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术的有意味形式】四年级美术画画100图片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美术,是通过人的视觉去感知,以某种或多种形式而存在的,这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艺术。一篇精彩的文章,一段经典的旋律,亦或者是登高望远的身心体验,虽然都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但终究不能称之为“美术”。美术若想要传达思想与情感,必定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正如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所提出的著名的美学观点“有意味的形式”一样,美术正是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艺术。
  1.追问美术是什么?
  对美术公认的几类说法,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从主体角度认识的美术,产生有情感说、表现说、游戏说、自娱说等学说;二是从主客体关系上理解的美术,主要有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以及美术是对巫术的模仿等观点;三是从形式角度理解的美术,则有美术是情感的符号和克莱夫•贝尔关于美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断。这三大类对美术的认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美术的概念与内涵做了深入的评析。所以,美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论断,也是最直观与确切的。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部分,对于人类的贡献并非仅是对文化或是政治的代言,更不是简单的无用装饰品,它在艺术领域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美术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类文化相互影响、交流与传承,它穿越了语言、文字、音乐,并具有它们所不及的共通性。
  1.1美术的视觉客观性
  美术作品首先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视觉感知艺术,这样才能够去欣赏、理解与评论,而客观实在便是美术作品的存在形式,这一点是美术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的根本。以音乐为例,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照常理来说,如果失去了听觉则无法感知音乐。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失聪的状态下依然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和炫四乐四重奏等经典作品,那些跳动乐符和音阶早已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即使在没有听觉的状态下也可以想象出美妙动听的交响乐,这促使他创造了奇迹;再如中国的艺术大师阿炳,他在失明的情况下创作了著名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梅花三弄》等经典,虽然他看不见,但却丝毫影响不了手指与二胡之间的默契,同样诠释着音乐的真谛。换言之,美术作品如果失去视觉的感知,则就等同于失去了一切,艺术家若失去视觉则无法去创作,观赏者若失去视觉则无法去感受,更无法去领悟。
  美术的客观实在性,还使得美术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最初的那种状态。当我们欣赏原始人刻在岩壁上的图腾标记或是他们所记录的生活情节的时候,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精神状态。因为美术原本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人类从根本上对于现实生活的浓厚的情感反应,美术的最基本功能恰恰就在于满足这种需求。而这种既能够满足当时,又能够满足现在的,只有美术能够完成。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乐曲、文学、歌剧等等艺术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变化,有些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湮没,甚至消失。流传下来的必定带有鲜明的时代性,演绎的人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便不同。相对的,美术作品却不会随之变化,它像古董一样定格在创作的时代,时间越久越弥足珍贵。
  美术作品的客观存在,让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无法替代。达•芬奇的经典作品《蒙娜丽莎》,是世界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蒙娜丽莎那深情专注的目光,柔润泛红的面颊以及含蓄内敛的微笑,具有人们所公认的魅力。诚然,假如这幅作品不存在,而是换作用文字语言去形容、去描写,那么,则每个人心里的“蒙娜丽莎”便会是各种不同的样子,也将不存在这种美的共鸣。
  1.2美术的感知主观性
  一提到主观性,我们便会想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因为一件美术作品,会给不同的欣赏者或者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的时间里不同的审美感受。然而,美术作品是以何种创作方式或者出发点来吸引我们的,又是如何触动我们内心的,这又产生了主观性里的客观因素。
  美术作品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塑造出能够表达其内涵与情感的作品。犹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讲的:“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他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这完整的诠释了美术的本质,艺术家在生活中发现了无形的抽象的美,然后将他所认为的“美”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欣赏者再通过这种“美的形式”,去感悟艺术家所要传达的“美”,这就是美术的传达过程。由此可见,美术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更体现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2.美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克莱夫•贝尔对于艺术寻找的普遍与抽象的“美学假设”,正如他所阐述的:“如果我能发现一种性质,它对于所有能激发审美情感的对象来说,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那么我们将发现一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本质素质,即把艺术区别于其他对象的素质”。他这里所提及到的“有意味的形式”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在美术领域里也不例外。
