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之争]流行战争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文化,是一种与物质层面相对的精神层面的特质,如同在男女交往中存在着的简单的辩证法:征服你的胃与征服你的心。文化即“心”之所在。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开启了新的文化概念。实用主义至上的美国人将物质和精神汇成一锅,一边卖商品一边传播价值,在播种价值的同时卖出更多的商品;欧洲在“冷战”的背景下,也加紧在流行文化领域融入意识形态,所谓“摇滚乐兴起,柏林墙倒下”的说法,就是关于这种战略“胜利”的终极想象。
  随后,约瑟夫?奈横空出世,“软实力”这个词砸得无数局内人、局外人茅塞顿开。其后,又有亚历山大?温特教授的“身份认同”说,将文化列入构建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文化就不再仅限于“心”的层面,而实实在在地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政治、经济成功的利器。
  正因如此,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互联网和卫星频道打破国与国的障碍时,我们看到,流行文化的每个角落都弥漫起了硝烟。每个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发展程度,不论东西,都试图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每个地区,不论是亚洲、欧洲还是拉美,地方文化与外来的、特别是强势的美国文化的竞争都如火如荼,每个地区都难以招架《阿凡达》与Lady Gaga,但都在努力创造自己的阿凡达与Lady Gaga。
  透过流行文化一些分战场的阵势,我们试图从中窥视未来流行文化发展的端倪:能够与美国一争高下的挑战者出现了吗?未来的流行文化是更多元还是更单一?中国又将在这个战场上如何争取胜利?
  
  一场世界范围的文化“战争”
  
  “我来了,我见到了,我征服了”(Veni,
   Vidi,Vici),当年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仅用5天时间平定小亚细亚的叛乱后,用这三个词将捷报回报给了元老院。
  同样的三个词,用在二战后、特别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流行文化横扫全球的态势上,用在2009年《阿凡达》在全球所向披靡上,似乎也十分合适。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说,罗马献给世界的是法律,英国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政体,法国献给世界的是共和制的民族主义,那么,现代美国献给世界的是科学进步和流行文化。”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质疑美国流行文化在全球的成功。但是,正如考察了30个国家流行文化发展的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新书《主流:关于世界流行文化的调查》中所分析的那样,虽然美国流行文化目前仍在全球占统治地位,但印度、中国、巴西和阿拉伯世界等新兴力量在一定区域与美国流行文化一争高下的局面已经出现,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文化“战争”可能已经在“上演”。
  美国流行文化为何能够称霸多年?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它是否真的已经“四面楚歌”?未来的流行文化,谁又能说了算,又会发展成什么样?
  
  “永远”的“世界冠军”?
  中国口音极重的黄西2009年4月在美国深夜节目收视率冠军《大卫?赖特曼秀》中,以单口相声方式讲美国笑话一炮而红。他有个著名的段子,“2008年我终于成了美国公民!美国永远第一!我们每年都赢得世界循环赛(World Series)!”没错,即使是美国国内的比赛,不管是NBA,还是职业棒球,冠军的名称都是“世界冠军”(World Champion)。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电视与流行文化中心主任罗伯特?汤姆森特意提到了这个笑话。汤姆森指出,美国人向来认为自己是世界的核心,不管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影响有多激烈,美国人依然有着不可动摇的自信:讲到电影,现在谁不谈《阿凡达》?讲到流行音乐,Lady Gaga谁又能绕开去?讲到食品,麦当劳与肯德基谁没去吃过?是的,在流行文化领域,美国就是“永远”的“世界冠军”。
  汤姆森把美国人在流行文化上的胜利原因归结到“适应性强”这一点上。在他看来,美国这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最初在文化的发展上,就是要使那些连英语都不会说的广大移民也能够理解与喜欢。植根于这种氛围的流行文化,在输出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美国流行文化就像飞机坠毁和地震一样,你不需要变成美国人,也能理解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认为“灵活性”是美国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横扫全球的原因:“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拼贴,因此它虽然不如欧洲文化那样有一个很悠久很坚固的传统,但却具有非常大的弹性,也就是说,它的运作和推广都非常容易进行,非常容易本地化。”
  张颐武教授特别引入了一个概念――文化折扣,来解释美国流行文化的成功原因。这个概念是指跨文化传播时,文化到别的地方会由于背景不同、理解方式与程度不同等原因而有所贬值,文化本身的意味和趣味都会损耗。许多文化,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贴近性和适应性不强,传播出去时有可能会打到一、二折,而美国流行文化耗损非常少,可能只会打八折。
  除了美国流行文化本身的特殊性以外,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也就是“硬实力”,正是流行文化这一“软实力”的桥头堡背后的推手。汤姆森回顾美国流行文化发展史时认为,正是在电子产品出现以后,比如说广播、电影和电视等,流行文化出口就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美国文化的“超级规模”跟这个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数字紧密相连。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也认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手段。文化产业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就需要有强大的金融背景。
  
