、后两篇作文的成绩,计算出各分项的得分和总分。实验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的记叙文写作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9个实验组的前、后两次作文的总成绩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作文总分、文章结构分项的得分、文章内容分项的得分、文章词句分项得分等不同方面来观察,发现“补充结尾式”“填充内容式” “补充要素式”的不完整范文与同类型完整范文,居然对于写作水平的提升产生的作用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例文介入,有效促进写作水平提升。
  但也有研究发现例文对写作教学产生负面效果。如希洛克斯于1984年提出的“摒除例文”的观点。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发现,“例文运用无效或导致反效”的结论与例文本身无关,问题出在教师的操作上。例如选文类型随意、例文出现的时机不当、例文教学策略错误、例文功能定位失调等,诸多因素导致例文在教学目标达成上失效,作用难以发挥。也有因教师个人主张过于强势,借助例文时以自身的认知取代儿童认知,强制要求生硬模仿,形成 “千人一面” 的狭窄格局。原因多样,但例文存在的价值不容置疑,关键在于运用得当。
  在一线写作教学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例文出现频率极高,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存在即合理”。例文在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
  1. 最近发展区
  董蓓菲教授提出“写作即认知”的观点,主张写作教学应从“学写作”的单向接受式学习向“通过写作学”的认知功能性学习转变。儿童写作就是认知发展的过程,通过写不断丰富自我,具备面对新生活,探索新世界,适应新领域的能力。写作教学发生之前,儿童处于“现有发展水平”,运用的是“伙伴语言”;写作教学发生之后,儿童迈向“最近的、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达到教学指向的“目標语言”;其间的“例文介入”,就是提供过渡中需要的“中介语言”。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他人(尤其是在教师)的指导,通过“模仿”这一学习的最本质行动,激活“惰性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达到的新的、较高的水平。例文作为中介,正是儿童向最近发展区迈进中的极佳阶梯。例文能提供多种可依附的“抓手”,如:高于原水平的表达、文字描绘下的别样精彩世界、对客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篇章组合的不同设想、借鉴批判的反面素材等。不论何种形式的例文,都与儿童已有认知存在差异,有利教师“教”,有益于儿童“学”。例文,就是儿童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智慧与策略获得全新体验的依存。
  2. 图式理论
  抽象艺术大师,20世纪欧洲先锋艺术先驱安东尼·达马西奥在《自我进入心灵》一书中说:大脑是个天生的制图大师。从我们离开子宫的那刻起,大脑就开始绘制我们周围的种种模式,它的目的始终如一。恩斯特·卡希尔在《人论》中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些言论足以证明“图式”是我们普遍的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图式加工外界输入的新信息的动态过程。例文就是“打包”后的整体呈现图式,涵盖了写作中的词汇,句式、组篇、立意、审美、意境等诸多元素。借助例文,作者可以整体感知,也可以拆解分析,在过程中习得写作真义,形成新的表达图式。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可以言说表达,是有关“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它不能被言说,是有关行动步骤或规则的知识。皮亚杰提出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理论有力说明了例文介入有助于全新认知图式的形成。图式化解读中,陈述性知识结构和程序性知识结构都会变化与提升。既能知道“写什么”“是什么样”,又能理解“怎么写成的”“为什么这样去写”。

相关热词搜索:例文 观照 思辨 介入 写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