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课程考核形式之反思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课程考核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互动、教师反思、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契机。课程考核形式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关键性不容小觑。笔者以“实践——反思——重构”的路径对现阶段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课程考核形式加以探讨,旨在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 课程考核形式 实践 反思 重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2010-2020)》指出,要“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1]。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模式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但究其细节,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要想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何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来改善其质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课程考核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很多考核方式逐渐沦为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实践:现行的研究生课程考核形式
  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而言,其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是平时成绩的30%加上期末考核成绩的70%作为研究生一学年的最终成绩,其大致流程可以表达为:
  1.过程考核:课堂考勤——查好文献、撰写报告——PPT演示报告——参与讨论与提问——平时成绩。2.结果考核:笔试型——课程论文型——期末成绩。3.最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现行的研究生考核形式从时间维度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基于课堂的过程考核阶段。教师以课堂考勤,学生自己查找文献、撰写报告、通过PPT演示、课堂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对学生加以考核,这部分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据总成绩的30%。其目的有三:一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的一些方式方法;三是系统地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通过文献搜集等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二是以检验教学效果、学习效果为目的的结果考核阶段。这一阶段在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教育中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其一是以试卷为依托的笔试型考试,可分为开卷与闭卷两种形式,这一考核方法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其二是以课程论文为载体的考核形式,这一考核方法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积极寻找问题源,从问题本身出发,从搜集资料到整理资料等一系列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检验自己的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基于以上分析,以“存在即合理”的原理推断,现行的研究生课程考核形式对于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论是调动研究生在整个学习期间的积极性,还是在考查教师教学效果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现实的实践过程来看,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还是存在有大量的问题。
  二、反思:现行的研究生课程考核形式的问题
  期末考核的目的根据对象的不同,其理解有所差异。于研究生自身而言,是检验其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成绩的反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做的过程中检验自身的缺失;于教师而言,是检验其一学期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学生考卷或论文的反馈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调整教学重点,改革教学方式;于学校而言,是对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评估。万众归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考核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以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而现实是不理想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单一:研究生教育的考核方式与本科生、高中生的考核方式有同质化的趋势
  从学历划分的阶段性来讲,研究生教育是比高中教育、本科生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规格、目的等都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其考核的侧重点就会有所差异。于高中生而言,是一种“接受式学习”,以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目的,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于本科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跟随性学习”与“临摹性学习”,以掌握某一专业技能为目的,其考核的是相关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知识与经验。但研究生却不同,它需要的是一种“理解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创新性想法。因此,其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习方法的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等条件性知识上。但是,反观现实,目前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考核方式并没有以此为目的,而还有很多课程的考核方式与高中、本科阶段的考核形式一样,还陷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研究生教育的考核形式还存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中,这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试想,如果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仅仅停留在复制别人的思想、传达别人的见解层面,那“钱学森之问”中所提到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二)避重就轻:研究生教育的考核形式重结果而轻过程
  研究生教育的考核方式中存在重结果而轻过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本末倒置:从期末最终成绩的构成来看,过程考核力度远小于结果考核力度
  对于过程考核的成绩仅占30%,其考核力度相对较小,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趋于形式化,使得过程考核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教师为了防止最终考核成绩不合格,将平时成绩视作一个帮衬而拉高最终成绩,造成教师与学生对于过程考核的认知错误而忽视这一环节。另一方面,过程考核在以考促改方面也表现得差强人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课堂氛围不好等现象作为过程考核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之所以要高度重视对教育评价结果的反馈,是因为教育评价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及时反馈教育评价结果,使被评价的教育单位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迅速改进,以不断地向教育目标逼近。”[2]
  2.互动缺失:从课程考核的信息反馈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了成绩的反馈而无其他

相关热词搜索:反思 考核 研究生课程 人文 形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