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虽知未来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随着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加大,并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相关的教育部门提升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质量,加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S157-4;X1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1-0202-01
  1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1实施“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起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另外,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普遍存在个性突出、多思维、欲望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学生的思维与性格特点,所以教师应摒弃原有的“一教一学”的陈旧观念,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三位一体”(学生、课堂、教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灵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图书资料等进行查阅,并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展开论述和讲解。而教师则应通过课堂提问或者答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充分实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提炼综述及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1.2重视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的结合
  “产”是指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相关的各项工作;“学”是指以教学、培训及进修为主体,以社会学习为辅的学习,其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研”是指所有相关的科学试验内容,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来承担。而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基本的调查、设计和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各高校除了充分利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内的所有实习、实验机会外,还要从实践教学方式、内容、环节等方面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走出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之路。
  1.3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实行综合考核测评制度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检验。目前,课程考试大多都是一次性终结考试,采取闭卷的考核形式,考试内容一般都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有甚者,教师在考試前会总结考试的重点内容。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是对学生记忆背诵能力的考察。因此,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在每次的课程考核上应采用综合考核测评的方法。其方法如下:学生的最后成绩由经典理论、实践、平时成绩3部分组成,经典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经典理论成绩采用百分制;实践成绩由实践技能和实验报告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由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出勤情况组成,课程论文成绩占平时成绩的40%,平时作业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提问占平时成绩的20%,出勤情况占平时成绩的10%。
  1.4开辟绿色就业管理模式,实现就业监管
  我国各高校每年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无形之中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饱和。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如何结合就业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开辟新的绿色就业管理模式,是各高校面临的当务之急。绿色就业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就业管理模式相比,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就业管理纳入到学校的监管体制当中。通过一体化和制度化的就业监管体制,修复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管理混乱问题。其具体做法如下:(1)构建紧密合作的“校—院”级管理制度;(2)加强就业市场的调研;(3)结合历年社会就业情况,调整课程设置;(4)提高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课程建设中;(5)定期举办制度化、正规化、高效化的校园招聘会。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
  2.1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校通过搭建“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历练了学生实战本领。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高校较好地推广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知识,提高了专业的影响力和实用性。此外,“产、学、研”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了分级教学和分类教学的目标,为进一步培养高尖端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保障。
  2.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程考核的合理性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以教育和服务为本”的教学理念。富有“个性”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问题的潜能,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创造了有利环境。此外,综合测评制度的实施消除了学生厌学情绪,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效率
  绿色就业管理模式使学生直面社会用人单位,使其达到“一对一”的无缝信息对接,实现了学生就业管理过程中的无污染就业管理,同时也保障了学校就业管理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进而保障了学生高效就业。此外,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的直接对接,使学校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并根据历年该专业的在校人数和就业情况,制定合理的招生人数。
  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有着宽广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原因也在于此。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教育部门强化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优化创新,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专业化人才,促进我国水土环境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春平,张洪江.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1-4.
  [3]余新晓.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14-16.
  [3]孙保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林业教育,2001,19(1):25-27.
  [4]王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15-

相关热词搜索:荒漠化 水土保持 教学改革 防治 探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