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学教学多维性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 数学作为大学数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可以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计算机、网络交往的能力,对学生后继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很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先进的学习经验的借鉴、分析、总结和研究,特制定出一套适合大众化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应用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数学多维性探析
  
  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数学类课程的学习除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造成直接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计算机、网络交往的能力。实际上,数学教育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就全国而言,少量重点大学(如北大、清华)仍然进行着精英教育,那里的教育对象和十年前没有明显变化,而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学校已经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必将出现三个转变:第一,学生入学质量相对下降,大批以前不能进入大学的学生走进校园,学生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不强,特别是学生掌握数理化知识及能力不足,学习数学类课程相对困难;第二,为解决师资严重不足,大量青年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他们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而教学经验积累不够,驾御大班课堂能力有限,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第三,大学生经济负担和就业压力增大,对所学课程更加急功近利,除部分预备“考研”和“升本”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对数学基础课不感兴趣。数学基础课开始出现大面积不及格,许多学生因为数学类课程不及格而不能拿到毕业证书;数学大课课堂秩序混乱;一些学生因为听不懂课而逃课;抄袭作业只为获取作业分数或铤而走险考试作弊;有些专业开始酝酿取消数学类课程;个别教师开始降低数学类课程要求,又导致“考研”受阻;师生情绪对立,使正常教学受到影响。为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高校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在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的严峻形势下,我院教师研究出一套适合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的多维性教学方法。
  
  一、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分层次
  
  根据我校学生专业的特点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分层次。我院教学目标的确定,依纲扣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A层打基础,培养兴趣,规范行为习惯,狠抓养成教育,力争成绩接近合格;B层保证基础,培养兴趣,抓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绩力争合格;C层基础较好,挖掘潜能,考试成绩必须合格,而且有所拔高,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二、作业分层
  
  鉴于学生基础不同、课堂接受能力的不同,我们在教研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完全相同,更令人担心的是一部分学生错题的步骤和结果都完全一样,我担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听不懂或者厌学的现象,导致学习没有效果,作业不会,为了应付老师,一部分学生抄袭作业。为了尽量避免这样现象的发生,我们研究探讨了不同学生,根据上课掌握的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各个专业都做了相应的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学生提问的情况多了,不懂的问题在课后及时得到了解决。虽然我们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是看到学生的进步,很是欣慰。
  
  三、根据专业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普遍发觉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学生后继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对于所学的内容如何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是我们课题探讨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对于渔政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是文科考生,学生基础相比于其他专业较差,而且空间解析几何这个章节的学习对于他们以后无论是专业应用还是考研的学生,用处都不是很大,不但浪费了学时,而且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是一种负担。通过大家的具体研究,我们提出适合渔政专业学习的内容,删减了一些对以后专业学习用处不大的部分,同时加入有助于专业学习的内容。我们通过试验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有:内容选取的原则是广而浅,少而精、删繁就简。根据我院农科本科学生的教学的特点,对于高等数学整个微积分的教学的学时80学时,要求教师精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在定理、定义的应用。但是我们对于工科208学时的学生,则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定理、定义的理解应用,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意识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可能多地将高等数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展现高等数学的巨大魅力。例如对于渔政与水产养殖的本科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加入鱼类捕捞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所学与专业结合。这些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应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融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教学之中。
  
  四、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最为明显的作用即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某一门课掌握如何往往通过考试来了解、评定。同时,考试也是评估、检查老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会对学习产生反作用力或“回流效果”。第一,考试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很多时候,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第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而我们普遍采取的闭卷考试,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并不能考出学生的真正的创造力,而大学考试应主要考查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我们对数学课的考试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闭卷考试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种考试方式。
  (1)平时测试与期末测验相结合考试
  对于一般班的学生,平时的作业、课堂的检查、学生的出勤都将作为评价学生期末成绩的考核标准,不同程度的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各有不同。对于一般班的学生,我们通常采取平时30%,期末70%。这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产生学生因为畏惧考试不及格而放弃学习的现象
  (2)课程论文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课程论文是在学生完成某门课的学习之后,写一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论文作为这门课的考试,课程论文可以教师指定题目,也可以学生自选题目。写课程论文需要学生查阅一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形成论文,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锻炼,但也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同时这种方式也受教学内容和学生年级的限制。对于这样的考试方式,使用的学生应该是强化班级的学生。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完成水平较高的课程论文,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们指导他们如何完成,最后结合他们的考试成绩作总评。
  (3)数学建模与考试相结合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高等特点,数学建模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经常性地想到用数学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尽量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当代高新科技成果的意识,能将数学、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教学过程的重点应是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通过一些简单模型的求解过程与其考试成绩相结合,增强其热爱数学的意识。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根据高校自身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主动适应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高校数学教师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佃奎.当代英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朱练平.柏林大学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6.
  
  本论文是由2008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编号:SZ080309项目大众化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多维性探析”资助

相关热词搜索:多维 探析 数学教学 高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