  竞争还是共存,趋同还是多元?
  当日本的动漫、中国的功夫电影不断赢得喝彩,人们认为终于出现了美国流行文化强有力的竞争者时,美国人推出了动画片《功夫熊猫》。这部将动漫与功夫打上美国烙印的电影,再一次向世人证明美国流行文化强大的吸收能力。面对外力,美国文化就像一块大海绵,将这些力量全部吸收进去,再度释放出来的,是更强的一种力量。
  那么,到底有没有出现能与美国流行文化抗衡的力量呢?新的科技革命会不会对美国流行文化称霸带来影响?会不会使未来的流行文化越来越趋同呢?
  “美国文化历来就有竞争者,但它并不是惧怕,而是包容、吸收那些挑战它的文化,用以丰富、强化、光大自己的文化。美国的文化产业规模是全球最大的,好莱坞电影、创意产品、戏剧、图书等产业都极具竞争力。从目前来看,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还没有哪方力量可以威胁到它。”何茂春说。他认为,从文化产品来看,各国是有竞争关系的。所谓文化产品,指的是依附文化而生产出的商品或服务。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的发展和他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一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对美国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这并不是一方强大,另一方就必然灭亡的关系,而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张颐武教授则认为,虽然从全球范围内看,挑战美国文化、抗衡美国文化模式的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还没有出现,但从区域范围来说,这种挑战不但存在,而且大有超越美国文化之势。区域范围内,以东亚地区为例,韩国、日本、中国和大中华地区,已经形成了不少大众文化经验,在本地影响力比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大,一些品牌、文化人和艺人在本地的知名度和欢迎程度比美国文化要高得多,并不是都盲从美国。“但就像数学公式一样,尽管在某一个区域美国不是最强的,但用最大公约数来放眼全球,美国还是不可挑战的。”
  那么新的科技革命,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会不会对美国流行文化的这种态势造成影响呢?汤姆森的答案是肯定的:“随着频道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壁垒正在被打破。以前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出口很多,进口非常少。但现在这些都被频道和互联网所创造的宇宙改变了。当然,更为巨大的改变还需要时日,但目前文化的选择确实更多了。”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未来的流行文化可能正在进一步趋同。无论是中国的流行文化还是美国的流行文化,在形式上由于媒体的趋同,内容的形式和创作也会趋同。李茂春则认为,这种趋同需要辩证地来看,一方面,文化产品的表现模式和手段、核心的价值观确实在趋同。但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现在却是越来越多元化的。
  张颐武教授则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全球化不是统一的趋势,而是一个调色板。由于流动和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谁也不能把握住全世界,将来的文化发展趋向于越来越分散,区域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中国怎么办?
  在这样一场文化“战争”中,每个国家都试图争得一席之地,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流行文化的着力点在哪里?不具备美国流行文化那种强适应力,是不是就不能借鉴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途径呢?
  何茂春认为,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价值观的混乱。这导致了中国文化产品缺乏方向。日韩的电视剧看起来拖沓冗长,但仍然受欢迎,这是因为里面有“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但中国的不少影视剧作品,缺乏这样的内在价值观,不仅难以走到西方,就是在东方,也不能被广泛认同。因此,中国要做的,首先就是找准自己的价值观,融合普世的价值观,并用合适的方式去宣扬它。
  那如何才是合适的方式呢?张颐武描述了中国流行文化推广的路径图:首先,必须抓住对区域的把握,否则很难走向全世界。中国的市场本身就很大,这是一个很好的优势。比如流行歌手方面,当年邓丽君在许多地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台湾、香港和日本。我们要在这个区域市场上有建树。随着区域市场占主流,我们要在全球的华语圈站稳脚跟,这样,就可以让各个地方的主流群体多些了解。这些都做到了,中国流行文化的市场份额就会很大,人家自然会关注到中国,中国就可以因势利导,借力使力了。
  “现在中国有一个误区,老喜欢自己埋头苦干,花了大价钱,但影响力很小。30年改革开放,我们借了美国的力,文化的发展也可以这样借力,使用美国的路径。就像奥运会,我们邀请了国际团队和国际公关公司来帮助我们,一方面市场份额大,一方面请人帮你做全球传播,远比自己单干强。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张颐武说。
  
