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非洲的真实故事: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态度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这是西方影人拍摄的第一部正面反映中国人在非洲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影片。      11月3日到7日,一年一度的“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英国中部城市谢菲尔德举行。英国导演尼克?弗朗西斯(Nick Francis)和马克?弗朗西斯(Marc Francis)兄弟拍摄的反映中国人在赞比亚生活和工作的纪录片电影《中非遇》(When China Met Africa)人选展映。
  看片之前,我不禁猜想――沿袭西方人常有的批判视角,这一定是部揭露中国商人在非洲卖假货、投机取巧、中国人与当地人产生冲突、构建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负面形象的电影。
  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片中没有谁是正面人物,也没有谁是负面人物;没有某个权威人物的评价,也没有谁的褒奖,没有冲突,也没有愤怒。电影只是将在赞比亚的中国人和非洲人的平实生活娓娓道来,只是再现当地中国人如何和非洲人打交道、相处的。
  弗朗西斯兄弟说我是《中非遇》的第一个中国观众,问我的感受,我脱口而出――同大多数西方媒体关于中国人在非洲的负面报道相比,这部电影很“正面”。
  弗朗西斯兄弟不置可否。他们表示,大多数西方媒体记者在报道前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而电影《中非遇》不含政治观点,不代表任何人的立场,完全平等、开放式的描述,是当地实景的写照。
  弗朗西斯兄弟还告诉我,他们希望电影能够给观众自己思考和评价的机会。
  
  三个人的故事
  
  《中非遇》的主角是两位中国人和一位非洲人,他们分别是农场主刘畅明、中国跨国公司项目经理李建国和赞比亚贸易部长菲利克斯?穆塔提(FelixMutati)。
  刘先生刚在赞比亚购买了第4个农场,他称以前在国内是“坐办公室的”,他现在如此勤奋努力,为的是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李先生被公司外派到赞比亚修路,因为经济危机,来自赞比亚政府的资金吃紧,李先生对这条路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同时,赞比亚贸易部长菲利克斯?穆塔提专程前往中国洽谈,确保来自中方的几百万美元投资可以按时到账。
  谈到为何会对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感兴趣时,弟弟马克回忆了这样一段经历。
  “2004年,我们在埃塞俄比亚拍摄《黑金》时,车驶过一条人烟稀少的路,突然,我们看到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两名中国工人在路中央刨坑,这个情景一直荡漾在我的脑海里,我在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代表了什么?这个偶然的邂逅,引发我们开始关注在非洲生活、工作的中国人。再加上我本人对中国的感情,我一直想拍一部和中国有关的电影。”
  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官方网站如此介绍《中非遇》:“通过对三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显露无疑,暗示的是一个完全与现在不同的未来,不仅仅针对非洲,也针对全世界。”
  弗朗西斯兄弟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为中国和西方塑造一次“对话”,他们表示:
  “这是第一部面向西方观众关于中国的、发生在中国之外的电影。我们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正发生在赞比亚的情景和各类关系,我们希望10年或15年之后,当人们重新回顾这部电影时,会恍然大悟。”
  
  曾学了15年汉语
  
  4年前,弗朗西斯兄弟凭借纪录片《黑金》名声鹊起,被美国时尚杂志《Harper Bazaar》评为年龄在40岁之下、未来会家喻户晓的40人之一。英国《观察家报》也视弗朗西斯兄弟为“后起之秀”。
  弗朗西斯兄弟出身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Bnghton)一户普通的中产家庭。尽管两人相差3岁,却有着共同的爱好。比如,从小他们就爱摆弄家里的摄像机,记录身边有趣的人和事。
  后来,两人都到英国利兹大学读书,哥哥尼克?弗朗西斯学的是新闻,弟弟马克?弗朗西斯选择学中文。
  马克?弗朗西斯表示,“15年前,学中文的人很少,也许只有‘疯子’才会去学。但是我想了解一个彻底陌生的文化,我想到与自己所在的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我想学习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我想知道更多的新鲜事。”
  后来,马克还到北外进修了两年汉语,他深深爱上了这个曾经令他感到遥远和神秘的国度,称中国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汉语,我对中国人充满了敬意。”《中非遇》首映后,在接受观众提问时,马克反复表示,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国家的人、这个国家的文化,最首要的是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
  汉语优势促进了《中非遇》的拍摄。马克认为,因为会说汉语,他们才博得了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的信任,和当地的中国人交上朋友:
  “因为我们很努力地学习汉语,尊重你们的语言、你们的文化,你们才愿意接受我们、帮助我们。”
  《中非遇》的拍摄持续了两年,大多数时间里,弗朗西斯兄弟都是和当地的中国人聊天、相处,尽量融入对方的生活,减少距离感。然后,在不影响对方正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他们举起了摄像机。
  
