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开发视野中的教室环境创设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教室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场所,教室环境创设的合理性,对其学业进步及其身心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整洁有序、优雅美观的教室,生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理解相容、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是陶冶学生美好情感、积极态度、健康价值观的最有利教学条件。然而,对教室环境的布置,人们一向只是注重追求其功能性价值,讲究其在面积、色彩、光线、密度、课桌椅摆放等方面的物理特性,事实上,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教室环境具有“无声地说话”、“默默地育人”的作用,能够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因此,为有效地发挥环境的潜在教育功能,应该将教室环境创设置于课程开发的视野中来,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
  一、教室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者日益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之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获得相应的成长,而后者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只有这几方面目标的和谐达成,才能培养内心充盈、人格健全并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公民。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修养的促进与否,以及促进发展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非预期和非计划性的,需要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实际上,这种“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就是隐性课程。从理论上说,教室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已经成为一些人的共识;而在实践中,教室环境却远未发挥出隐性课程的价值。纵观目前的中小学教室环境布置,多为一面国旗、两块黑板、三堵白墙,内容固定,形式单调,缺乏创新,丧失人文性和教育性,显然,教育者并未从课程开发的视野中,真正把教室环境作为课程来开发、建设。
  教室环境的课程价值为何在实践中被忽视?究其原因,与人们旧的课程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在大多数人(包括教育界人士)的观念中,课程仅仅被狭隘化为正式课程,即在课目表上一目了然的学科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了学科本位的知识授受,而忽略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论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也更加关注正式课程以外的非正式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教室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也就是说,教室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地进行的,它能通过综合有形、无形的,物质、精神的等多方面的隐性因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看似细微的作用,却能渗透进每一个角落,并且还能够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教室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其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好的教室环境可以成为学校“历史墙”、“文化墙”,用以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作为正式课程的重要补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要使教室环境具有教育意义,需要充分挖掘有关班级、班主任和教室(教学楼)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作为引领班级所有成员成长的力量。
  二、教室环境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来源,是课程与教学质量的保障。说到课程资源,人们通常联想到的是教材、教参、教辅之类的文本资源。除了这些显性的课程资源,还有更加复杂的隐性课程资源可资利用,如果忽视隐性课程资源,教学活动就会简化为“训练”活动,课堂将成为灌输书本知识的工厂车间,教材也可能成为压抑人性发展的教条。吴刚平教授从资源的功能特点出发,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环境等因素。事实上,教室环境既是一种条件性课程资源,又可以看作是素材性资源;既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又可视作课程内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室环境提供了学习者必须的物质条件,是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包括空间、光线、温度、色彩等;另一方面,教室环境的人文特性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更加积极而深刻的意义,教室环境所承载的诸如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审美取向等潜在的信息,于无形中被学生所接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并最终以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它是各种文本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会造成全面而持久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环境影响人格形成的最好注脚。然而,单纯的物理环境只有在赋予显性、明确的意义之后,才能具有课程的性质。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赋予教室环境以丰富的人文特性,让其承载一定的人文价值,这样,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教育性功能,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塑人于无形。一句话,我们必须把教室环境当作一种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去精心设计和开发。
  三、发挥教室环境创设的课程作用
  学习者个体经验的获得源自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人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环境慢慢地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发生联系,产生了意义;不同的环境给人以不同的信息,个人不同的经验又导致对信息解读的差异性,如此,人们在解读环境、设计环境,与环境反复“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了个人的生长,也建构了个体独特的经验和意义。
  教室环境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教室环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生成各种经验的重要场所,学习者在其中进行自由学习与自主探索,不同的教室环境会形成学生不同的体验;另一方面,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环境的创设也有着不同的需要,学习者会通过自身的活动创生新的课程资源,从而改造现有的环境。可以说,环境指向学习者的影响和学习者个体指向教室环境的潜在学习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然而,在控制理性的哲学观之下,环境与学习者之间呈现的却是单向的作用。单向设计的教室环境通常是单调的,它单方面地表达着学校或教师的意志或价值取向。例如在小学教室中常见的“红花版”,就隐含了校方所倡导的竞争意识,提醒着学生们时时你追我赶,形成浓厚的竞争气氛。不仅如此,单调的环境还常常会造成学习者的审美疲劳,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习情绪,从而妨碍了学习的有效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审美意趣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发挥教室环境创设的课程作用,就是要有效形成教室环境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在教师、学生、教室环境之间形成有效的两两交互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学习者在一定指导下对环境创设的主体作用。
  四、让教室环境创设成为独特的班本课程
  对教室环境的创设,不仅要关注环境的美化,更重要的是赋予环境教育意义,开发其作为课程的功能。教室环境所营造的积极氛围可以让学习者感到身心愉悦、积极向上,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所以,有价值的班级教室环境创设应该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反映出一个班集体独特的个性和文化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室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甚至是更加开放、更加丰富多彩的“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重视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经验和创造,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创设 视野 教室 课程 环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