  大片 乱花渐欲迷人眼
  
  3月12日,美国电影协会发布了《2009年电影市场统计报告》,2009年美国电影全球票房收入再创纪录,达到299亿美元。其中,海外票房收入193亿美元,占其全球票房的64%。
  令人兴奋的是,全线飘红的不仅仅是美国电影票房,各国电影似乎都在焕发勃勃生机。近年来,和其他文化产业相比,电影更早地走进了春天。
  
  本土电影大放异彩
  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主任盖拉女士认为,2009年的法国电影市场可以用“完全出乎意料”来概括。2009年,法国电影票房历史性地突破2亿人次,创下法国院线近30年来的纪录。从占有份额看,美国影片仍占据大半个市场,占有率为56%,但法国本土影片面对美国影片的强大攻势,顽强抵抗,也取得不错成绩,拥有市场份额的36%-39%。
  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如西班牙2009年票房收入就高达6.75亿欧元,是最近十年来西班牙电影票房收入第二高年份。
  将视线由欧洲转向亚洲,本土影片的战斗力同样不俗。尽管好莱坞大片一波又一波来袭,《建国大业》、《十月围城》等中国电影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票房丰收;韩国电影也不再沉寂;日本电影的票房则胜过了海外军团……
  
  3D是未来竞争的利器?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就在三两年前,哪怕是在多数电影业内人士眼里,3D电影还都是难以实现的空想。但在大部分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或者纠结于诸如技术是否做好了准备,影院和观众能不能接受的时候,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就不由分说地开启了电影的3D时代。
  美国电影协会称,2009年电影票房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得益于数字3D电影的盛行。
  毫无疑问,以3D技术为代表,好莱坞开始了又一轮电影技术的提升,实际上也是在抬高电影竞争的门槛。美国电影生产总量仅占全球电影产量的6%-7%,但却占据了全球各影院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电影票房占全球总票房的近2/3,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上,借助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巨大优势,负载着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电影有着强大的竞争力,而这种局面还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走在好莱坞的平行线上
  虽然3D狂潮凶猛,但欧洲电影市场主席贝基?普罗布斯特认为,三维电影固然精彩,但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你能想象一部类似《团圆》的电影变成3D吗?我不相信,也不希望会如此”。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发展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电影业。他们走在好莱坞的平行线上,而不是选择跟随。
  法国电影擅长用文艺片打天下,法国人也想出了比较“文艺”的推广方式: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花大价钱砸广告,而是举办电影节。
  在亚洲,电影已经成为最为普及的娱乐方式之一,并成为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宝莱坞是个成功的例子。在保持了传统特色的同时,印度电影人对电影艺术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和创新。
  日本则选择走不同的道路。日本的电影业曾在上世纪50年代有过“黄金时期”。在经过其后30年的低迷期后,从1980年代至今,日本六大商业制片公司向放映业全面收缩,国内电影制作向小型独立制片倾斜。由于自由度的增大,受商业压力的影响较小,导演能够更多注重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不过,从票房和口碑来看,日本电影的这些成功,更多分享的是欧洲电影的蛋糕,同样倾向于解构而非娱乐大众的效果,与好莱坞商业帝国俨然是两条平行线,终究难称“挑战”。
  
