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电影文化全球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性日益加快,文化随着财富在全球流动,文化产业已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全球化对中国主流文化思潮有着强势影响,我们将如何用其利,避其害,既要以理性科学的精神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竞争,同时又要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活力和人文价值?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我们该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吸收、借鉴和融合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并与之形成互动、互渗和互补的文化传播态势?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走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张国良。
  
  重视节日文化的传播
  
  张国良说,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多种,收效也不一样。但事实证明,最好的途径是自觉传承和无声地渗透。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不断地进入中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80后、90后。我们提倡既吸收外来文化,又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如果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注意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藏在民间、社会中的文化。在民俗文化里,节日文化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张国良和香港的其他政协委员连续四年提出把清明、端午、中秋这些全民族和整个华人社会都非常重视的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个提案已于2008年被政府采纳。
  张国良进一步解释说,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中国的节日将一年中不同的时令赋予人文色彩。春节的喜庆、清明的哀思、端午的纪念、七夕的浪漫、中秋的团圆都寄托了某种情感或情怀。这些节日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礼仪,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很多方面都从节日中辐射出来。比如清明节,我们拜谒祖先,祭奠革命先烈。小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祭祀文化因此而得到传承。中秋节,人们团聚、吃月饼,“和”文化就在其中。如果不放假,就没有时间团聚,节日会被淡忘,文化也就消失了。
  在世界其他国家也一样,我们在介绍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概况时,首先是介绍她的节日,这样大家很容易由此了解她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通常可以反映出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文化产品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张国良认为,文化产品是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它不会像Made in China日用消费品那么容易走进世界各国的大小商场和千家万户。我们很多人都想一步打进欧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我们首先要从周边入手,周边是重点,是基础,特别是周边的华人社区更是重点。如果我们的文化传播力连我们周边国家都影响不了,连我们的母语区都达不到,又怎么能打进欧美呢?就像中国的足球,连亚洲都冲不出去,还能走向世界?不可能的。
  再一个就是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的核心价值。我们民族文化里面就有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只不过它多年来被政治扭曲了,掩盖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什么能够几千年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因为有它的核心价值。比如“和”与“包容”,它们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要去挖掘,并赋予它现代的特征,用现代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去与人交流。要跟国际接轨,首先要让国内的年轻人接受,这样才便于推广。
  谈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未来文化发展的战略,张国良觉得,我们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他说:“我去欧洲,看到人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重视得不得了,就如同宝贝一样,而我们民间很多很好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甚至有些地方干部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把它们毁掉了。欧洲的教堂、古堡,政府和民间花很多钱去保护。可是我们很多地方政府的办公楼和私宅修建得一个比一个漂亮、豪华,而亟待保护的珍贵的民间文化遗址却无人理睬,这不得不使人感到遗憾。”
  
  充分利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
  
  张国良在东南亚、美加地区接触到很多当地的华文媒体和华人社区,他看到那里中华文化传承的渠道还是以民间为主。海外华人的爱国心是非常感人的。他有一次去马来西亚开会,会议结束后到泰国南部一个叫勿洞市的地方参观,勿洞市大约有5万人口,是泰国华裔聚居的市镇。当地华裔先贤创办了一所有70年历史的中华学校。这所学校目前的在校学生超过1900人,其中40%以上是当地其他民族的子女。校园围墙模仿长城修建,校门两边有醒目的标语,左边是“弘扬中华文化”,右边是“振奋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指的是华族的精神。张国良对此深表感慨,他说,这么一个山区小城市,居然有这样一所中华学校,泰国的华人在这里默默地传承着中华文化。学校的设备简陋,书籍很少,张国良一行给该校捐赠了20多万元的图书。该校和中国民间有很多往来,请了我们的一些教师,民间也给这所学校捐助了不少书籍。
  在与世界各地华文媒体和华人社区接触过程中,张国良发现,海外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民间的传播力很强,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也容易被当地社会接受。他说:“像这样感人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国家现在虽然非常重视对外文化传播,每年有大量的外宣经费,但没有深入到这些地方。”
  当地华人社会对驻在国社会有很强的辐射作用,通过他们的力量和平台去弘扬中华文化是最有效的。因为他们能够结合当地的情况去传播,能够跟当地人融合在一起。就好比你请一位四川人吃饭,他喜欢麻辣口儿,而你给他点了一桌上海菜,他肯定没有胃口,无论你有多大诚意,花了多少钱,人家都不会领情。
  
  好的效果源于实事求是的传播
  
  西方的一些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的传播有一些误解,这使我们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未来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力?
  张国良说:“最好的效果来自于实事求是的传播。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社会进步是举世瞩目的,世界都认可,而且给予高度赞扬,没有任何必要去遮遮掩掩。我们把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全面、准确地介绍出去,我们国家就已经可以拥有一个很好的形象了。个别事件并不能伤害我们。一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何况这么大一个国家,你就不允许她有一点瑕疵吗?新闻本身有它的规律,那就是真实性、平衡性。”
  讲到这里,张国良的语气显得更加坚定:“我一直认为新闻就是新闻,它没有正负之分,新闻是自然发生的事,不是你制造出来的。但是如何报道,报道之后将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效果,是我们要去探索的。比如汶川大地震,这是2008年世界最大的灾难性新闻,因为我们报道及时、准确,它不仅没有产生负面效果,反而提升了我们国家的形象。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新闻产生正面效果。一件大事发生,没有你的声音,怎么会有正面效果呢?没有声音,你怎么能够参与新闻竞争呢?更不用说引导舆论了。所以,这些年内地的重大事件发生后,《文汇报》都会立刻派记者去抢新闻,只有抢到先机以后,你才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只有报道真相,才能避免歪曲报道所引起的负面效果。要使新闻不被别人歪曲,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快速、准确地报道。大家信任你,才会转载你的信息,用你的报道,就自然起到了引导舆论、避免谣言的作用。现在我们有很大的改变,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网络媒体动作都非常快。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按新闻规律办事,我们就会改变自己媒体的形象,中国的媒体最终也会强大起来。”
  
   (作者来自《网络传播》编辑部,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传播 全球化 中国对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传播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