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 考试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与保障。考试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试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鉴国外考试方式的先进做法,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与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 考试方式 考试内容 创新型人才
  一、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已日益普及,高校应更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的考试制度对考试目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僵化,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在当今多变且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继续发展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目标的实施都要有配套的考试与评价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大力倡导并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许多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平台。课程考试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合理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课程考试评价的诊断、评定、激励功能,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练、以考促改的目的,更能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知和实践能力、先天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按照高校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改革现有课程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考试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某个重要环节,更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与保障。
  二、国内外高校课程考试方式的差异及影响
  目前,国内高校的考试方式相对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功能性。主要表现在:
  (一)考试目的过于片面。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评优、学分、学位、毕业证获取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获得理想的分数成为众多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学生学分。学校重视考试过程的组织,而轻视对考试功能的定位与引导。
  (二)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多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少采用口试、课程论文、答辩、实践操作等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特长的培养。闭卷考试重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考核,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考试内容不够全面。常局限于教材或上课讲授的范围,重知识接受性考核,轻能力应用性考核,高分未必高能,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以卷面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主要看成绩或排名,而且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因而学生为了考试通过不惜铤而走险,作弊现象非常严重。考风不正必然导致学风不浓,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相反,国外高校考试不论是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时间都相对灵活。有课后作业、报告、课程论文、口试、答辩、实践操作、表演等,很少统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重视团队合作,强调师生互动。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少死记硬背内容。考试时间不固定,可有多次考试的机会,重视过程性考核。课程考核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诚信品格的培养,重视实践性操作。因此,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反映教风与学风、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等诸方面的状况。国内外高校课程考试方式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高等教育模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些结论:国内高校现有课程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考试方式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因此,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的做法,打破传统的考试方式与评价机制,以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努力实现考核方式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试方式改革路径
  (一)考试目的明确化。考试是一种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检测与反馈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因此,学生要改变考试为了学分、为了评优、为了毕业证书等狭隘的观点,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将学习的过程作为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把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情况和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明确了考试的目的,才会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与方向。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传授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非满足学生获取学分为最终目的。
  (二)考试方式多元化。为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考试方式必须灵活多元。我们要根据课程体系特点确定考核的主要方式。
  高校课程体系一般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必修与选修)、专业实践课等。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是不一样的,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同。为培养专业能力,不同性质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选择,区别对待。
  以经济类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一般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两课等,英语、数学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工具,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夯实,可以闭卷考核方式为主。两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的主渠道,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要丰富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的方法外,考试方式也必须灵活有创意,比如开卷、课程论文、辩论会等。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应以闭卷为主。比如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基础、基础会计、国际贸易原理等课程,其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其考核方式仍应以闭卷考试为主,但考核内容应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应用能力的发挥。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多种组合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方式外,还可根据课程的特点与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考试方式。比如:课程论文、开卷、实验报告、策划书、小组作业、面试答辩等。专业实践课应以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专题论文等考核方式为主,辅之以讨论、答辩等方式。增强教与学、考与评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培养 理念 课程 改革 创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