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中的“中国模式”及我们的传播策略: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待遇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全球第三,人民生活总体步入小康,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引起世界各国对“中国道路”、“中国做法”、“中国经验”,或者多数人称之为“中国模式”的深度关注。
  
  对“中国模式”的各种定义与评判
  
  “中国模式”的概念是西方人首先提出的。2004年5月11日,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的研究报告《北京共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将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社会发展道路和政治外交理念等概括为一种发展模式。《北京共识》还称:中国正在积极发展不对称力量,将对美中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的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人又是怎样对其进行价值认定的呢?
  1 对“中国模式”的定义
  对新华社数据库中自2004年5月至2009年10月涉及“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160余篇境外文章进行检索、梳理后得知,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定义大致有几种表述:“中国模式是兼具‘四小龙’、美国和欧洲等经济模式的中国特有的模式,即中国人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中国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方式的一种”,“其实质是逐步、分阶段地为形成市场经济和代表制式的民主创造前提”;“中国模式是指为实现经济发展新的国家目标而推进的各种战略性构想”;“中国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合成式的经济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核心,既可看到苏联的经验,也可以发现一些新兴工业国的成就,还有美国‘新政’的要素;……可以找到借鉴德、法的一些做法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社会资本主义模式的影子”;“中国模式是‘经济自由加政治压制’,即威权资本主义”;“中国模式”可归结为负责任的权威体制。还有一些观点,如“正确的变革次序”、“与时俱进”和“渐进改革”等等。
  2 关于“中国模式”的外在影响力与借鉴意义
  “中国模式”的外在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对哪些国家或地区和在哪些方面具有影响力?
  关于中国发展模式及其影响的讨论,一开始就呈现多元的色彩,但所有的评论几乎都注意到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发展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重大区别。2006年,一名俄罗斯经济学教授就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西方民主和新自由主义处方可谓背道而驰。”某非洲国家领导人也说:“虽然西方国家抱怨中国在推进民主改革方面步履缓慢,却无法掩盖中国人比批评者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率、更能适应非洲商业环境的事实……不仅是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西方也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人们注意到,“中国模式”既融入国际社会,又不依附西方;既借鉴吸取资本主义因素,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既促进顺势的发展,又显示逆势的承受力。民主的渐进,经济的高速,社会的稳定,日益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见之于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舆论中表现出来。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似乎在向非洲提供一种新东西,一种建立在互利基础之上、不干涉盟国的平等伙伴之间的商业关系”;“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与非洲的更接近。……对非洲人而言,中国提供的是一种颇受欢迎、不同于他们从西方得到的模式”。日本《每日新闻》认为,“中国与对外加大了民主化压力的美国相比,吸引了奉行权威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于中东、非洲和亚洲国家来说,在一面维持体制一面实现经济发展上,中国可以说是典范”。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指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结果之一是‘中国模式’的浮现。中国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自由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明确依靠市场和私有化,参与国际竞争,遵守国际规则;保持强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管理国内事务”。
  3 关于“中国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以为西方媒体对“中国模式”的外在影响力和它对于西方国家是否具有借鉴意义上有太多保留的话,那它们对“中国模式”所面临的挑战,说的可是面面俱到、不留余地。
  德国《商报》2009年6月16日刊登的题为《表面巨人》的文章说:“从远处看,许多观察觉得中国是个模式,但越走近这个国家,看到的阴暗面越多”;英国《生存》杂志2006年夏季号上说:“中国模式”在国内面临严峻的社会、经济挑战。“收入差距拉大、国家权力萎缩和贪污腐败盛行,令人怀疑所谓的‘北京共识’能否持续并具有长期吸引力”;香港英文《远东经济评论》和《南华早报》则直指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执政方式,说“中国内部政治改革停滞,武装力量不受制衡,拒绝放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等毛式准则,影响到‘中国模式’在全球的吸引力”,“只要继续维持一党专政,就难以改变世界对它的印象”。
  至于“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仍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的国家”,“中国问题观察家和中国人自己将继续不停地猜测这个国家的未来”。路透社在中国国庆60周年当日报道说:“地缘政治分析家乔治?弗里德曼认为,中国将在2020年瓦解。”
  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认知程度与我们所想象的情况相去甚远。虽然他们的讨论客观上有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对“中国模式”有意或无意地“矮化”、简单化和与欧美模式同质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舆论误导。
  
  以正常心态参与“中国模式”的讨论与宣传
  
  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谈论的“中国经验”、“中国做法”、“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我们如何应对?
  沾沾自喜?置之不理?显然都不是正确的做法。
  西方对“中国模式”的价值低判或误判,固然与其价值取向深度关联,与我国对外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力度不够,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也不无关系。我们认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各级对外宣传机构要下大气力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对外阐释、介绍,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价值理念,及其指导下取得的各方面的重大进展。
  我们还应该积极地、有分寸地参与国际上包括价值观竞争在内的思想文化竞争,包括参与关于发展模式的讨论、宣传我们的观点。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比较与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使之日趋完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给世界上致力于发展的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在参与讨论及开展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不强加于人的原则,在充分肯定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同时,要明确地告诉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在于将世界上存在的成功发展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国外已有的经验或模式。要反复不断地阐明我们在关于发展道路方面的基本观点,即:世界上任何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根据本国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世界应该是多样的,各种文明应该相互理解和包容,共同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发展模式,只有与本国、本地区实际结合起来的国际经验才能够熔铸成为成功的发展模式;同时,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道路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
  当然,我们特别要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发展道路,或者说“中国模式”的提出,很大程度上表明,世界上不是只有西方的自由经济制度和议会民主制度才行得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人们完全可以有更多自主的选择。就在不久前的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宣示:“双方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对方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迥异,能达成这样的共识说明,西方已经不得不面对变化了的中国这一无法回避的事实,认可中国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这一文件以美国官方的首次公开表达,来表明他们开始放弃“欧美模式”的独尊地位,这对于世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事件。
  
  责编:吴奇志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舆论 策略 国际舆论中的“中国模式”及我们的传播策略 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国际舆论中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