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撞南墙不回头是什么歌 对《墙》中主人公“固执”选择的剖析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读罢萨特的《墙》,“固执”二字在我脑海中久久徘徊。如此重大的生死抉择,如此壮烈的舍生取义的行动,居然只用“固执”两字轻描淡写地掠过。主人公生死的选择真的只是因为“固执”吗?真的是无理由的,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吗?本文将从时代精神、友爱、个人性格三方面对主人公的“固执”进行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萨特;《墙》;固执;选择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7-4309(2011)01-0130-1.5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读着萨特的《墙》,我不禁想起了这首诗。而在《墙》中又对这首诗作了不一样的、更深刻的诠释。这里的“自由”不再仅仅是身体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选择上的自由。为了这份自由,爱情变得虚无,生死变得无所谓,肉体的自由可以抛弃。
  存在主义文学“把人的自由绝对化,否定人的思想和行为要受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性的支配与制约。”在《墙》中作者也企图体现这一点,如这一段“我知道得很清楚对于拯救西班牙他比我更有用,可是我不在乎什么西班牙,什么无政府主义,什么都不再重要了。虽然如此,我却仍然在这里,这可以出卖格里来挽救自己的生命,而我拒绝这样做。我觉得这简直有点滑稽,这是一种固执。我想:‘我这么固执呀!’于是一种特殊的愉快心情侵占了我。”而现实并非如此,我们的任何选择,都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个人性格、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对高考志愿做选择时,我们就要考虑到自己的分数、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志向兴趣、父母的期待等诸多方面。而伊比埃塔的选择也是如此。许多文论认为,这里的“固执”是对崇高与正义的一种“悬隔”,或者说是对崇高的一种解构,而我却认为这是对主人公正义本性的一种掩饰,或是一种陌生化。看多了像刘胡兰、江姐那样为了国家、为了理想而在严刑拷打面前英勇不屈,毅然赴死的英雄形象,偶尔看到像伊比埃塔这样因为“固执”而选择死亡的人,还是觉得挺新鲜的。但是“悬隔”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文章中所谓的无理由的“固执”的表象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理由,也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
  
  一、时代英雄主义思想
  
  “萨特把二十世纪作家分为三代:第一代在1914年前已经成名,他们多半依附资产阶级。第二代活跃在两次大战之间,他们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对现实持否定态度。第三代于二次大战前开始写作。萨特把他本人归入这一代。他们具有敏锐的历史感,不像老辈作家那样依附资产阶级,与第二代也有不同,这是因为,在纳粹统治下,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被捕、受刑、处死的可能。如果你屈服,你就成为万众唾骂的叛徒。”而《墙》也是以西班牙革命战争为背景,在时代的影响下也必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虽然伊比埃塔说他“不在乎什么西班牙,不在乎什么无政府主义”,但是他没说不在乎做叛徒。他的无意识中还有忠于组织的正义感与背叛组织的耻辱感。他说“我仍然敬重他,他是一个硬汉”。他敬重硬汉,硬汉是什么?就是不向困难低头的英雄。如果他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固执地选择会使自己走上绝路的“不说”,而不是在以做叛徒为耻的大环境下固执地选择“说”呢?可见,还是有一种时代的牺牲精神、一种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在作祟。
  
  二、对朋友的爱与保护的本能
  
  在作品中,主人公虽然说“我再也不爱雷蒙?格里了。我对他的友情已经在黎明时的前一刻,我对贡姹的爱情消失的时候,我的求生欲望消失的时候,同时消失了。”可是这里的消失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在面对生死大限时,爱暂时失去了意义。就像我们在面对宇宙的无限时觉得个体很渺小,在面对死亡时觉得金钱、权力都是过眼云烟一样。不是失去了对这些事物的追求,而是在面对更大的事情时,这些事情都退居了二线,退居到了无意识之中,意识已被恐惧与思考占满。在等待死亡的夜晚,主人公觉得自己不害怕,可是实际上他在流汗,他在发抖,可见意识许多时候是不准确的,是自欺欺人的。
  从小说的结尾,当他知道格里被抓的时候的反应,也能证明他对格里的友情并未泯灭。当他知道格里被抓时战栗起来;当他知道格里被枪杀在坟场时“周围一切开始旋转起来,我发觉我自己坐在地上,我笑得那么厉害,以致眼泪涌上了我的眼睛。”这分明就是痛苦,哭笑不得的痛苦。这个结尾写得非常地传神,把主人公荒诞的痛苦、生死难料的无奈、隐隐的自责等难以言表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眼泪里明明就有对友人的愧疚和不舍。如果他不在乎格里,真的已经麻木了,格里是不是被抓又关他什么事?他又何必战栗?如果是一个无关的人死了,又何必如此旋晕,如此哭泣,顶多感叹一下。所以说内心的那份友爱一直在支持着他的这份固执。
  
  三、个人性格
  
  伊比埃塔说他敬重格里是个硬汉,其实他也是个硬汉。他的性格中有男人的尊严,有一种清高,有一种不服输的、与人较劲的脾气。例如在面对死亡的黎明时,主人公的狱友都开始抑制不住地哭、吵,他也有哭的欲望,但他没哭,而且想着“我要堂堂正正地死”,可见主人公有多么坚强,把尊严看得有多么重要。所以在军官威胁他时,在他们企图用精神酷刑征服他时,他感到这是对他男性尊严的践踏。他宁死也不愿出卖格里,因为士可杀不可辱。他就想跟他们较这个劲,不愿向企图征服他的人低头。而且他还想对军官的侮辱行为进行力所能及的报复,所以他告诉军官,格里在坟场,想耍一耍他们。因此,伊比埃塔的选择并不是无理由的固执选择,而是在许多因素影响下的必然选择。
  萨特的《墙》,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荒诞,生命的无常,我们无可选择地被抛在了这个世界上,又不可预测地向死而生,我们被生死玩弄于股掌之间。在世上,我们的肉体没有绝对的自由。萨特以为我们在精神上会有那宝贵的绝对的自由,其实不然,即使在纯精神的选择上我们也受着社会赋予我们的一切制约。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聂珍钊,外国文学作品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施康,虽萨特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相关热词搜索:主人公 剖析 固执 对《墙》中主人公“固执”选择的剖析 萨特作品墙的存在主义分析 萨特的作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