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国家吗 印度:一个国家与腐败的缠斗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正如已尘埃落定的戴姆勒行贿案,当腐败开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的游戏规则,已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这场瘟疫免疫。在世界的更多角落,腐败仍在啃噬着当地社会的肌体,毒害其人民,而这些仍与腐败缠斗不休的国家,他们的斗争正见证着人类社会发展中意味深长的一段进程
  
  印度反腐组织“第五支柱”日前推出了一种币值为零的“卢比”,这种纸币的大小和50卢比的真币一模一样,正面同样印有国父甘地的头像。但在本该是印度央行行长签名的地方,却印着一句誓言:“我承诺不受贿,也不行贿。”不过,在标明币值的地方,印着一个大大的数字“0”。“第五支柱”表示,这种没有任何流通价值的“纸币”是专门为对付那些索要贿赂的官员制作的。
  这种“纸币”将使印度的普通百姓能在不和官员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下,表达他们拒绝腐败的心声。
  在印度,腐败已经深嵌入社会的肌体,并渗透印度人的衣食住行,由于官方的反腐措施收效甚微,来自民间的反腐能量正在日益膨胀,可以说,腐败问题确已触及印度社会的高压线。
  现在新德里的一些民众已经在试用“零卢比”钞票,而且效果还不错。一名卡车司机在半夜开车被警察拦截,并暗示他必须掏钱才能走。这位司机就掏出一张“零卢比”钞票。警察最初吃了一惊,但还是笑着让他走了。
  
  在印度“花钱消灾”
  十多年前,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在谈到腐败问题时曾痛心地指出,国家拨给穷人的救济款以及用于农村基础建设的费用,只有15%能真正送到穷人手中或落到实处,其余的全被各级官员层层扣押搜刮,中饱私囊。
  在印度,为了办成事,送礼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一盒小小的清凉油都可以成为办妥事情的关键。印度一家报纸曾在全国六大城市进行过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500人中,有98%认为政治家和部长是腐败的,另有85%的人认为,腐败还在呈上升趋势。
  这一社会的恶瘤到今天非但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越来越猖獗。国际反腐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与新德里独立媒体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联合调查报告曾显示,印度民众每年向11个公共服务机构行贿的金额超过46亿美元。这项调查收集了近1.5万名居住在印度的受访者信息和意见,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都曾有过直接贿赂或者通过关系贿赂官员以获得些最基本服务的经历。这其中,包括法院在内的印度执法机构被认为是贪污最严重的政府部门,80%与警察打过交道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必须用钱来解决问题;其次需要居民用钱来摆平问题的是国有电力、水力系统以及政府的税收机关。
  
  被索拿卡要的中国商人
  印度严重的腐败现象不仅让老百姓深受其害,连在印度做生意的外资公司也难逃厄运。中国景德镇一家陶瓷公司曾经在孟买举办过瓷器展销会,孟买海关的一位官员开着一辆小车,另租一辆的士,跑到展销会上,看到喜欢的瓷器就往车上搬,装满整整两车,分文不付,扬长而去。陶瓷公司人员对此毫无办法。中国一家电力公司在印度兴建发电站,多数员工在新德里需要延长工作签证,印度有关经办人员以各种方式索拿卡要,使公司这方面的成本不断加大,最后不得不关门走人。
  相比百姓的无奈,印度许多大贪官却靠腐败而过着奢华的生活。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地区前行政长官古塔姆?戈斯瓦米,竟然在一次洪水救灾工作中分两次将1.7亿卢比(约合390多万美元)救灾款偷偷塞进个人腰包,并在罪行即将败露后逃之夭夭。而印度中央审计部门在一次对人口最多、最穷的北方邦政府的税务官员住所进行搜查时发现,许多人家里都堆满古董和珠宝,大量现金和银行存款来源不明。检查官们称:“一些税务官员的贪污腐化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我们的部长大人还坐在总理办公桌前滔滔不绝地谈他的税收理念!”印度一家杂志则披露说,印度下院议员中有100多名议员劣迹昭彰,不是贪官就是罪犯,但却可以通过贿赂而堂而皇之地坐在印度议会大厦里参与国家的决策。
  就这一现象,卡纳塔克邦印法院法官南吉?文卡塔沙拉曾对记者表示,“腐败在官僚、政客和商人中间非常普遍,人们对此毫无异议。”作为反腐机构的一员,文卡塔沙拉在其职业生涯中批准逮捕了3.8万名受贿者,但他承认由于机构职能欠缺,面对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检察官们更像无牙之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被查办的腐败案件中,各级官员占主要部分。同时,商人们和政客也利用这些官僚谋求不当利益。官僚滥用自己的职位和权力,帮助向自己行贿的政客和商人获得利益,他们相应可以得到回扣。”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没有官僚的帮助,政客和商人什么也干不了。如果你控制住了这些人(官员),那么其他所有事都会自动停止。”文卡塔沙拉举例说,卡纳塔克邦的政府官员以修建根本不存在的道路和立交桥为名,从国库侵吞掉5100万美元。他说:“这是本该保卫国库的公仆们光天化日之下的抢劫行为。”
  文卡塔沙拉指出,印度的腐败表现在以下几种方式上:一是通过贿赂来加快办理本应通过正当途径办理的合法事情,比如请电话公司维修电话等;二是在政府工程合同或大宗采购中拿回扣,譬如在采购军火时索要巨额回扣等;三是通过贿赂来迫使政治家改变决策,使政策有利于某个公司或团体;四是挪用或转移政府基金;五是将政府资金照顾性地划拨到某些机构或团体,而全然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需要;六是通过贿赂获得有权有势的职位,即所谓的买官,然后在获得职位后疯狂受贿,捞回买官的“投资”,并大赚一笔。
  