  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目的不是模仿,形式必须具有意味。”艺术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再现、模拟和反映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从而赋予其艺术形式上的新内涵。美术这种特殊的视觉艺术也不例外,美术作品的“有意味的形式”,更加能够体现它的价值。
  “有意味的形式”由“形式”和“意味”构成,“形式”涵盖看线条、色彩等一切画面元素的组合,而“意味”就是让“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赋予形式以意味的正是这种情感的本质和目的”。在这里,“意味”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文学作品一样,作家运用最为精彩和华美的句子去修饰内在的含义。
  2.1美术以形式而存在
  形式是美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无论内容如何,都是以形式的展示为基础的。克莱夫•贝尔认为:“如果说某种再现的形式很有价值的话,其价值也只在于其形式而不在其再现。艺术中的再现因素无论有无害处总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因为我们无需带着生活中的东西去欣赏一件艺术品,也无需有关的生活观念和事物的知识,也不必熟知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艺术本身会使我们从人类实践活动领域进入审美的高级领域。”
  形式的重要性体现在美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建筑艺术上。举世瞩目的2010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精彩万分,集世界之智慧,而这些富有魅力的建筑设计都是离不开“形式”的。英国主题馆“种子殿堂”,由6万根蕴含植物的触须状的“种子”组成,顶端都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能够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微风吹来,触须便会随风摆动,形成各种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冲击着参观者的眼球。类似这样的展馆还有很多,大气、现代而又不失内涵,而这种展现出来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并不单纯的是对其历史文化的呈现,也不侧重于对民族地域的诠释,它所展示的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而恰恰是这样的形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人们的视线。
  2.2 “有意味的形式”是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特质
  美术的有意味形式,令美术在艺术领域中愈发深远。“有意味的形式”体现在后现代美术流派更为凸出,特别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以中国当代观念艺术的创作方法为例,就有挪用并列式、转化再造式、篡改置换式等创作方式,艺术家运用各种“有意味的形式”,创作出富有其艺术观念的物质形态,并以此展现各自流派的美学主张。
  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天书》,让中国的汉字从音义符号向视觉符号全盘转化。《天书》打破了中国汉字原有的比划顺序,使得中国千年来的汉字文化不再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也不再是字音、字义的载体,因为我们无法辨认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天书》让中国汉字成为点与线的游戏,一种横、竖、撇、捺之间的自由组合与穿插,让文字语言像绘画语言般呈现,成为一种纯视觉艺术。同样的,他的作品《新英文书法》也给了英文一种无法释读的符号,运用中国的书法形式去书写英文,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不断的吸引着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
  贝尔所认为的“意味”是艺术形式的本质,体现了形式的价值。“艺术品的特质在于它具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固有力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不仅触动了人们对于美术作品的猎奇心理,也在心里产生了对于作品审美情感上的共鸣。
  2.3美术中的形式既是内容,又是功能
  我们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由于它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的,所以美术作品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展现对于观赏者来说是同步的,不需要讨论实验或是理论去论证的。形式既是作品本身,又是内容本身,如果作品脱离了形式,那么内容也不复存在。
  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画面简练,富有动感,让我们感受到触动心灵的震撼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他将西方的绘画方式融入到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中来,把那些构成中的点、线、面、色彩之间进行巧妙的运用组合,既展现了独特创新的艺术风格,又传承了中国画的审美风格,让观赏者为之感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形式的魅力。
  美术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以形式为基础的创意思维与想象力,无论我们想要表达的内涵多么深远,情感多么丰富,都需要通过巧妙的形式去构建。形式传达的优劣决定着美术作品在观众心里的认可程度,因为仅有形式,才能够展现在观赏者面前,并通过观赏者的视觉去触动内心。
  综上所述,“有意味的形式”是实现“美”这样一个基本属性的理想途径,也是令观赏者获得审美需求的基本条件。对于美术的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并不是单纯的以欣赏为目的的,它同时拥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美术,需要观赏者去体会这种“意味”与“形式”所共同营造出的抽象的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 克莱夫•贝尔. 艺术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相关热词搜索:意味 形式 美术 感受美术的有意味形式 美术课感受 对美术的感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