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发展相对困境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 要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竞争力。通过国际比较可知,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但近年来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对困境。文章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经济和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进而从挖掘政策红利、改变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提速服务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破除我国产业发展困境的措施安排。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1-0072-07
  东部转型中西部提速是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主旋律,但在“五荒两高”(五荒指钱荒、电荒、人荒、水荒、地荒,两高指成本高、税费高)的压力下,我国经济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是我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层面,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在通过国际比较指出我国经济状况基础上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进而考察我国的产业发展相对困境,同时提出破除我国产业发展困境的措施安排。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1990年我国属于低收入国家,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如在1990~2010年间按照美元标价的人均GDP增加了11.91倍。2000年接近且在2005年超过了中低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在2010年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人均GDP与世界平均GDP的比值也由1990年的8.1%上升到2010年的46.7%。就总体而言,我国仍然处于相对低的发展水平。但是,通常认为美元标价的GDP不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原因在于一般认为我国的汇率低估明显,故有必要采取购买力平价指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重新考察。通常认为,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其货币的购买力会相对越强,表现为购买力水平提升。采取《国际统计年鉴》(2012)的相关数据,从购买力平价看,2010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我国的人均GDP分别为11 151、37 157、6 810、6 036、1 247、7 536国际元,即我国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6.0%。由美元标价和PPP测算得出的数据可知,人民币在2010年低估41.2%。2010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6.7695,由此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考察,2010年的实际汇率应该为4.7317。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即以消耗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资本等要素为代价,而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以资本形成为例,2009年世界资本形成率的平均水平为19.1%,高收入国家为17.3%,但我国高达47.6%。即使在2010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也达到了45.2%,而中等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该值仅为27.9%和27.8%。事实上,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房地产已经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如国五条和新五条的出台),外贸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如,2008年以来的外贸转内销政策可视为是拉动效应下降的结果),由此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提升经济发展就是我国经济维持快速增长的重要路径。从实际措施看,如2008年的4万亿计划与2012年的7万亿计划,都可认为是在政府引导下我国投资驱动的结果,由此导致的必然会是资本形成率偏高。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给居民带来较大实惠,尤其体现在收入相对下降层面[1]。居民消费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居民的幸福程度,因此有必要就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详见表1。从各国历年看,孟加拉国、埃及、菲律宾稳定在70%以上,美国稳定在70%左右,越南和阿根廷在65%左右,日本和巴西为60%左右,俄罗斯为50%左右。可知,无论是哪类国家,其居民消费率通常均为50%以上,但我国在2005年来均低于40%,如2010年仅为38.4%。因此,可认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得广大居民得到普遍的福利提升,而这其实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由于文化传承和对经济发展前景预期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欲望相对不强。事实上,我国由外贸转内销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也与提高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居民消费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劳动者报酬状况。按照克拉克定律,当社会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时,劳动者份额即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达到2/3时,该社会的发展是相对稳健的。但是,随着各种要素的充分挖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份额应该会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形势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应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从表2可看出,在2000~2010年间,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英国的劳动者报酬份额相对不变,分别保持在52%、52%、56%、52%、50%、50%、48%、54%左右。反观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由2000年的51.38%下降到2007年的39.74%,而收入相对下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这从近年来我国的各类收入差异较大也可看出[2]。由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收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促成了劳动者报酬比重的相对提高,如在2009~2011年间分别达到了46.60%、45.01%和44.94%。从劳动者报酬比重变化明显可推断出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在政策指引和宏观发展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此外,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劳动者报酬总体偏低,表明由中国奇迹带来的经济增长没有给劳动者带来收入的相应增加。
  二、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不同行业的制造业发展差异明显,同时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因此有必要将制造业分成不同类型且分区域进行考察。按照制造业属性,可将之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端型。其中,高端型包括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研究需要的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2):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可认为包括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纺织·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可认为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高端型制造业可认为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同时,为考察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①。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发展 困境 对策 我国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