  “政治献金”与“脱靶的导弹”
  事实上,从历史上看,印度独立后很早就注意到腐败问题,在1947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就有一些官员利用购买军火的机会大发战争财,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印度在1947年就颁布了反腐败法案。印度官方1951年还发表了《戈瓦拉报告》,对印度独立初期出现的大面积腐败,尤其是政治腐败给公务员造成的极坏示范效应提出了严厉批评。
  更为严重的是,印度的腐败不仅体现在行政部门,还渗透到了军方,2009年7月,印度媒体就爆料称,印军方曾宣称要花100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48.4万元)购买侦察车以追踪敌人,但这些钱后来被军方拿去买了22辆高级高尔夫球车,以供军内高官打高尔夫球之用。其中的数辆球车,就被用在印度昌迪加尔的高尔夫球场上。尤其滑稽的是,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曾在电视台表示,不少军官向他抱怨,印军前往克什米尔,必须给铁路职员100卢比左右的贿款,才能买到火车票。尽管军官当时已经说明他们是前往克什米尔参加战事,并且可能不能生还,但铁路职员仍坚持索取贿款。
  为何腐败之风在印度如此盛行?不少分析指出,选举前的“金钱铺路”是导致腐败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许多印度政界人物都公开承认,一个政客仅靠公开来源的收入是不可能竞选成功的,因此私人财团的秘密赞助尤为重要。而一旦当选后,权钱交易就很难避免。此外,现有行政管理和金融体制不健全也给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在印度正进行的经济改革计划中,腐败无疑构成巨大掣肘,此间就有舆论讽刺道:“一个腐败遍地的国度如何指望能引来外资?”严重的腐败甚至危及印度的国家安全。印度国防部曾派人到俄罗斯考察、购买某种导弹,试射时5发中有4发“偏离”了打击目标,但这并没有打消他们购买这些精确度欠奉的导弹的强烈兴趣,媒体猜测原因恐怕与佣金、回扣有关。在“军事机密”的借口下,国防经费和支出不受任何管辖和限制,给某些贪婪的政要和雄心勃勃的将领提供了中饱私囊的机会。
  
  印度政府的反腐斗争
  由于印度的腐败由来已久,为了治理这个问题,印度早在1947年独立之初就通过了旨在有效防止贿赂和腐败的专门法律《1947年防止腐败法》。此后,每隔2到3年就对其进行一次修改。
  1988年,在总结以前反腐败立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印度制定了“旨在统一和修正关于防止贪污及与此有关的法律的法案”――《1988年防止腐败法》。
  印度还于1964年制定了《中央文官行为准则》,共25章,对公务员的行为规定得相当严密和详尽。比如,公务员不得自己或让家庭成员接受任何礼物,但在结婚、生日、宗教仪式期间可从近亲或没有公务关系的朋友处按自己的职务等级接受最高不超过500卢比(相当于100元人民币)的礼物。准则也规定公务员在就任时,必须详细报告财产情况。
  从这些法规来看,印度在反腐败方面的法律规定已经比较详尽和周到,但是为什么没有起到震慑腐败的实际效果呢?
  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印度政府部门的官僚作风相当严重,制定政策的过程缺少透明度,缺乏第三方的监督;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手续烦琐,程序复杂,也滋生了腐败。其次,印度法院系统的审判效率很低,而且经常受政府高层和政治力量的左右,不能做出公平审判。第三,由于高层腐败丑闻层出不穷,政府各个层面索贿和受贿之风盛行,导致普通人对腐败行为也持麻木的心态。人们到政府机关办事,很可能会自觉配合官员行贿,以求事情能尽快办好。同时,由于调查机关对证人的保护很不力,也使许多人对检举揭发腐败行为持迟疑的态度。
  针对法律执行中的这些问题,印度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将某些廉政举措机制化,所有公务员对法律负责,不能参加任何政党。政务类高官(副部长以上)必须经选举而产生,县级公务员到省级机关工作必须通过省级公务员资格考试,省级公务员只有通过国家级公务员考试才能到中央机关工作。因此,印度没有吃喝风、赌博风、浮夸风、造假风、跑官风和文凭风。从总理以下,任何官员乘坐的都是同一牌子、同一款式、同一颜色的国产车。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以致老百姓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乘外国车、高档车的都不是当官的。在印度国防部大楼里,海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和陆军参谋长这样的军队最高将领(总统是三军总司令)的办公室,没装空调,夏天高温常达摄氏45度左右,他们的办公室里却只有电扇在转。
  其次是设立垂直性的反贪机构,中央统一指挥,不受地方节制。中央调查署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了调查局,独立行使反贪职能。再次是关注高官账户,印度联邦储备银行2005年对所有在印度的外国银行下达了强制令:必须随时监控并汇报印度“政治公众人物”在银行的开户及资金往来情况。印度联邦储备银行颁发的命令中所指的“政治公众人物”,包括印度联邦政府首脑及各部部长、议会议员、各邦的主要官员、高级公务员、法官及军方高级将领等,甚至印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家也被列在名单之内。这项命令规定,在印外国银行在为这些人开设账户时都需要确认当事人身份,并认真调查有关资金来源的详细信息,直到确认毫无疑点之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账户及资金往来操作。除这些公众人物本人所开设的账户外,他们的家庭成员及近亲属也将被同等对待。
  2009年年底,印度最高法院还颁布了一项命令,要求各邦法官及其配偶公开个人财产。这一公开申报个人及配偶财产的命令将会涉及到大约600名法官,因此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自《环球》2010年第9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缠斗 印度 一个国家 印度:一个国家与腐败的缠斗 一个国家与腐败的缠斗 教授生涯的终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