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案例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摘要】本文从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五要素入手,研究了高校网络舆的传播模式,并对其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02-1.5
  
  一、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要素构成
  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的“五W”信息传播模式认为,传播的过程包括五大因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者、接受者可角色互通,因此,其要素构成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反馈)四个方面做出分析即可。
  (一)传播者
  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是思想活跃、有着丰富知识背景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且他们高频率的接触网络,观察力、洞察力敏锐,对各个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传播信息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信息主要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或者于大学生自身利益有关事件的意见、情绪、观念等,例如就业问题、食堂问题、学生自杀及被杀事件、突发社会事件等的情绪宣泄。
  (三)传播渠道
  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渠道主要为互联网,可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维客、电子邮件及网络新闻组等形式表现出来。
  (四)传播效果(反馈)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出的是大学生的意见、情绪、态度;这些意见、情绪、态度又反作用于线下的群体性事件,使得其通过网络发酵,做大、做强,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从而达到一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以上的四个方面是从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来进行分析的,这六个方面又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
  二、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分析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大学生网民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一方面他们作为传播主体传播出各自的意见、看法;另一方面作为接受者时会对其他主体传播的内容进行接收并选择、加工。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具体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传播者(C)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维客等渠道针对某件事,(此事与大学生利益相关或是社会热点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这些意见、看法经由互联网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接受者(R)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的个人价值、个人经验对传播者的意见、看法选择性的接收并对其进行加工,然后表达出来,传播给接受者R’。然后,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对其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此过程中,传播者C是传播原始信息的核心,接受者R将加工后的信息传播开来即为传播者C’,接受者R’接收了传播者C’再传播开来的信息,即完成了信息循环传播的一个环节。
  意见的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呈现波浪式的传播,从C到R’呈现波浪式,传播者和接受者在网络平台中相互交流、相互博弈,最终意见趋向平稳、趋向稳定,传播者与接受者意见达成一致、不再分歧。
  三、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传播角色的双重性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的角色是两者可兼之。大学生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为信息的传递者。大学生传播者A通过网络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情绪、态度等;接受者B对这些意见、情绪、态度予以加工,传播出来;传播者A对接收者的意见予以再加工、在传播,如此循环往复,角色交替化。
  (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目前,高校网络舆论大多通过大学生网民“高校BBS论坛发贴或跟帖,QQ在线聊天、新闻跟帖、个人博客(包括人人网、个人微博)”等多种途径形成及传播,他们也会借助这些方式广泛地参与到新闻热点事件、社会热点事务去。特别是随着博客和微博的兴起,高校网络舆论得到了更快速、更时效的传播,也把网络媒体的平民化和便捷化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发布与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正是通过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多种平台,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也更趋多样化。
  (三)信息反馈的实时性
  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便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迅速蔓延。只要网络允许,高校网络学生群体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发布信息,并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整个过程非常迅速。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并加工再度传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加上了网民本身情感态度,这也是反馈信息的产生过程。
  (四)传播持续的短暂性
  作为传播主体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考试压力,生活落差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这些现实问题一时之间无法得到解决,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故一旦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便得到了发泄的机会,情绪便集中在网络中爆发出来。学生的积怨,或者说压力得到了发泄以后即告平静,整个舆情便多呈现出一哄而散、转瞬即逝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郭华光.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毛欣娟,曹鸿.高校群体性事件特点及成因分析[J].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龙雅丽: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舆论 传播 高校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高校食堂经营模式分析 高校食堂怎么经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