  美 食 在味蕾上开辟战场
  
  “要想征服一个人的心,必须先征服他的胃”。美食是人类千百年来文明和文化的积淀传承,美食中有艺术、有哲理、有价值观,有经济色彩,甚至有治国安邦的方略。麦当劳2009年盈利为45.5亿美元,营业额高达227.4亿美元,这个成功故事就是“美国梦”的最好体现,它早已将美国文化“夹”在汉堡中推向全世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味蕾都能被麦当劳征服。
  
  巩固前沿地位
  说到美食,人们很难不想到法餐。由法国餐饮业权威鉴定机构“米其林”推出的全球美食地图《米其林指南》就是法国站在流行文化前沿的一大证明。它是全球餐饮业的权威指南,更被众多美食爱好者奉为“美食圣经”。
  法国每年举办各种各样的美食节和美食评比,如一年一度的农业沙龙、美食沙龙、巧克力沙龙、葡萄酒沙龙等,吸引世界各国的专业人士和普通消费者。这使得法国在美食流行文化前沿的地位变得更加坚固。
  不仅如此,法国总统萨科齐还曾表示要积极推动将法国美食餐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要让世界承认法国美食的地位。
  
  找寻提升路径
  如果说孔子在外国人眼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建在自家街区中的中餐馆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文化标志。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日益提升,中餐作为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符号,在海外蓬勃发展。今年春节前,英国最新调查显示,中餐超越其他菜式成为英国人最喜欢的菜式。中餐长期以来是海外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倚仗,而自2008年中餐首入奥运食谱后,中华美食进一步走向了国际化。
  不仅是中国,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把自己的餐饮业作为“文化出口”的重要项目,在国际上卖力推广。
  随着低碳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崇尚自然、少含添加剂的日本料理在世界各地逐渐走俏。据了解,海外酷爱日本料理的人数约有6亿,海外的日本料理店已达到约2.5万家。日本料理的发展前景相当看好,但也不是高枕无忧,日本捕鲸活动和食鲸肉文化近来受到澳大利亚和欧美许多国家的强烈抗议。
  在推广韩餐方面,韩国近来动作频繁。为有利于出口,韩国甚至将辣椒酱的辣味进行了标准化分级。而先前,韩国政府更是在《纽约时报》等媒体上为韩餐大做广告。而韩国总统李明博夫人金润玉作为“韩食世界化促进团”的名誉会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韩食外交”。但即便如此,这种努力到目前为止仍收效甚微。据韩国《朝鲜日报》3月9日报道,“韩餐世界化”尚未取得特别的进展。
  冲突的背后
  在各国努力发展本国饮食文化的同时,与之相关的冲突也在发生:以色列和黎巴嫩都争着把胡姆斯酱说成是自己的传统美食;日本和韩国间因为拌饭掀起了一场口水战;马来西亚则忙着确定重点美食并宣布它们为马来西亚所有的文化财富。
  其实这一系列的冲突,不仅基于文化,同时也与政治经济相关。胡姆斯酱的归属问题,就是个例子。2009年10月,黎巴嫩的厨师们创下2056公斤“最大盘胡姆斯酱吉尼斯纪录”。而数月之后,这个记录就被改写了。2010年1月8日,50名以色列厨师制成了一份重达4087公斤的胡姆斯酱,并当场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这样的“比拼”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以色列厨师之所以要创造纪录,是因为黎巴嫩正寻求欧盟认可黎巴嫩配方的胡姆斯酱为正宗,对此,大量向欧盟出口胡姆斯酱的以色列商家表示反对。当然,黎巴嫩方面也不示弱。黎巴嫩实业家协会主席阿布杜发起了黎巴嫩美食“版权”运动,称要起诉以色列,迫使其停止把胡姆斯酱、塔布拉沙拉等黎巴嫩菜肴当作以色列美食特产向全球推销。
  为此,有学者称,同宗同源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要分清一些美食源于何处,难度很大。但相比兵刃相交,相比艰难的阿以和谈,肯定要容易得多、有趣得多。
  
