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频率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Radio International,缩写为CRI),简称国际台,是中国唯一国家级对外广播机构,目前使用59种语言(49种外语,汉语普通话,4种方言及5种少数民族语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传统和新媒体手段向全世界传播。就使用语种、播出时数和听众来信数量而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
  
  1941年12月3日17时,在延安一个窑洞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用日语正式播出,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从此诞生。1947年3月14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转移到陕北瓦窑堡,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办英语新闻节目,每天播音20分钟。1949年3月25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当年9月27日,随着“北平”改名“北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并作为全国性的电台向全国和世界广播。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78年4月18日,中国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离出来。
  CRI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伴随它自身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一、抢占国际市场:自建国后到1978年。
  1941年起步时,中国的对外广播只有日语一种,至1950年7月2日,对外广播语种达到了11种,每天累计播音时间11个小时。到1976年,我国对外广播语种已达到44种,其中外语39种,另外还有中国4种方言。当时仅对美洲的播音时间就达到687个小时,声音已传到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初,英国广播公司曾发表年度报告说,中国对外广播已经取代英国广播公司的地位而成为世界第三个最大的对外广播机构,仅次于苏、美。可见当时的中国对外广播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初步占有了一定的份额。
  二、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
  1978年国际台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独立出来。这时它已具备了出版社和音像社,不再是单一的广播媒体。90年代初,国际台创办了两份向国内外发行的报纸,一份是英文出版的《信使报》,另一份是中文出版的《世界新闻报》。1992年,国际台开展了电视业务,创办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部,并于1994年改为“国际台电视中心”。1999起,国际台电视中心开始向各地方电视台定时传送电视国际新闻。1997年,国际台建立自己的网站“国际在线”,实现了中文、英文、西班牙文、德文四种文字同时发布,并对全球的突发事件快速报道,新闻时效性大大加强。
  这一时期,国际台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着重加强了对国际新闻报道和国际时事报道的改进。国际台陆续在世界各地建立记者站,大力拓展信息网。至2000年,驻外记者站已经达到42个。由于新闻源得到保证,国际台的国际新闻中心从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全天24小时发稿,新闻节目实行滚动播出。
  三、多媒体全业务的复合型媒体之路:进入21世纪至今。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在线”已发展成为拥有61种语言的世界上语种最多的网站,访问者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上节目时长达到每天221.5小时,日均收听人次70万。此外,通过开展对外合作,转载“国际在线”内容的境外网站不断增加。“国际在线”于2005年7月13日正式开播了多语种网络电台,使用汉语普通话、英语、德语和日语播出。2006年7月13日,“国际在线”推出了汉语、英语、日语和朝鲜语国内首家多语种播客。2007年9月14日,由9种语言组成的11个境外网络电台(CRIWebCast)正式开播,标志着以“本土化”为目标的新型多语种境外网络电台全面启动。从此,国际台的新媒体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自2007年起,CRI开始拓展手机电视业务。CRI手机广播电视分别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平台顺利上线。
  除了与新媒体的融合,CRI还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境外媒体合作,通过节目整频落地或合作办节目等形式,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
  
  挑战和发展前景
  
  对国际广播而言,一方面,广播市场不断被新媒体蚕食,另一方面,国际广播的受众和市场越来越难区分国内和国外,全球性广播大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各大国际广播机构都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求变”中寻找空间。比如,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走的是发展多媒体平台的道路;而英国广播公司则坚持以公营广播的品牌和特色取胜。在这样的形势下,国际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顺应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传媒趋势,建立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国际台要扩展新思路,继续致力于多媒体的发展,向复合型媒体转型,以广播为依托建立多媒体产业集团。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立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对国际台而言就是建设以无线广播为基础,以在线广播为支撑,以新媒体发展为方向,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现代、国际、综合传播体系。复合型媒体传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进行传播,二是将不同媒体有机融合,从而衍生出新兴的传播方式。目前,国际台已经拥有了从第一媒体到第五媒体的全部形态。但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单个媒体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如,“国际在线”究竟是要办成传统广播的补充,还是另外一个独立的媒体?只有关系明确,才能保证单个媒体形态的发展。此外,国际台目前亟需搭建一个多媒体全业务的综合平台,从而使单个媒体系统之间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从“孤岛化”系统过渡到多个单一媒体形式“共享系统”。可以说,与多媒体融合不仅对CRI提出了技术要求,也需要其在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进行相应整合。
  第二,提高资本运营能力,积极利用市场有利因素,增强自我造血功能。随着产业化浪潮的到来,国际广播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其他国际广播机构相比,国际台由于诸条件限制,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偏低,国际运营能力难以与外资传媒巨头抗衡。国际台需要积极参与传媒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不断进行产业化探索,在开放中增强自身实力。首先,国际台要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包括通过各种融资与合作途径,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渠道等。其次,充分利用自身数字化等新技术和传播手段开拓海外市场。最后,整合产业链,以广播为核心加强对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在这方面,国际台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三,让传给世界的声音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与对内广播不同,国际台因其听众群的国际性,从节目内容到节目形式都需要多元化和国际化。国际台需要“站在中国的立场,用世界的眼光和人类的胸怀”去办节目,才能赢得更多的听众。到目前为止,国际台有一百多名外籍员工,用几十种外语广播,从形式上看已够“国际化”。但一个媒体的国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内容上也要国际化。此外,国际化还意味着国际化品牌的打造。要想在信息时代赢得受众青睐,媒体必须具备“独门功夫”,精心打造国际化品牌,确立在听众中的地位。
  第四,继续实施本土化战略。国际台一直非常重视“本土化”经营战略,2007年9种语言组成的11个境外网络电台的开播,便是很好的例子。不过,要想胜出,国际台仍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坚持服务第一,听众至上。要尊重目标地区的收听习惯,突出节目的贴近性和针对性,同时,发展交互式传播,增加受众对节目的选择和参与。二是加大拓展境外国际广播业务,继续扩大境外落地。三是需要缜密的调查将市场进一步细分,充分发挥广播优势,满足听众的个性需求,以便尽最大可能保留老受众,同时与新媒体争夺新受众。
  我们相信,在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国际台一定能抓住机遇,在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声音 朋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声音传五洲 朋友遍天下” 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