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试作弊问题的换位思考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考试作弊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监管和处罚虽日趋缜密和严厉,但仍屡禁不止。作弊人数虽不多,但作弊现象的危害性却十分严重,它严重破坏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考风考纪和学风。目前相关研究论文关于作弊问题的研讨,大多从教师或教学管理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把作弊学生作为对立面来进行论述,分析作弊的危害、手段、类型、特征、惩治对策等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反思教务管理者和教师在作弊行为发生的前、中、后各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及应采取的对策等内容的文章则很少见。本文尝试通过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教务管理者和教师在杜绝作弊时应发挥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非自身因素
  
  学生明知考试作弊会被处罚,但为何顶风违纪?究其原因,固然有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自控能力差、诚信意识缺失等诸方面的自身因素,但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考试内容与形式安排、诚信教育等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也是导致学生作弊行为发生不容忽视的非自身因素。
  1.考试及其分数的作用被过分强调,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与评价,基本上都是以考试分数作为核心依据。考试被作为考察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分数被看成学生能力及水平的量化体现,考分几乎可以说明一切。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毕业、学位获取,还与其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获取推免生资格直接挂钩。这种过分强调分数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严重功利化,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包括部分老师只重考分不重能力培养,片面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分数,进而取得学分、毕业证、学位证等。
  2.考试方式、内容及题型的设计使得作弊往往很便捷也容易得逞
  近年来,各高校考试方式虽已呈现多样化的变革趋势,但一次性闭卷笔试仍是课程结束时的主要考核方式,考试内容片面、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甚至有些实践环节的考核(如金工实习、物理、化学实验等)有时也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大多限定在教师课堂讲授内容或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固化知识,答案大多能在书本或课堂笔记上直接找到。评分强调标准化,得分以复述教科书或课堂笔记的准确程度为标准,作弊者只要将老师考前划定的考试范围或复习重点带进考场抄袭,就能轻易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考试方式、内容及题型的设计的不合理,客观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现象的滋生。
  3.作弊一旦得逞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诱惑太大
  目前高校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的形式仍然是期末考试成绩和期中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7:3或6:4),或者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辅之以各种各样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程论文等)进行综合评定。但是,无论哪种成绩评定方式都受到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的影响。学生平时即使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不交作业,不做课程论文或项目设计,只要卷面分合格,再找任课老师沟通沟通,就能如愿过关并掩盖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劣迹。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对家长和老师有所交代,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考试时往往就企图通过作弊,达到“一俊遮百丑”的目的。学校成绩管理和教师成绩评定方式的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作弊行为的发生。
  4.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对作弊处罚存在侥幸心理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作弊现象的出现,各高校都会把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范畴,将考场规则,处罚条例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宣讲并考核,或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等形式进行告知,有些还会在考前举行主题班会,告诫学生诚信考试。但执行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或执行不严,部分环节被异化为搞形式,走过场,教育过程流于形式,使得同学们对考试作弊问题的严重性、违背诚信所应承担的责任及所将受到的处罚缺乏清醒、深刻的认识。当受到周围不良风气的影响或监考不严使得作弊有机可乘时,就会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二、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在杜绝考试作弊问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作弊行为的责任主体是学生,作弊者理应受到批评教育及处罚,但作弊动机和作弊行为的产生,问题并非全在学生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和老师对考试分数的过份倚重,课程考试制度与方式本身的不合理,成绩评定方式的不科学及诚信教育的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根治作弊,堵不如疏,“解铃还需系铃人”,学生是考试制度及规则的接受者,改革考试制度,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的主动权在学校和教师手中。面对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现状,学校和老师均应正视课程考试制度设计及运作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采取应对措施,以期从根本上杜绝作弊问题。针对上述原因,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淡化分数效能,使考试回归其本质,将学生从分数束缚中解脱出来
  众所周知,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手段。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课程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杜绝作弊现象,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均应转变考试观念,不应把考试当成管制、调教、量化评价学生的手段,而应努力把考试过程变为一种教育和激励过程,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使考试成为学生挑战自我、发挥才智、展现成果的平台,实现以考促学、推动学习的目的。特别是要摒弃依附在考试分数上的多种评优评先功能,将学生从追求分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考试。
  2.优化考试方式、内容,使作弊难以得逞,让企图作弊者自动放弃作弊念头
  考试内容的教材化、笔记化使得作弊容易得逞是诱使学生屡屡作弊的主要原因之一。杜绝作弊应从考试方式及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入手,把考试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方面,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应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强化综合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大幅减少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与复述,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让作弊者即使翻阅教材及笔记也无法直接作答,使作弊难以得逞。学校可考虑出台课程考试命题指导意见,引导老师在命题时,减少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当避免过于侧重对知识的机械地记忆,多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机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评分时重点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与融会贯通,鼓励其敢于质疑与批判,大胆进行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解答,并以创新度作为衡量答题质量的主要指标。在试卷中设置附加题,给有创新和独特见解的学生额外加分,使课程考试从知识测试转向能力和素质测试。当考试制度、试题内容和评分标

相关热词搜索:换位 考试作弊 对策 思考 课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