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泛人文教育”到处可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泛人文教育”,其特征有二:一是教师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给人的感觉比较泛;二是学生讨论时,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空。一节课下来,人文内容是什么,要点在何处,精彩在哪里,学生心中都没什么印象。对此,许多老师提出: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还教学之本来面目,应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揣摩语言方面狠下功夫。于漪老师就说,无论是进行人文教育还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切、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到一旁”。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受到人们极大关注。这种关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都清楚,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科学技术神奇般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而突出的问题就是物质文明进步与精神文明提升之间的不平衡。膨胀的物欲及其文化挤压着人们的心灵。许多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他们除了金钱与时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有学者深切指出:“人们但知追求物欲而忽视了精神上的修养,于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茫茫而无所措、无所从。人心如此,国际如此,人类再不回头,终将走入没顶的深渊。”[1]而如何化解人类的这一冲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当然,“化解”不单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情,但是,学校作为培养新一代综合素养的基地,它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语文课含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当今的中国,人们呼唤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实践,探究人文教育的途径,是要大加肯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大旗无论举多么高也不为过分。问题在于,语文课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它与其它学科又有什么不同?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其实,中学各门学科教学都含有人文教育的内容,也都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比较,又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都知道,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的本领,而且还会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合一体、不可分开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依据自身的规律,采取有别于其它学科不同的做法。就以思想性强的政治课来说,它是通过文本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观点、政治理论的教育,任课教师只要把有关知识内容、原理、规律点拨清楚,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采取何种写作方法来表述的,就不是政治课要管的事了。其它学科,如历史、地理、生物以及物理各科,亦是如此。而语文学科却不能到此止步。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回过头来,领着学生去品味、学习表达那些人文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的特色与奥妙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教学环节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此,已故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建国50多年来,无论是政治运动还是社会思潮,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可谓多矣。而围绕语文工具性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过多次的躁动。但不管这种躁动的时间有多长,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有多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工具性上来。就说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的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语文课脱离了语文而宣讲“三面红旗”,基础知识教学、语言训练都不要了,因而使语文教学遭到极大破坏。还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语文教学以阶级斗争为纲,用语录、社论当教材,以写批判稿代替写作,致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创下了历史“极低”,荒废了整整一代人的学业。为纠正1958年的偏颇,教育部在《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不应该脱离文章的词句篇章,架空地分析思想内容,也不应该不管文章的思想内容,单纯地讲解词句篇章。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不能把文章讲清楚的,是收不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的。”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更加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当然,现在所讲的人文性要比过去的思想教育宽泛得多。但在思想方法上,“泛人文教育”同过去的空洞说教并无两样,都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在作怪;在远离文本、脱离语言上,其外在表现上并无两样;对语文教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无两样。这也是当前年纪大一些的语文教师忧心之所在。
  应该指出,我国的优秀语文教育专家,多年前就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做过精辟的阐述,并对教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叶圣陶先生从学生的角度就曾说过,对课文“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借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2]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3]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广大语文教师坚守“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在读写过程中,感悟人文的灵光。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做法:
  一是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学生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架构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习得阅读的方法。一位小学教师在进行《泉水》课文第二段教学时,她是这样做的:
  教师:“同学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自己读出了什么?注意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教师出示以下两个句子,请学生回答:“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来吧,我的水很多。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教师范读这两句时,特别强调“来吧”和“很多”,再问学生:“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现在老师是山里的娃娃,你们是泉水,咱们来打个招呼吧!
  教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烧饭吃。
  学生:(热情地)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水塔。
  教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沏茶喝。
  学生:(充满激情地)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水塔。
  教师:泉水,泉水,我要打很多很多的水洗衣服。
  学生:(加上动作,更富有感情地)来吧,来吧!我的泉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以读悟文,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读导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这位教师在“读”上做足了功夫。首先,向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次,通过句式的比较、范读,帮助学生读懂句子,引导学生体悟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妙;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味,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

相关热词搜索:身去 学生 文章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