  动 漫 梦想云集的时代
  
  提到动漫,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迪斯尼、梦工厂,或者宫崎骏、手冢治虫。在很长一个时期,对于其他同样编织梦想的人而言,好莱坞和日本动漫就像两座大山立在眼前,貌似不可逾越。
  
  无可争议的动漫帝国
  《功夫熊猫》的导演马克?奥斯本认为,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并不是美国独有的方式,而是全世界都能通用的、娱乐的、吸引大家心灵的方式。的确,美国成功了。
  美国的主流动漫产业主要采取“迪斯尼式”的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动画大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为动画片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筑起了竞争者一时难以逾越的技术和资金壁垒。雄心勃勃的美国人制作动画电影,部部求完美,求辉煌,求经典,欲创造奇迹亦求其永存。而且美国动画大片的选材绝无地域之分,从印第安到英国,从南极到埃及,从印度到中国,从森林到沙漠,从海底到外星球,想象力没有边界。
  美国动漫产业中诞生了众多动画明星,这些明星的“吸金”能力绝不亚于那些真人大牌明星,各类衍生产品成为动漫业的重要收入来源。而当动画明星积累到一定程度,迪斯尼乐园这样的主题公园就出现了。
  目前,美国是全世界公认的动漫产业链最完整,形成最早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年产值超过2000亿美元,占其文化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日本分庭抗礼
  日本现代动漫可以说脱胎于美国动漫,其开创者手冢治虫、松本零士等人皆深受美国先辈的影响,却在后来独树一帜,又历经数代发展,形成与美国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人及其作品,在各大电影奖项上已与美国分庭抗礼。
  在日本,动漫文化十分盛行。各种动漫形象充斥街头,并涉及电影、电视、音乐、出版,甚至主题公园、网站资源等领域,其作品、商品和服务千姿百态。据统计,全世界播放的动漫作品有60%以上来自日本。除动漫本身外,由动漫衍生出的文具、玩具、游戏软件和服装等已经在全球形成一个巨大的日本动漫产业链。
  长期以来,动漫是日本最重视的文化产品,是日本宣扬民族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价值观认同感的“倍增器”。
  从商业角度看,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8年销往世界的日本动漫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一百多亿美元。广义的动漫产业实际上已占日本GDP十多个百分点,成为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漫画销售大幅下滑、创历史新低。日本出版界分析称,因为日本经济不景气造成动画迷购买力下降。但日本的一些杂志爆料称,日本动漫由于缺少优秀的营销人员,在国际市场上处境尴尬。此外,一些日本动漫工作室利润微薄,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璀璨的新生代
  在日本动漫界感受到威胁的同时,竞争对手正在成长起来。
  在学习美、日两国优秀动漫经验的同时,韩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动漫产业发展道路。如今,在网络游戏市场上,韩国动漫游戏软件开发商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韩国形成了一个从立项、开发、制作、包装到市场推广的完整产业链,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动漫强国。
  以英国为代表,动漫产业在欧洲快速发展。英国动漫产业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学院中教学与制作互动,各种基金支持,本土各类动画奖项的鼓励以及电视广告起到的独特推动作用。曾经在票房上取得卓越成绩的《小鸡快跑》等优秀的动画电影正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印证。
  在中国,仿佛一夜之间,“喜羊羊”和“灰太郎”就成了最畅销的卡通形象。这为低迷的中国本土动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动画片出口79部共1490小时,同比增长150%,占影视节目出口总额的51.9%,首次超过电视剧等节目类型。这似乎称得上是好兆头。而之前美国借鉴中国元素,创作出《功夫熊猫》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动漫作品,也让中国动漫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虽然渠道掣肘、人才缺乏、盗版猖獗三大顽疾依然困扰着中国动漫业,但希望总在前方。
  
