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教育学理论支撑初探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普通高中的高效课堂应当追求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高效,学生学的高效,素质教育路径下高考质量的提升。只要我们厘清了高效课堂的教育学理论支撑,我们就不难理解:"悟其渔识"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也就能做到: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运用,更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育学理论 悟其渔识
  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追求高考的高效,还是更要关注人、解放人、发展人;是关注教师教的高效,还是关注学生学的高效;素质教育的实施与高考质量的提升之间是“非此即彼、有我无他”的关系,还是可以同时兼顾的关系。如能同时兼顾,那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很显然,我们应当追求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高效,学生学的高效,素质教育路径下高考质量的提升。
  高效课堂,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轻松地完成所学内容,效率最高,效益最大。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效率最高就是学习的内容要最大化,效益最大就是就是要对学生的影响要深远,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可现在很多学校尽管都在打造高效课堂,却对高效课堂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很茫然。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上课时学生讨论轰轰烈烈,但是课后检测,学生什么都记不住;还有老师上课精讲精练,学生练习大量的习题,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发展性思维都没有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往往也能被评为高效课。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三个主流教育学理论对高效课堂的支撑。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只有正确强化某些行为才能加深刺激,反应才能灵活,迅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牢固,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这需要是正确的强化,正确的强化包括表扬,夸奖,鼓励等,不正确的强化包括惩罚,讥讽,批评。只有正确的强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从而刺激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反之如若不正确的强化则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里,丧失学习的兴趣,消极抵制。这种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较为流行,它的优点就是对于知识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教学是相当有效的,基本理论或是基本概念往往需要教师的讲解,老师讲解的内容需要学生记忆理解,那也就需要学生多这些基本理论或是基本概念进行强化。它是缺点在于在班级这一群体中,往往会只有一部分人得到正确的强化刺激,另外一部分人得不到正确的刺激,还有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对学生的独立性不利。但是它在短期内的积极性仍是有效的,乃至是高效的。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内,只能对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在讲授时强化行为,刺激反应,这样的课堂也仍是高效的。
  二.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变化,而是心里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学生对某种知识的认识总是从无到有,从不知到知之的过程。认知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与加涅。
  布鲁纳是一位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盛誉的学者,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文明社会赖以发展智慧能力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目标应是最好地促使学生的智力发展,获得各种优异才能。布鲁纳倡导发现法,要求重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主动精神。布鲁纳的组织原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课堂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索知识,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去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发现法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而要受制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经验与价值观等,所以我们对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能过分强调,应该因地适宜的使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的得到不是由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同学之间的交流,教师的指导,资料的查阅,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唯一的过程,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自己的学习背景,经验教训,对知识产生认识与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知识,理解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现在大多数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的学校基本都是将他们的教育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上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中心,主动去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只是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当然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不是适合所有的课程,所有的知识。
  传统教学中,一堂好课的评价,主要聚焦教师,教师更注重“我”自身的思考是否科学、是否缜密,很少关注、了解和研究学生,尽管上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但是往往目中无人,学生常常处于被活动状态,学生的思维单一,完全处于教师的预设框架之中。而我们倡导的高效课堂中,学生应当被赋予框架性主题的系列活动之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反思、主动质疑、主动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师要善于质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也是思维提升的关键。教师由“导学者”转变成了“参与者”,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之间互亮观念,达成思维间的碰撞与融合,在探究与体验之中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相互融通,相互启发,一同成长。自主学习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超越教材,走向社区、步入图书馆、融入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长期的训练一定会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增进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分析判断、思考建构的能力,国际视野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一定会蕴藏其中。我们要反对就教材论教材的狭隘教学观,构建教学的宽广视域。
  相信,只要我们厘清了高效课堂的教育学理论支撑,我们就不难理解:“悟其渔识”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也就能做到: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运用,更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高效 初探 课堂 支撑 学理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