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中外广播电视史”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内容摘要】 “中外广播电视史”的本科教学在有些高校长期存在着不开、开不起来或开而不活的教学困境,轻视专业史教学的观念误区、教学定位的偏颇、教材编纂的“新闻史”模式,是造成这一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借助社交媒体、网络数据库,本文试图构建视听影像库、教材、教师、学生“四方会谈”的教学新模式,并在教学中做了初步的实践。
  【关键词】中外广播电视史;教学困境;“四方会谈”教学模式
  “中外广播电视史”(以下简称“广电史”)的本科教学在有些高校长期存在着不开、开不起来或开而不活的教学困境,教学内容常常被压缩到“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史”等课程中,已开设的广电史大都设为选修课,且多放在第三学年,颠倒了课程体系设计中先基础后应用的关系。多数广电史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者昏昏、学习者沉沉”的“满堂灌”现象。形成这一尴尬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功利主义原因。本文结合作者广电史的本科教学经验、教学改革,试图借助社交媒体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电史本科教学的新模式,以期推动广电史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广电史本科教学的现实困境
  自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设立以来,广电史的本科教学长期存在着时开时断、因“师”而设、临时增设、不受学生欢迎等问题。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尚未开设广电史,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海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淮海工学院、井冈山大学、湖南科技学院等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大多数新闻院校的中外广播电视史的教学内容被压缩到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等课程教学内,致使部分院校的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课程教学被广播电视史的内容严重挤压。已开设的新闻院校也多将该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教学存在着“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实困惑。至今,笔者尚未检索到广电史课程被评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可见,广电史的本科教学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轻视专业史教学的观念误区
  在就业压力下,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居于主导地位,许多基础性课程以“无用”“没有必要开设”的理由被大量压缩、停开。其次,仅有百余年历史的广电史以“历史较短”“没有多少可讲”的理由,被压缩到“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论”或者“新闻史”课程内。有许多地方院校的学生反映,“广播电视概论”中有三分之一的授课内容是广电史,乃至出现了理论课程演变为史论课程。
  (二)教学定位的偏颇
  在“专业史为专业服务”的观念指导下,广电史本科教学的目的多被预设为广播电视的理论教学、业务教学提供必要的历史基础。在潜移默化地形塑学生的广电职业观,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自觉性。这种僵化的教学定位使广电史的教学内容“见事不见人”,重视规律讲解忽视历史感培养。英、美广电制度史、节目史,人民广播的创业史、宣传史,新中国广播电视的改革史、产业史、宣传史、节目史等内容成为教学重点,而人物史、观众史、文化史等内容多被舍弃。教学方法因学生的无兴趣、无动力而演变成教学者“满堂灌”式的讲解,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出于“修满学分”“不挂科”“为了考研”等目的而被动接受的僵化知识。
  作为广电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广电史的本科教学承担着为其他课程服务、培养学生专业史观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广电专业的历史感。而当前广电史的本科教学却因偏颇的教学目标、冗杂的教学内容、不当的教学方法等因素,演变为脱离具体历史情境的讲解与背诵,从而使缺乏背诵传统、在多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00后”本科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要根据广播电视史的本体特性、“00后”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确定广电史本科教学的目标。因为其跨时空、随时间同步线性传播特性,使广播电视以持续的视听影像而非文字与社会发生多元、复杂、持续的历史互动。廣播电视史是人类影像世界、时空世界生产、传播的历史,具有影视人类学、影视社会学、影视政治学、影视经济学的文化特征。我国“00后”本科生是伴随电视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广电史的本科教学可从影视文化素养层面,确定以兴趣为导向,以反思影像世界、时空世界为根本教学宗旨的新定位。这一新定位并不排斥为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而是从反思影像世界、时空世界的角度,讲述广播电视的技术进步、制度设计、内容生产、产业生成以及广播电视人的历史表现,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历史思维、职业神圣感。
  (三)教材编纂的“新闻史”模式
  由于广电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有以《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为代表的优秀教材,但广电史的本科教材普遍存在着种类少、缺乏精品、偏向“新闻史”模式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广电史的本科教材不超过20种,采用较多的有郭镇之的《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三版)、赵玉明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艾红红的《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等。正如《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主编赵玉明先生所说:“已经问世的绝大多数中国广播电视史志著述(包括本书在内)基本上还处于历史事实的描述阶段,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律只有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但缺乏深度,少数著作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偏重于事业建设和宣传概况,对广播电视发展的综合研究不够,地方广播电视史的研究发展不平衡,广播电视系统部门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①
  在师资力量较为缺乏的现实背景下,广电史的教材决定了广电史本科教学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基本观点,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材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广电史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综上,轻视专业史教学的观念误区、教学定位的偏颇、“新闻史”编纂模式等,导致了当前广电史本科教学效果不佳。
  二、“四方会谈”的广电史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关热词搜索:语境 广播电视 困境 本科教学 中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