  创 意 究竟价值几何?
  
  创意,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实质性的词汇,或者,听上去更像一个噱头。但你会发现,它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创意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了流行,创意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不断升级的全球消费方式推动了将无形创意融入到有形产品中的发展模式。
  也许例子能更好地说明问题。“低碳”眼下是最时髦的生活方式,而创意可以让“低碳”更美好。4月初,世界上第一架设计为可昼夜飞行的太阳能环保飞机在瑞士完成首航;在英国,有人设计出一种以巧克力和植物油为能源的赛车;台湾女设计师科琳?林利用报纸制作的平底芭蕾舞鞋,受到美国时尚界高度推崇,每双售价高达110美元……
  有媒体这样告诉公众:“什么叫做创意呢?你可以生产鞋子,但是,你生产一万只鞋子的利润,不如我设计一双鞋子的利润。”这和比尔?盖茨的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如今,全球有许多大都市都将自己标榜为“创意之都”,它们清楚地知道,创意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扩展文化的创作空间,是一个城市现有文明的体现,更是一个城市的未来所在。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又第一个用政策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7年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上任几把火之一就是成立英国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创意英国”不止是口号,更成为现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酷伦敦”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英国政府一直宣称要排除万难,“帮助创意人才实现雄心抱负”。他们积极为创意产业提供实习岗位,鼓励更多大学设立创意专业,为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深造的机会。一个旨在激发下一代创造欲望的“发现你的才能”计划,从伦敦推广至全国。英国政府为此投入巨资,以确保每个英国学生从学前班至大学,每周都至少有5小时“高品位的文化体验”。也许,通过这个计划,英国不会有“被埋没的莫扎特”。据不完全统计,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为千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强。
  纽约是美国的创意产业中心,也是全球创意城市的一大代表。从街头涂鸦到切尔西的画廊,到百老汇的剧院到出售“咖啡体验”的星巴克,从以广告闻名的麦迪逊大街到创造了“艺术家+旧厂房”模式的SOHO区,在纽约,创意无所不在。据2007年初统计,纽约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已近30万人,而他们平均年薪要比其他产业高出2万美元。甚至有专家认为,纽约市服装设计和艺术音乐领域的竞争优势甚至高于金融服务业。
  亚洲的一些中心城市也走上了自己的创意之路。作为亚洲地区设计领先的城市之一,东京的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很快,甚至有“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如今,东京已经成为可以与伦敦、纽约媲美的创意之城;上海则被视为中国创意产业的领军城市,正试图打造继伦敦、纽约、东京之后的又一世界级创意产业中心,其各大创意园区已是名声在外,成为上海文化的新地标;新加坡近年也确定了“新亚洲创意中心”、“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的发展方向;香港则在着力打造“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韩国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后也强调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他们提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和“一项创意,多重使用”的口号,以增强其竞争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诸国,也都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己的创意产业计划。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热火朝天地加入到这一行列。
  在这场全球创意产业大比拼中,也许我们不必过分关心最后究竟鹿死谁手。因为,这场战争,世界文化与经济会是最后的赢家。(谢黎、尚栩、毛晓晓、潘妮妮)
  (本组文章摘自《环球》2010年第10期,作者分别为该刊记者、实习记者和特约作者)

相关热词搜索:之争 流行 流行之争 流行英文 流行战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