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公平机会与共享增长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并没有实现包容性增长。因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包容性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包容性增长路径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致辞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理念。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包括三个相辅相成的支柱:一是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为人们创造发展机会。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仅有增长的速度是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口的增长,着眼于为其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就业机会。二是提倡机会平等。一方面,要确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主要体现在自由选择、职务升迁、资源利用等方面;另一方面,要确保人人都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获得信息等方面。机会不平等会使经济效率更加低下、加大政治冲突以及制度的脆弱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确保人们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不仅对收入水平和贫富差距进行调节,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为全体人民构建社会安全网,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公平机会与共享增长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孙翎,2010)。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城镇化进程中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背景
  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列茨教授把我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城镇化是我国在21世纪的第一大挑战。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及城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我国,这一进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大幅向外围扩张,并进一步强化其对整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二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迅速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三是农村地区通过自身的非农业化而转为中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但是,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未实现包容性增长,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进程中阶层发生分化
  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尽管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试图缩小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但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一直在扩大,从1978年前的1∶2.36扩大到了2010年的1∶3.55。如果将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算在其中,这个比例将扩大到1∶4以上。不仅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劳动收入(工资、奖金和补贴等)是居民收入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来源。现阶段劳动收入的差距主要来自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以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镇弱势群体人数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下岗职工、残疾人等,主要包括被征地农民和失业大学生。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迅速扩大,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可能超过1亿。而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不稳定,没有就业所在城市的户口,和农民工一样流动于各大城市,当中有很大比例的人没有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或享受不连续的不稳定社会保险。在国企改革中下岗的年长劳动力群体,多数人知识和技术严重老化,加上年龄偏大,再就业比较困难,经济状况较差。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工业比重居高不下,近年来再次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尽管工业总产值大幅增加,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同时,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各国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最高的。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只有40%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二是作为城镇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据统计,我国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农业转移劳动力的80%以上由中小企业吸纳。由于规模歧视和所有制身份歧视,加上自身经营管理的缺陷,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扩大就业,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人们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城镇化的发展过度依赖于土地和房地产业,制约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目前,借地生财的情况比较严重,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种依靠土地开发作为发展动力的“土地财政”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房地产业高利润的示范效应,加上国有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融资难、税负重、人民币升值等营商环境的恶化,各行业企业纷纷投入房地产业,忽视甚至退出原来经营的主业。其他行业的资本转移到房地产行业来,限制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必然制约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持续增长能力。同时,高地价和高房价抬高了企业的营商成本,特别是房价高企透支了居民未来的购买力,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的较大障碍,给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包容性 城镇化 路径 进程 推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