  中国人经常会被误解
  
  中国和西方国家看待非洲的视角截然不同。弗朗西斯兄弟意味深长地表示,西方国家把非洲视为贫穷、落后、战争和疾病蔓延的地方,视其为自己的慈善基地,而中国将非洲看作是充满机遇的土地,希望双方共赢。
  很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援助非洲,但是非洲依旧是世界上最穷的地方。近些年,非洲政府热切地欢迎来自中国的贷款和投资。成千上万的中国企业家去非洲淘金,获得自然资源和市场机会。
  2006年,“中非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代表表示,
  “中国会成为非洲最亲密的朋友,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好兄弟!”这样看来,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合理的。
  弗朗西斯兄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成为非洲大地上最重要的“选手”。但是,中国人需要更多投入,特别是语言和文化上的。
  《中非遇》轻描淡写地道出在赞比亚的中国人和非洲人之间的隔膜。比如,有些中国人的英语半生不熟,无法和当地人流畅地交流,经常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另外,中国人比较内向,大多数时间把自己和外界隔绝,很少和非洲人平等对话。尼克举了个例子,中国人经常会对外国人指手画脚,说“你看那个老外”,不知不觉中,中国人已经把自己人和外国人隔离开来。
  马克表示:“我对中国人和非洲人都充满了敬意,我觉得,从全世界来看,中国人经常会被误解,这主要是沟通上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还好一些,因为你可以遇到各色人种,谁都不太扎眼,但是在非洲,当地人大都是黑色人种,中国人就很扎眼。如果中国人不努力和当地人交朋友、融入当地文化的话,就很容易被孤立、被排斥。”
  
  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中非遇》首映后,有观众提问弗朗西斯兄弟,“电影中,来自中国的农场主只给非洲农民工吃茄子和卷心菜,这符合企业建康和安全标准吗?还有,施工场地的柴油洒了一地,工程队的处理方式是用土掩埋,这也不符合处理规范。”
  马克解释说,这正是某些中国人的缺点――不按照规则办事,法律意识谈薄。不过,中国人有自己的优点:吃苦耐劳,一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尼克举例,同样的路让欧洲公司和中国公司去修,欧洲公司拿到3年的合同和资金,做完3年就走人,哪怕路修不完。但是中国公司会考虑如何在3年内修完这条路,20年后,这条路是否还可以继续用。
  当然,西方公司对非洲员工的待遇可能会比中国公司好。因为西方公司不想惹麻烦――跨国公司很注重自己的媒体形象,如果被哪个西方记者报道并传回他们的国家,就会影响公司的股价。
  弗朗西斯兄弟也目睹了某些非洲人敌视中国的情景,他们认为中国人破坏了当地的经济,联合起来抗议,要把中国人从非洲赶出去。但是,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兄弟并没有刻意展现冲突。他们只是客观记录下赞比亚菜市场里的一幕:一位非洲女子讨价还价,从中国农场主那里买走了10多只鸡。农场主表示,在当地菜市场上卖鸡的中国人很多,中国人养的鸡多,卖得便宜。中国农场主感慨,市场竞争残酷无情,优胜劣汰。
  弗朗西斯兄弟总结,中国人在非洲的开拓是目前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弗朗西斯兄弟问我这部纪录片是否可以在中国播出,我回答:“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一定可以接受中国人在非洲真实打拼的画面。

相关热词搜索:非洲 中国人 真实 中国人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中国人在非洲的小故事 生活在非洲的中国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